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爱萍
物业管理深植百姓生活,关系到广大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物业管理起着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加强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物业企业凭借着低廉的用工成本,采用不规范的运营方式生存于世,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人工成本倍增,额外增加防疫支出,给原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物业企业带来了重大的考验。在坚持物业行业市场化运作的大背景下,应引导规模小、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薄弱的中小物业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逐步由功能维护向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自我革命。
物业服务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传统物业企业采用粗放型管理模式,人力资源成本占比高,企业赢利空间小。越是高质量的服务,越需要人工去维护。一是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上海市最低工资收入增加和物价的连年上涨,用工成本也是水涨船高。二是流动性大。物业职业在社会中认可度不高,收入不占优势,留不住学历高、年轻的员工。尤其一线员工流动率高,经验和知识难以积累,从而影响了物业服务的品质。三是地域影响。疫情下,很多外来人员因地区风险防控的要求,不能及时到岗,有的企业招不到合适人员,难以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内容。四是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中小物业企业规模小,且聚集着诸多低收入人群,面对这场突发的疫情,在防护物资缺乏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防控效果,中小物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线服务人员“雨衣”当“防护服”穿,一次性口罩反复戴,可能面临群体性传染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管理瘫痪。因此,疫情过后,一线保洁人员和保安人员选择离职,导致物业企业面临员工短缺的问题。
一是供应链断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很多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减弱,停工停产,有些甚至濒临倒闭,这进一步压缩了中小物业企业的采购渠道。二是经营模式受到冲击。中小物业企业大多依靠人情牌、关系户招揽生意,企业结构较分散,人员调度和集约成本方面没有竞争优势。三是受品牌效应影响。业主的品牌意识日益增强,一些知名度低的企业难以与业主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中小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特别是口碑较差的企业,将面临市场萎缩,甚至存在倒闭的风险。四是网络服务抢占市场份额。传统服务模式“四保一服务”(保安、保洁、保绿、保修和客服中心),受市场大环境和行业优胜劣汰等因素影响,盈利逐渐减少。业主对物业企业的满意度低,导致物业企业的特约性服务难以开展。疫情下,很多人开始接受网络服务,使得物业企业的业务渠道被进一步挤压。市场的萎缩使中小物业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
一是行业的规范化。遵循“按质论价、质价相符”的市场原则,物业服务费用标准有高低之分,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也有优劣之别。大多数物业企业的物业服务费用还是多年前的标准,难以提价。疫情下,政府和业主对物业服务的要求更高,甚至超出物业合同的约定,服务标准也全面升级,对物业企业的监督也越来越严苛。比如每日三次公共区域的全面消毒并记录就不在原合同内,而是特殊时期企业按照防疫要求提供的“超值服务”。要满足政府和业主要求,物业费又无法提高,客观上推动了物业服务成本的上升。二是运营成本的增加。因防疫物资短缺,物业企业高价购买防护用品,增加红外线测温装置等防疫设施设备,防疫物资的额外防护支出必然增加物业企业的运营成本。去年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为保证疫情防控,在岗员工延长加班时间,物业企业支出的“加班费”“劳务费”“外包费”等,使得企业短期内成本明显增加。三是社会责任的凸显。为了保障生命安全的“最后一公里”,物业企业进一步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物业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显现,行业的社会责任也更加制度化。在此次防疫过程中,大中小型物业企业为响应政府号召,不计成本地投入到防疫抗疫中,使得微利的物业企业雪上加霜。
许多中小物业企业是私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各类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激励机制和制度化管理模式,更缺乏企业文化。对各岗位的管理比较随意,缺乏制度化管理,一切的奖惩只凭老板的个人喜好,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等违规甚至违法现象。经营管理理念不完善,不太重视内部人员的价值观、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品质把控不严,不科学的决策程序也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有些中小物业企业只盯着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科学的管理模式,导致其利润增长难有起色。
此次疫情暴露出大部分物业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导致疫情来临时捉襟见肘,缺乏对保安保洁等一线人员流失的应对措施,忽视紧急事件对企业现金流及物资储备的影响,发现险情没有应急响应预案。此次疫情中,优秀的物业企业可以第一时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进行登记并测量体温,进行公共区域消毒。为业主接收快递,完成人员排摸统计,等等。因此,疫情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一个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物业企业在响应时间、应对措施和管理水平方面,都能带给业主足够的安全感。
物业管理在扩大住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物业不仅能保值增值,更能提供一种舒适的生活体验。早期物业管理侧重对物的管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物业管理行业的适应性和延伸性不足逐步呈现,大部分企业对人的服务兼顾不够,专业化服务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缺乏以人为本、细致周到的服务意识,低质低价的服务难以实现供需双方诉求的均衡。物业企业作为传统的服务行业,服务内容单一,在提供差异化服务方面还较薄弱,无法满足业主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久而久之,人们的心理预期就会降低。中小物业企业管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低,核心技术严重匮乏,只能采用外包服务来弥补专业上的不足,有时对外包单位的质量管控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一场意外的疫情之下,中小物业企业的组织、调度、资源整合分配、抗风险等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迅速,生机勃勃,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有目共睹,把物业管理推向了新的高点。物业服务,又苦又累,职业吸引力严重不足。年青人在择业时,更愿意选择高、大、上的领域,于是,物业服务人员出现老龄化趋势。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企业归属感和企业文化认同感弱。企业“任人唯亲”,晋升空间狭窄,奖惩和提降只看关系不看能力,使得人才在企业中无用武之地。企业不但难以通过高薪吸引优秀人才,甚至原有的管理人才也存在流失的危险。例如:维修资金操作员因维修资金网上操作系统专业性强,容易被同行挖走或转行。中小物业企业对企业未来发展缺少谋划,更别提在人才的培养上用心了,无法进行精细化、类别化、前瞻化的人才储备。
