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策略研究
——基于“双一流”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2021-05-14 00:50张耀坤徐若晴
图书馆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双一流学术

张耀坤,徐若晴

(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1 引言

随着Web 2.0技术在科研领域的拓展应用,近二十年来面向科研人员的学术社交网络(Academic Social Network Sites)大量涌现。尽管早期的一些学术社交网络如Scientist Solutions、SciLinks、Epernicus、2collab等实践范围极为有限,然而近年来出现的ResearchGate、Academia.edu、Mendeley等却成功吸引了全球科研人员的关注[1]126,成为科研人员自我展示、科研信息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与协作的重要平台[2,3]。更重要的是,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学术社交网络所衍生的科学交流大数据具有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

作为专业科技知识服务的主要力量,将学术社交网络纳入到观察视野中,并加以充分揭示以服务于科学研究[4],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目前为止,相关的研究仍主要聚焦于学术社交网络本身的研究与发展[5,6],对于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学术社交网络缺乏足够的关注。那么,高校图书馆是否充分揭示了学术社交网络?高校图书馆又该如何利用学术社交网络?本文基于我国情境,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通过对国内137 所A/B 类“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对典型学术社交网络的揭示现状进行调查,并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学术社交网络的策略进行初步地探索,以期能为社会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拓展、优化乃至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2 调查对象与过程

2.1 典型的学术社交网络

学术社交网络种类繁多[7],但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ResearchGate、Academia.edu 以及 Mendeley 是目前全球科学家使用较为广泛的学术社交网络[1]127,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全球资本的青睐,如ResearchGate 就获得了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在内的多轮风险投资、Academia.edu 则获得了包括腾讯在内的多轮风险投资,而Mendeley则在2013年被知名出版商Elsevier收购。在我国,科研之友(ScholarMate)则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本土学术社交网络。四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cademia.edu 其域名后缀为.edu,很容易让学者误解其为非营利性的学术社交网络,但其实不然。此外,由于版权冲突原因,ResearchGate 在其官网上已不列出具体的出版商全文数量,但相关的研究显示用户上传的出版物全文数量颇为庞大[8]。

表1 四个学术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

2.2 “双一流”高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 工程”“985 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柱。2017 年,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 号),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9]。

本文选择137所“双一流”高校为调查对象,从而全面地反映我国高水平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的揭示情况。

2.3 调查过程

本研究主要通过网络调查法,对137 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对 ResearchGate、Acadmic.edu、Mendeley 和科研之友揭示的情况进行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查阅其信息资源栏目(数据库)栏目,查看其是否对上述4个学术社交网络进行了介绍和链接;第二,使用百度站内检索功能查看其是否对上述4 个学术社交网络进行过宣传和培训工作。

3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术社交网络揭示现状

3.1 调查结果

我国137 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中对学术社交网络平台 ResearchGate、Acadmic.edu、Mendeley和科研之友的揭示现状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的揭示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所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进行了揭示,且都仅对其中某一个平台进行了揭示。四个平台中,ResearchGate 有5 所高校对其进行了揭示,Mendeley有3所高校对其进行了揭示,而Academia.edu 无高校对其进行揭示。相比较,科研之友尽管在四个平台中是唯一的本土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但没有任何学校图书馆对其进行了揭示。

进一步的考察发现,8所高校图书馆均将学术社交网络列于数据库或资源栏目之下,但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在具体标记上则有所不同。总体上看,除Mendeley 由于其功能特性被2 所高校图书馆标记为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6/8)将学术社交网络标记为免费资源或开放存取资源,同时仅有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大学图书馆2 所高校图书馆额外对学术社交网络提供“科研社交”标记。

此外,在137 所高校图书馆中,均无对学术社交网络进行宣传、推广和使用方面的培训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137所高校均购买了科研之友的机构版服务,在科研之友平台上提供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示与其他增值服务。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科研领域,得益于有效的商业宣传策略和可用性,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认知程度日益增加。尽管没有非常全面的我国科研人员对于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数据,然而几项针对单个高校[10-13]和单个学术社交网络[14]的研究均表明,我国科研人员在广泛地使用学术社交网络来进行自我展示、共享和获取信息及交流协作。然而,本文的调查结果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存在如下几个突出问题:

