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徽文化的生态力量?

2021-05-14 03:22:12程芳周明助
中国生态文明 2021年2期
关键词:龙川绩溪徽派

□ 程芳 周明助

徽文化是与藏学、敦煌学并列的三大显学之一,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进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是由自然生态环境、特色物态文化、丰厚活态“非遗”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立体空间。如何更好传承徽文化的生态力量,助推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多业发展,是绩溪这一徽文化核心区的必答题。

徽派建筑中的“天人合一”

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徽州人生态理念的主要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徽派建筑的评价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象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

绩溪山水隽秀,古徽州人在村庄规划选址方面,崇尚天人合一,将传统的“风水”理论运用到了极致。面对山峦水流,先祖们以“山水为血脉,草木为毛发,烟云为神采”作为基本建村要素,融入多重人文因子,使山水更加怡情,村居更为合理,山水村居融为一体,达到了“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完美境界,因而便有了龙川、仁里、冯村等千年古村落。比如,龙川村选在龙须下山登源河旁,是因为那里“山环水绕,气象郁茂”,村落能枕高岗,面流水,“拒西风之烈,挡北霜之袭,虽无帝象之征,却是安人之居也。”绩溪的很多大小村落,都是背倚青山,面临水源,既利于生产生活,又便于交通联络。

大凡徽州古村入口处,都有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乡村园林——水口。徽州民间认为,水口是“地之门户”,故有“入山寻水口,登穴看明堂”的说法。由于理想的天然水口地貌有限,大部分水口是参照理想模式人工营造的,以美好的愿望去弥补自然环境的欠缺。营造村居水口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富,积聚财气,发人丁,旺人气;二是贵,兴文运,发科甲,振家声。山、水、树是水口的三大基本要素。理想的水口,一般是两山对峙,谓之“狮象把门”,再是溪水环流。山,重在定势,是为龙脉。树,重在集翠养气。水口林则是聚集树中旺气的屏障,往往以银杏、樟树、杨柳、榆树为主,力求达到“绿树村头合”的意境。而流水,则是水口布局的灵魂,旨在留住财气,在选址上最具主人匠心。同时以桥或坝“锁关”,辅以亭台、庙宇、花木等配套设施。

以龙川村水口为例。村落依山傍水,东临登源河,为船形村貌。村落有两处水口,一处天然水口,在村南的石笏山下,由悬岩,古树,寺庙组成。另一处在村东,为人工营造的排衙水口,建在人工改道的龙川河口。改道的龙川河从龙川胡氏宗祠门前流过,经河口石桥汇入登源河,河口交汇处有一奇观,每当洪水来临,登源河水来势凶猛,水位高过龙川河水位,但不会发生大河水倒灌小河的现象,这是水口营造中的奇迹,是改造自然装点自然又遵循自然规律的和谐之作。这样—来,既符合“风水”上的“狮象把门,水口紧锁”,“藏风得水,五行不缺”,又使村居自然环境更为优美协调。

天井也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有采光通风之用,可谓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动实践。整幢房屋很少向外开窗,即使开窗也只是在楼上向外筑以少许一尺见方的小窗。不论房屋结构是“三间”,还是“四合”,天井都处于房屋对轴线的中心,房屋通过天井将两侧连廊、上厅下堂融会贯通。这里不排除“防盗”之说,因为徽商长年奔走在外,留守家园多为老弱妇幼,与外隔绝的墙体自然是一道防护屏障。更重要的是,祖先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营造了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巧妙地将大自然溶入融入屋内,将人与天地衔接起来,可谓大智慧。足不出户,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可一览无余。至于天井“四水归堂”的聚财说,则与风水的“藏风聚水”理论相通。

为了使大门朝向达到“风水”理论要求,建房者往往在正屋的前面再修建一个小型庭院,以便在马蹄形的三面院墙上选择最佳位置修建院门。庭院园林也成为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又一亮点。行贾四方的徽商不仅带回了雄财巨资,而且也带回了扬州、苏州、杭州的园林特色。他们在一个个小小的屋前庭院里,通过院墙景洞,花窗透隔,将厅堂连廊相互依托,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从而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徽州禁碑讲究保护林木

在徽文化中,禁碑是一大特色,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森林保护禁碑,对生态环境保护影响最为深远。