为对冲疫情影响、激发市场活力,政府给予了最大的政策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将“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重要举措,建立“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事项网上申办,减轻企业事务性负担。扶持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强而有力的专利保护,加快企业研发和使用前沿科学技术的步伐。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信贷优惠、就业补贴、抗疫特别资金、税收减负、售后房考核补贴等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不断增强企业的资金优势。拓展招聘渠道,加大招聘力度,利用公共大型招聘服务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录取专业对口人员,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解决日益加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和物业企业招工难题。通过政府向物业企业购买公共服务,延伸特约性服务,如家政服务、居家养老、社区幼托、代办事务、宠物看管、洗车保养等,拓宽业务范围,妥善处置物业管理事务,不断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使物业服务市场变得更加灵活、自由和广阔。
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发挥行业党建的政治优势和引领作用,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始终,着力提升民生服务保障能级,依托区域化党建、住宅小区党建联建,加强多方深度融合,推进各方沟通交流,提升资源整合能力,解决企业管理和服务中的疑难杂症,努力提高协同机制运行效能。发挥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度挖掘企业自身能量,有效规范和约束物业管理的行为,着力解决居民生活中的矛盾焦点问题,切实改善物业发展环境,回应业主的“急、难、愁、盼”,扎扎实实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化解物业管理矛盾纠纷,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学习借鉴“红色物业”等经验做法,通过提高从业人员党员比例、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专项竞赛行动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坚持不断学习,积累正能量。加强法治建设,学习《民法典》、《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最新的法律法规,提升住宅物业管理水平和效能,增强法律意识,合法合规地开展经营活动,彰显法治力量,弘扬公平正义正能量。提升企业的信用和服务声誉,规范物业招投标活动,促进公平竞争。二是规范化经营,开创品牌价值。培养企业战略思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业务流程,增加物业服务的透明度,坚持以服务品质为核心,推动物业企业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抓住机遇,逐步进行产业调整和企业重整规划,促进中小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从质量端着手建立和完善品牌。三是优化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新功能及增值服务。将物业服务市场进行细分,寻找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从“万金油”到“一专多能”,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延展服务链条,以居家式、贴心式特约服务为拓展方向,努力获得市场认可,不断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提升服务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物业服务转型升级。针对不同的服务项目采用不同的计费方式,注重质价相符,科学推行物业管理费调价,提高物业企业赢利能力,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物业服务市场环境。四是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系统化风险防御机制,识别应急事件对企业或项目人、财、物等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制定行之有效的预案,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常态化,强化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对重大安全事项,建立预警报告制度,以便危机来临时,物业企业可以从容应对风险。
一是优化企业团队的人力资源结构。从以人为成本转向以人为资本,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坚持以组织赋能为目标、员工赋能为原则,发挥组织整体效能,做好手艺传承,技术领先与专业精细相结合,实现老中青三代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当面临人员冗余时,可以通过竞争上岗,淘汰冗余人员,优化精简企业人员。挖掘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员工的感人事迹,发现、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二是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的素质。队伍素质必须和企业工作现状、经营理念相适应,从企业的整体效益出发,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培养知识面广、有专业技能、有管理经验、沟通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从业人员参加再教育和专修班,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形式全方位地让物业企业员工及时了解新的物业管理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职业技能,用从业人员专业价值推动企业发展和转型,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三是提升物业人员的薪酬待遇。随着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企业赢利能力的合理增强,需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基础上,稳定职工队伍,关心关爱基层员工,改善工作安全防护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可提供休息和住宿场所,及时做好员工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在落实好员工现有报酬保障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工作补助。激发中小物业企业做优做强的内生活力,促进企业高质量的发展。
随着新技术、新科技与物业服务行业的融合,可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充分整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使多领域智慧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共享,打通企业内部管理平台,实现更高的办公办事效率,集约利用资源,为企业降本增效,大幅降低企业管理、运作、能耗和物耗等多方面的运营成本,提升组织能效,做到管理更快捷、成本更低廉、措施更环保,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数字化管理格局,实现精准决策。完善由“被动消极”到“主动热情”的“互联网+生活智能”服务模式,定制广泛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满足多层次的多样化需求,形成“科学化、精细化、主动化”的长效常态智慧服务。提升设施设备智能化管理水平(停车无感支付、智能测温等),推进智能感知设备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建设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探索专业、多元、科技、高效的增值服务管理体系,向客户提供全价值、高品质的服务,实现更加高效率、人性化、有温度、有趣味的智慧服务。
习总书记说:“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疫情虽给中小物业企业带来危机和生存困境,但同样也给中小物业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中小物业企业应主动思考,将危机和困境变成自我升级变革的契机,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力争服务更规范、内容更丰富,推动物业服务向高品质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