毛乌素沙漠是怎么变小的?
——榆林市防沙治沙及综合示范区建设调研

2021-05-14 03:22:10贾琳
中国生态文明 2021年2期
关键词:防沙榆林市榆林

□ 贾琳

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陕北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了93.24%。这意味着,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可能很快要从陕西版图上“消失”了!榆林作为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两个跨区域示范区之一,这些年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面临哪些挑战?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榆林市防沙治沙及综合示范区建设进行了调研。

一、榆林市防沙治沙的历史

榆林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榆林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全市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造林绿化活动,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榆林防沙治沙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 年~1960年):防沙治沙试验摸索阶段,奠定了治沙造林的技术基础。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在陕北沿古长城线东自府谷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规划》。同年5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林业局在榆林成立了陕北防沙治沙造林总场,拉开了榆林防沙治沙的序幕。由于没有经验,造林只是在风沙线上20多个国有林场和村庄、路旁、河流两岸及沙漠边缘进行,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主要还是采取机械防沙措施。经过反复的试验与摸索,当地确立了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机械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造林方法,并总结出“设置沙障”“前高挡,后短拉”“四面围攻,拉平沙丘”等一整套技术措施。治沙造林技术的突破,消除了部分群众中存在的“见沙怕”“治沙愁”的畏难情绪,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造林治沙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61年~1979年):集体会战,大规模治理阶段,改变了沙区造林的单一模式。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的号召,榆林按照“国营造林和集体造林并重”的方针,执行“国造国有、社造社有、社员在房前屋后植树归个人所有”的政策。当地实行以人工造林为主,辅之以封沙育林育草为辅的治沙造林措施,把单一的栽树种草治理推向综合整治,试验进行了飞播造林。组织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主攻“四带一网”建设,加快“四旁”绿化,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涌现出了定边县小滩子、靖边县杨桥畔、神木县窝兔采当等一批综合治理沙漠的典型。尽管一些地方一度出现过形式主义,但“大会战”搞起的许多林业工程、水利工程,到现在仍发挥着作用。

第三阶段(1979 年~1997年):改革开放,转型阶段,推动了治沙造林的社会化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实施区域,在治沙造林上不断出台新政策。1979年,试探性地给每户划拨三到五亩荒沙进行治理。之后,允许在有条件的地方,给每户社员划拨一定面积的荒山荒沙植树造林,谁治归谁,允许继承。1985年又允许个户承包国有和集体的荒山荒沙。经过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大投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短时间内,全市就有几万户农民承包治沙,千亩万亩以上的个人承包造林治沙大户竞相涌现,形成了家家户户参与、各级干部关心的局面。全市荒漠化治理驶入了“快车道”。治沙英雄石光银和牛玉琴,就是依靠政策治理荒沙、实现治沙致富的典型代表。

第四阶段(1997年~2010年):生态建设全面开展,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治沙向纵深发展的阶段。1997年,党中央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榆林紧抓机遇,及时确立防沙治沙建设的新思路,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贯彻《防沙治沙法》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全市范围实行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畜,加强沙区全面治理,开展了“三个百树”和广植杨柳松、春风绿榆林的“春风行动”。全市林业建设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涌现出了定边县秀海公司学庄治理区、横山县哈兔湾、榆阳区掌盖界、昌汗界、神木县麻场梁等规模在5~10万亩的大型防沙治沙示范点,成为新世纪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典型。建立了以个户、联户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银行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将治沙造林引入纵深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造林828.17万亩,据国家林业局监测,可涵养水源1.25亿立方米/年,固碳27.17万吨/年,释氧62.70万吨/年,生态效益总价值62.93亿元/年。

第五阶段(2010年至今):生态文明提升阶段,从绿满山川到“两山”实践。从2010年开始,榆林在自有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每年市级财政投资4亿元以上用于生态建设,相继开展了“三个百树”“陕西省全面治理荒沙”“三年植绿大行动” “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行动,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厚植绿色家底;集中建设了百万亩红枣基地、“两杏”基地,加快核桃、海红果等经济林基地建设,筑就“金山银山”。2017年5月,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公布了榆林市各区县从1990年到2016年25年间的植被覆盖状况,按每5年一个时段的6次遥感数据动态监测收集处理结果显示:1990年~2016年,榆林的植被覆盖度呈快速增加趋势,其中2016年植被覆盖值为39.72%,较1990年增加了23.62%,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