明清时期,由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六县所组成的微州府,地处皖、渐、赣三省交界,总面积一万多平方千米。境内高山纵横,峰峦叠翠,是典型的山区。林业一直是支柱产业,加强对森林植被和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维护生态平衡,是徽州各级官府和村庄宗族、会社等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

有专家和学者研究发现,徽州的碑刻资料中,有不少是关于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保护森林植被的。在徽州原始文书和存世的2000余种家谱等民间文献中,也有很多是关于保护森林的规约和禁碑。

比如严禁盗砍水口、龙山森林和坟墓荫木的。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二月的婺源汪口村《严禁盗伐汪口向山林碑》上,如此写道:“乡聚族而居,前籍向山以为屏障,但拱对逼近削石巉岩,若不栽培,多主凶祸。以故历来掌养树木,垂荫森森。自宋明迄今数百年间,服畴食旧,乐业安居,良于生乡大有裨益。”

比如禁滥砍乱伐,以保护农业和林业生产,避免水土流失的。这类碑刻数量最多,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清代,特别是乾隆至道光年间。主要是由于那个时期徽州周边安庆府和江西棚民大规模涌入州山区,向当地人租赁山场,垦山种田、开挖煤炭、烧采石灰。“徽(州)、宁(国)在万山之中,地旷不治,有赁耕者即山内结棚栖焉,曰棚民。棚民之多,以万计也”。棚民的垦殖和开采行为,使徽州山区的森林植被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

再比如严禁砍伐山道两侧树木,以保护山道畅通。比如为了保护祁门大洪岭山路,道光二年(1822年)颁布的禁令中如是说到,“自示之后,靠岭一带山场,凡与大路毗连之区,毋许再种苞芦,使沿途两旁草木畅茂,俾地土坚固,永免泥松砂削,积塞道途,有隘行旅,以期岭路巩固。”

森林保护类禁碑对徽州的林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徽州山多田少,林业经济是致富的基础,而加强对森林的管理与保护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徽文化的重要组成。

徽文化的传承与“生态+”多业发展

如何更好挖掘并传承徽文化中的生态力量,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徽文化更好地融入现在所倡导的生态文化,促进“生态+”多业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努力。

一要巧妙融合徽文化核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发挥“两区”引领作用。绩溪县作为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属于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又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我们要紧抓机遇,在徽文化核心区保护上,遵循政府主导、讲求实效的原则,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如对于徽派建筑,要在保护中传承,打造当代建筑领域的“新徽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方面,要汲取徽州禁碑讲究保护林木的文化养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的良好风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要深度融合徽文化与旅游业,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牢牢树立“旅游是支柱,文化是灵魂,生态是基石”的战略定位,强化旅游、文化、生态的优势资源融合和管理机制创新,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创新,着力推进徽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大力发展研学游、徽文化体验旅、生态游等,为绩溪旅游发展注入更加丰富、更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力促文化产业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三要将徽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绩溪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可以从两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方面,大力传承徽州文化,打造“文化传承型模式”美丽乡村。目前,绩溪拥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34处、省级以上非遗22项,有一大批中国传统村落。要充分依托这些特殊人文景观发展创意文旅。比如,千年徽州古村落仁里村,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元、明、清徽派建筑,在保护传承好的同时,可以加大发展徽州特色民宿旅游力度,让游客来一场畅游徽州文化的心灵之旅。再比如尚村的“晒秋”,不仅成为尚村人辛勤丰收的“大地色彩”,也成为吸引游客了解徽州文化的“致富密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绩溪的优良生态优势,打造“生态保护型模式”美丽乡村,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比如家朋的梅干梯田风光已成为绩溪优美生态的“金字招牌”,今后要积极开展“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探索“生态富村、文明建村、旅游强村、民主理村”的科学发展路子。

猜你喜欢
龙川绩溪徽派
《龙川红色印记》出版发行
源流(2023年8期)2023-10-14 04:21:38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汉语世界(2021年2期)2021-04-13 02:38:00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6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艺术启蒙(2019年9期)2019-09-10 07:22:44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龙川掠影
源流(2018年7期)2018-12-03 13:26:38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龙川至连平段模块化机房建设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大众摄影(2016年8期)2016-08-01 13:15:23
徽派建筑技艺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