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兴
(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77)
近年来,我国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相继出台多项文旅融合相关政策举措,诸如《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等。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二者共融共生。2018 年,被形象地誉为“诗和远方”相结合的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文旅融合跨进新时代,也掀起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热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雒树刚部长从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交流等6个方面提出了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向;冯健指出文旅融合体现在要素资源的互动、业态价值的互补以及运行目标的互赢,即通过文化与旅游要素深度结合、交叉渗透与整合重组,从而形成新的文旅产品业态和价值链,取得“1+1>2”的业态融合叠加效应[1]。
然而,文旅融合进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张朝枝、朱敏敏提出文旅融合的三层次发展路径及其可能面临的问题“批判”,并指出与国内的“灵魂载体说”角度相当,国外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强调文旅两种业态在原有基础上的协同、合作、整合关系[2]。从文化属性来看,图书馆与旅游休闲具有同源性,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1985年伍永仁从读者的旅游视角提出了“搞活”图书馆工作的思路[3]。1995年王世伟论述了图书馆与旅游六大要素与三大资源体系的关系及发展设想[4]。何广荣[5]、宋玉真[6]、傅宝华[7]等指出图书馆旅游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作为典型旅游文化载体的图书馆,既是文旅融合升级的关键领域,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图书馆应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原则与思路,积极扩展职能,推动图书馆与旅游业双发展,不断实现文化高效能传播。藉于此,笔者对国内外图书馆文旅融合主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深化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提供有益镜鉴。
国内文献主要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库,以“图书馆文旅融合”为主题词,检索结果为57条,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与情报》(策划“文旅融合的学界回应”专题1期)《图书馆》(策划“文旅融合”专题1期)《图书馆研究与工作》(策划“图书馆文旅融合浙江经验”专栏)等图情专业期刊上,文献作者大多来源于公共图书馆。且从2018 年起该主题已引起部分学者的较高关注,该段资料也将作本综述的主要来源。国外文献方面,以Elsevier 为数据源,关键词为“cultural tourism”o“rtourism”and“libraries”进行检索,文章类型选择 Review articles 和 Research articles,检索到与主题相关的英文文献69 篇,研究成果主要刊载在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等。
图书馆自身具备旅游休闲功能,作为游客与旅游机构间的枢纽,用文化的力量赋能旅游,在图书馆、文化与旅游事业发展上发挥着多方面重要的积极作用。毛近菲[8]、周晓莲[9]、陈宏力[10]等学者分别阐述了图书馆在人文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旅游产业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冯佳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图书馆在提供文旅资讯、成为旅游胜地、展示社会风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1]。Hüseyin Kayaa、Halil Kurt介绍了图书馆在土耳其萨夫兰博卢(番红花城)魅力文化旅游中的潜在作用和贡献[12]。K.Toki’c 等分析了在旅游中图书馆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该学者还指出了图书馆在旅游业中扮演着信息角色、教育角色、文化功能和旅游景点等角色,认为图书馆在旅游中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它是游客与当地人之间跨文化互动的一个领域[13]。V.Tosic等提到了图书馆在促进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并以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作为案例进行了介绍[14]。
此外,图书馆参与到文化旅游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诸如匹兹堡卡内基图书馆吸引的游客比卡内基科学中心和匹兹堡钢人队(美式橄榄球队)加起来还要多,为当地贡献了9 100 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另一项对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的研究表明,该馆新总部建立的第一年就接待了游客230万人次,带来了可观的区域经济效益[15]。
图书馆发挥文化和休闲功能,引入“文化元素”开展旅游服务,或打造成为文化地标、观光旅游景点的融合探索屡见不鲜。1973年成立的大英图书馆全部纳入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部的收藏,使大英博物馆的旅游基因自然而然地移植融入了大英图书馆,且蕴含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拜伦、简·奥斯丁等文学巨匠以及福尔摩斯等文化元素,吸引着广大游客。1984年Charles Goeldner介绍了收藏特色旅游品的图书馆,并介绍了科罗拉多大学商业研究部的旅游研究活动[16]。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也因作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取景地而久负盛名,众多游客慕名前去追寻哈利·波特中的奇幻建筑,并目睹珍贵的“凯特尔经典”珍藏。此外,被称为“书魔方”的斯图加特城市立图书馆、2018 年正式开放的芬兰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古老巴黎地标性公共建筑的传统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等都成为著名的旅游打卡地。