历经七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榆林治沙造林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被国际社会誉为沙漠治理的奇迹。在治沙造林过程中,涌现一大批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上世纪的惠中权、李守林、女子治沙连、石光银、牛玉琴、郭成旺、漆建忠、朱序弼,新世纪的杜芳秀、张应龙、李增泉等),孕育产生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284万亩,林木覆盖率提升到34.8%,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明显减轻。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472万亩。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每年发生30多次的沙尘暴已经几乎不再发生,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目前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比2009年分别降低26.19%和54.6%。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年减少入黄泥沙2.4亿吨。全市植被覆盖情况大幅改善,2018年,榆林市林草覆盖面积占全省20.4%,居全省第二位;与2000年相比,榆林市植被指数增加48.7%,增加幅度为全省最大,2019年成功获颁“国家森林城市”。2019年榆林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共计295天,提前达到80%以上优良目标,2020年进入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2.经济效益日益显现。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核桃、“两杏”、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通过实施林业项目,农民人均增收1900元。2018年全市林业产值92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53%。全市红枣总面积达到170万亩,年产鲜枣50万吨,年产值20亿元。同时,林木种苗花卉产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

治沙区现状

3.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榆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在防护林的庇护下,沙区受风沙危害的农田,由过去“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榆林已发展为陕西省的第二大粮仓。近年来,依托森林资源,全市建成了16个城郊森林、生态公园,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绿色惠民效应凸显。以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等治沙英模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大漠巾帼情》《大漠雄心》《一棵树》《五月花开》和《大漠红柳》等剧目成为彰显榆林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使榆林治沙造林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全民参与,全面推进防沙治沙。榆林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整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200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榆林市生态林业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绿色榆林的意见》《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等文件,相继开展了“三个百树”义务植树活动、“广植杨柳树 春风绿榆林”行动、三年植绿大行动、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动,市县财政每年投资近10亿元。

2.突出重点,抓点示范,打造百万亩治沙基地。在治理过程中,按照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等区域不同地理条件,分区治理,实施城镇绿化、绿色长廊建设、沙地治理提升等十大工程,建设樟子松、沙地柏、木本油料、优质红枣、两杏五个百万亩基地。建成了横山区雷龙湾、榆阳区小纪汉、神木市各丑沟等樟子松基地和佳县、清涧等优质红枣基地,加快了防沙治沙进程。

3.活化机制,严把质量,提高防沙治沙成效。一是加强工程管理。制定出台了《榆林市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榆林市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意见》,严格实行承包制、监理制、合同制。实行“育苗造林一体化”模式造林,发挥国有场圃、林业单位在技术、苗木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探索和试行“先造林后补助”“谁育苗、谁落实地块、谁造林”机制,提高造林成效。二是优化资金监管。市财政局、市林业局联合下发了《榆林市生态建设五年行动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要按照“提前规划、总量控制、计划明确、分期付款”的原则落实生态绿化项目资金安排及计划。严格资金管理,按不同苗木规格、造林密度核算造林投资,按4∶3∶3比例分3年兑现资金。

4.依靠科技,大胆实践,着力提高科技治沙水平。坚持把依靠科技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大力推广治沙适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搞好技术组装配套,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地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一是突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合理确定种苗规格、栽植密度、树种配置。大量栽植杨树、柳树、槐树、榆树等乡土树种,既节省造林绿化成本,又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二是积极运用林业新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应用针叶树种容器苗造林、大苗带土球栽植、覆膜保水,灌木树种截杆、蘸泥浆等抗旱节水造林技术,保证造林成活率。三是开展科学研究。成立了榆林市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通力合作,进行长柄扁桃产品开发利用研究,着力开发长柄扁桃产业。同时,大力推广樟子松造林技术。四是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了榆林市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开展了大樱桃、黑枸杞、美国红树莓等11个项目的试验研究项目。定边、绥德、清涧、子洲县建成了4个县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五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培训网络,采取讲理论与现场示范、集中培训与包户培训相结合,把技术送给群众,送到田间地头。

5.产业开发,治用结合,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充分发挥沙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和产品。一是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林果基地建设,以红枣为龙头的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二是着力围绕沙产业开发,充分发挥沙区地广草多的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全市羊子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成为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三是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林业产业向精深加工迈进,杏仁蛋白粉、杏仁露、红枣咖啡、长柄扁桃油等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6.强化管护,源头管控,巩固防沙治沙成果。一是加强封山禁牧。2001年,榆林市发布市长令,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行封山禁牧。201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意见》《榆林市封山禁牧工作监督管理办法》。2017年,榆林市颁布实施《榆林市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出台了《榆林市封山禁牧监督管理办法》。经过十多年的禁牧封育,榆林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二是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体制机制,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专业设备。2012年以来,全市投入专项经费2300万元,在重点林区建设防火通道160多公里,建成一批瞭望台、用水管道等防火基础设施,森林防火能力得到加强。三是加强抚育管理。在扩大造林规模、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将中幼龄林抚育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抚育措施,促进林木健康生长,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实现生态防护功能最大化。

四、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1.森林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由于历史或其他客观方面原因,沙漠治理以前缺少长远规划,存在将植树造林与生态修复等同的认识误区,治理方案较为单一,植物品种偏少。目前已经大面积形成绿化的地区主要以沙柳、樟子松为主,少量有长炳扁桃、侧柏、紫穗槐等。治理的科技含量不够高,已经形成的一些防护林和固沙林存在耗水量过多问题,造成林木生长停滞甚至死亡,使荒漠化治理的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

沙地农业

2.生态修复尚处在最初阶段。860万亩流沙虽得到固定,但在生态修复方面应该说只是打了一个“底子”。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地依然十分贫瘠,地表径流带走的养分较大,不利于草本类、灌木类、菌类植物的生长,动物、鸟类、昆虫等生存环境较差。可以说,治理和生态修复尚处在初级阶段,距离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任重道远。

3.能源开发对水资源构成威胁。近10年以来,榆林市由于煤矿大规模开采和水资源大量开发,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的年均径流量分别较1956~200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数据下降了79%、80%、66%、43%和38%。全市四大内流河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已成为季节河,出现明显的断流现象。由于矿区周边地表水面积缩减、地下水位下降,沙地中的原有海子或干涸消失或面积萎缩,缺水严重,再加上该区域偏重工业,工业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加大了沙漠水分涵养的难度以及防风固沙植被成活的难度。

4.产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不足。当前荒漠化治理整体力量分散,沙漠治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衔接还不到位,林下经济发展严重不足,大面积的森林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农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长久维护生态建设成效后劲不够。有些地方全部为生态林,出现造林越多、负担越重、越难维护的局面。

五、迈向高质量保护与发展的有关建议

贯彻国家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陕北毛乌素沙漠地区应在实现绿化的基础上,向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迈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综合考虑土壤、水源、温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田则田。部分区域应开展退林还草,并配套工程措施,实现沙区乔灌草结合、林草田结合,进一步提升沙区治理措施的多样性和先进性。

2.高度重视生态效益。提升治理质量,在沙区发展接续产业,建立农业种植、养殖与林下经济、林上经济相结合等治理体系,在治理效果和质量提升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开展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种养加循环农业等产业化项目,提升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加强部门统筹协调。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配合,也需要企业、社会、公众的协调配合。建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增强协作,实现治理工作“一盘棋”。

4.想方设法缓解水资源矛盾。通过引黄工程、库区水指标置换等多种举措,协调解决沙漠治理用水指标问题。并在矿区严禁将矿井水再用于工业发展,将其用在生态治理和治沙接续产业项目上,实现水资源循环化利用和沙区水源涵养。

5.构建现代化治理与保护体系。对煤矿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应从气候、水、土、林地质量等方面制定统一的煤炭开采评价体系,实现统一管理。建议把农业纳入生态管理范围,解决农药、大量抽水灌溉问题,避免放弃耕种二次沙化。加强地下水、地表水、生物多样性监测,增强治理的科学性。对鸟类、昆虫等进行科学考察,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等。

6.强化生态保护责任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让生态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猜你喜欢
防沙榆林市榆林
榆林感怀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56
走榆林
叶锐仙作品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02
念好“湖羊经”走好“致富路”——榆林市榆阳区特色产业之风吹来脱贫致富好“湖”气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36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24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防护林科技(2018年5期)2018-04-03 05:40:04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甘肃林业(2016年4期)2016-11-07 08: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