近年来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探索逐步融入了文化感的设计、休闲化的功能、场景化的体验,通过“跨界混搭”而产生图书馆文旅融合新的“化学反应”。融合模式趋于丰富,业已形成“景点+图书馆”“图书馆+民宿”“酒店+图书馆”等跨行业合作发展形式,陆续开展地方会展,红色旅游服务、研学服务等“复合式”文旅融合服务活动[17-20]。笔者主要归纳为3 种融合模式类型:第一,“空间融合型”,即图书馆凭借独特的馆藏、历史价值、建筑或空间设计而打造成为文化景观,或将图书馆(分馆)建到景区、民宿、书院等旅游地,向游客、导游及旅游管理部门等提供旅游文献资源及信息等服务,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桐庐县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等;第二,“内容融合型”,即图书馆利用技术或专业技能来创造有思想的文化产品、创意内容或者专业知识符号,通过创意设计将图书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如南京图书馆设计的“生活小物”产品、北京大学图书馆贺年卡、圣地亚哥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商店等;第三,“活动融合型”,即通过教育、交流、展览、推广、体验等方式阐释了图书馆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娱乐休闲等属性与功能,促使图书馆与旅游的全面融合,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古藤堡印制的第一批拉丁文《圣经》的展览旅游服务、中国国家图书馆组织的阅读之旅、图书馆助力红色旅游等。
此外,国内业界以研讨会、培训班、案例征集等方式多次讨论了图书馆文旅融合事业发展的探索路径和成就。诸如“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浙江现象研讨会”“融合协作发展——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的使命与创新研讨会”“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创新交流研讨会”等。
(1)旅游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图书馆各类特色资源是文旅融合的基础,图书馆深耕本地区域特色和充分发挥本馆文献资源优势,通过深入挖掘本馆馆藏文献与本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加强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和珍籍的系统开发、建设与整合,加大旅游信息资源延展广度与深度,丰富和完善当地旅游资源数据库。黄雁湘从加强优秀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旅游信息资源的角度,提出了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21]。尹美菊研究了馆藏旅游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思路及要求,对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数据存储提出了技术规范要求[22]。郑红京提出了图书馆旅游信息数字化建设与利用的方式方法[23]。Peta Hopkins 等阐述了图书馆的音、视频,照片等文献资源的移动数字化及其如何有效参与文化旅游建设的路径[24]。总体来说,国内外旅游资源数据库以高等院校为主,美国多数大型综合性高等院校图书馆均拥有EBSCO公司旗下的全文数据库HTC(Hospitality&Tourism Complete),我国以海南大学图书馆与海南省教育厅联合共建的“海南旅游资源数据库”为代表[25]。
地方特色主题图书馆建设在文旅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案例有深圳市首家专门收藏旅游文献资源的宝安区图书馆旅游图书馆、专以北京历史文化书籍为特色而建的东城区第二图书馆、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主题图书馆建设等。主题图书馆通过分馆、馆外馆和馆中馆等方式构建主题元素(服装、动漫、茶叶等)鲜明的多类型、多载体资源体系,实现文献为基础的多种资源重组。柯平指出主题图书馆要走体系化发展道路和文旅融合发展道路[26]。郭春燕通过讨论了公共图书馆建设旅游主题图书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多种建设途径[27]。
(2)图书馆旅游信息服务。图书馆积极扩充其社会功能和价值,因地制宜地采用“图书馆+”“+阅读”“互联网+”等服务深化图书馆文旅融合特色服务举措与方式,提供丰富、精准、适用的旅游信息,推进图书馆“全域服务”。徐小红依据旅游资源的级别、性质以及区域的差异,提出了多样化的旅游阅读服务方式[28]。Nwachukwu 等论述了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为酒店业提供图书馆扩展服务以发展地区旅游[29]。王丽、熊伯坚构想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微展览精准服务模式[30]。单红波提出在旅游各个环节全面注入图书馆元素等图书馆融合发展路径[31],并提出图书馆可积极深度参与到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战略中,助力新型旅游业态。此外,还有城市书房、农家书屋进景区等举措,体现出全域服务与全域旅游相融合的趋势[32]35-40。
(3)图书馆服务旅游行业的体系建设与完善。通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图书馆服务营销能力以及深化旅游大数据研究等方面完善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体系。①现代科技手段应用。Dale Leorke等指出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置于科技驱动的“智慧城市”视野中的发展探索[33]。苏州第二图书馆的智能化书库,将互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完美融合,打造焕然一新的现代化新概念图书馆。②强化图书馆旅游服务营销。随着市场细分、差异化服务竞争的日益加剧,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文旅宣传体系对图书馆文旅融合至关重要。Sara Di Giorgio指出图书馆门户网站作为意大利文化的宣传窗口,需要不遗余力地持续推广文化活动和旅游的协调发展[34]。③深化旅游大数据研究。Pasquale DelVecchio 提出社交大数据是旅游目的地实现智能增长的战略资产,智能旅游中的社会大数据增强了旅游决策过程和个性化服务路径选择[35]。Chua A指出旅游相关利益合作者正试图结合各种数据来源,包括社交网络数据,Twitter上数字足迹(文本、图片、移动终端数据等)为游客创造个性化的度假套餐,或为景区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36]。
(1)理念问题。理念融合是基础,文旅融合理念贯穿于图书馆的整体工作中,图书馆亟须转变理念,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借势而进。图书馆与旅游源起较早,且二者关系密切,然而文旅融合发展的意识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日本许多基层公共图书馆主动形成适应契合游客需求的服务自觉,在馆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旅游指南文献,积极提供旅游信息服务。王世伟提出新时代需要树立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理念,从而更好地满足文旅融合的新期待[37]。秦志华[38]提出需要图书馆转变观念,突破传统服务思维的局限,才能更好地接受和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情况。
(2)关系问题。图书馆文旅融合进程中要正确处理事业与产业关系、本地读者(基础服务)与游客(延伸服务)的关系、单独发展与联合发展的关系。图书馆文旅融合需取长补短,协调事业特点突出的图书馆与强调产业特征的旅游业二者的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从而能够有效利用文化与旅游资源,促进图书馆发展。李国新、李阳提出需要思考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守正创新的问题,要防止把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异化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旅游化”[39]。黄安妮、陈雅指出图书馆不能在参与文旅融合中丢失其基本职能和自身特质,应保持服务初心,明确自身社会职能,在保证公益性基础上完善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的商业生态链[32]35-40。韩晔指出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需要不断强化合作意识,发展合作伙伴,各取所需,协同共促[40]。
(3)机制问题。图书馆文旅融合进程中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缺乏稳定资金支持、服务欠缺标准与规范等问题,亟须完善图书馆文旅融合新机制。佟艳泽提出了图书馆文旅融合须健全图书馆内部的组织机制以及相关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项目评估以及“培养+引进+激励”的综合人才培养等新机制[41]。E.Bovero 对意大利摩德纳省图书馆馆员进行了调研,评估影响图书馆文化旅游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文化旅游中馆员需要提升的专业技能[42]。查炜指出公共图书馆需从不断满足读者、游客对资源服务、空间服务的需求出发,及时吸收并深化对政策的理解与认识,制定相应的制度,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性的工作方法[43]。
世界旅游组织(UNWTO)指出,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但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热度与深度不尽如人意,与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客观状况形成较大反差。目前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研究以个人阶段性研究为主,缺乏一定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新时代文旅融合视域下,图书馆亟需丰富理论研究视角,积极吸纳休闲学、地理学、影视艺术、美食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加大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夯实图书馆文旅融合理论基础,增强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态势,为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强化相关学科中的方法工具的融合研究,为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重要工具指引。诸如借助GIS空间分析、战略地图、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方法,融合分析旅游流特征和趋势,助力旅游精准服务。
以往研究注重了图书馆旅游元素的融合,初步形成了“图书馆+”的旅游融合路径,然而图书馆作为旅游景点及其与周边景点联动性和文化活动带动性尚缺乏深入探索,融合发展实践规模小、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弱,特色不突出,可参与体验的项目较少,缺少优质的品牌项目等诸多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进一步延展服务、主动融合与聚焦旅游业及泛旅游业,积极参与和培育塑造或建构全新融合路径(图1),可从旅游要素、旅游业态、旅游大数据、旅游合作等旅游业元素切合,不断创新融合发展路径,促使图书馆文旅融合朝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特色化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
图1 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特色化的图书馆文旅融合创新路径
既要注重已有研究中学者提出的“吃、住、行、游、购、娱”的“老”旅游要素融合,还要关注新的旅游六要素[44]:商、养、学、闲、情、奇,抓住现代旅游新特征和新机遇,形成融合有效切入点。积极探索旅游业态的多元化、氛围化、高频化的融合发展,横向拓展融合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纵向延伸融合“旅游+”带来的泛旅游产业,如农业、健康、工业游等旅游新业态[45],创新图书馆拉动或带动式文旅融合服务新模式。还可聚焦旅游大数据,通过游客数字“足迹”分析,培育新的文旅融合服务增长点,推进全域旅游的智慧化服务,或为旅游管理部门等提供有益发展政策建议等决策咨询服务。强化文旅信息共享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国内外、多行业、多主题领域协同共促,逐步形成协同齐发展的新格局。
“分工-交换”视角框架,文化政策作为其中一个核心要素之一,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6]。同样,政策制度对图书馆文旅融合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化和旅游部等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动态优化、整合和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图书馆和旅游业的关系,为图书馆文旅融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诸如,鼓励建立旅游性图书馆,建议出台政策支持重点文化类旅游景区、文化类旅游小镇和重点旅游城市建设特色图书馆,以进一步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或在一些旅游热点区域,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营中同时考虑旅游的需要;同时,有必要将旅游公共服务和文化公共服务一起,纳入整个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稳定的旅游公共服务投入机制。
图书馆需要深刻把握与研究文化和旅游方针政策,创新“多规融合”与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规划衔接的制度设计,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的图书馆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以此完善、改革和创新文旅融合运营机制。譬如将研学游等服务项目纳入图书馆业务范围内、成立或整合适应本地旅游服务和发展的内设机构、鼓励馆员参与文旅融合服务专题研究等系列配套措施,不断促使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落实落地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