(1)学术社交网络亟待引起重视。在科学交流领域,信息与交流技术(ICT)的采纳历年是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交流媒介工具在科学交流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机协同地服务于科学交流。学术社交网络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的交流平台。然而,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术社交网络仍未引起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广泛重视,这与学术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广泛利用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当前学术社交网络日益引起政府、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时候,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问题亟待引起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重视。

(2)学术社交网络资源亟待充分利用。当前,学术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已深入人心。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中拥有大量的学术信息资源如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科研数据等。同时,部分学术社交网络如ResearchGate还提供对于文献的引用、链接等服务,其数据广度和精度甚至可以媲美Scopus等商用数据库服务。可以说,学术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传统基于订购的学术信息资源的极好补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资源获取渠道。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资源的揭示仍非常匮乏,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仍没有将其视为新型的学术信息源,更没有将其列入数字馆藏当中。同时,对学术社交网络在科学交流和科研服务当中所具备的优势认识不足,对其深度利用仍属阙如。

(3)学术社交网络利用规划亟待制定。目前,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采纳和利用仍处于个体自发层面,这主要体现在:①科研人员对特定学术社交网络的性质、功能等了解不多,导致对学术社交网络选择存在无序;②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及出版商的相关版权协议与规定了解不多,导致全文上传存在侵权等风险;③机构内科研人员在不同的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注册,机构的成果对外显示度不佳,同时也不利于机构内的科研协作与交流。诸如此类问题,迫切需要高校图书馆对本机构内成员学术社交网络的使用进行长远的规划。

4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术社交网络利用策略

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表明,学术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科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科研和交流的主体,理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深入地对学术社交网络进行揭示与利用。

4.1 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大数据时代学术社交网络的重要性

大数据正在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一个主导力量[15]。作为大数据分支的科学大数据,正成为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资源。早在2003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在《通过Cyberinfrastructure 促进科学和工程的革命》咨询报告中指出,为了促进合作,应不断开放和加快交流、共享、数据和发现验证、分析的过程[16]。我国国务院2015 年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也将科学大数据作为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有机构成。“大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正成为继观测实验、理论分析、计算模拟之后出现的新的科技创新和研究范式,科学大数据的组织管理正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

孙建军教授认为,科学大数据广泛存在于科研活动与科学研究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它不仅包括知识维度如期刊、论文等,还包括活动维度如人、机构、项目、关系等数据[17]。考察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发现:一方面,与其他文献型数据库相同,学术社交网络涵盖了大量的知识维度的数据,在某些方面其覆盖面甚至超过了常见的文献型数据库,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科研信息的重要来源[18];另一方面,学术社交网络以“科研工作者”和“社交”为显著特点,系统整合了活动维度的数据,比如人、机构、项目、社交关系数据等,并将持续产生数量庞大的科研数据资源。正因此,学术社交网络代表了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典型应用,并将有可能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科研信息基础设施。正如 ResearchGate 的 创 始 人 Madisch 所 讲 :“ResearchGate在未来将显著加快科研的速度”[19]。

当前,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这类新型的科学大数据应用涉及甚少,其原因不仅有服务能力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理念上没有更新,仍囿于传统的学术信息资源建设以及文献服务作为主导项目的理念。作为专业知识管理与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理念,必须充分认识到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并树立科学大数据意识,将服务点覆盖科学大数据的各个层面,将管理和服务科学大数据这类新型知识体系作为新时期的战略使命,为实施科学大数据的全面深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2 加强合作,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学术社交网络发展政策

社交网络时代,科研人员不仅在利用通用的社交工具如微博、微信等,同时也在利用着专业的学术社交网络进行广泛的科学交流与协作。在我国,科研人员对科研社交网络的采纳与利用已较为普遍,以ResearchGate 为例,中国科学院的注册人数超过6 万人,清华大学达25 000 人,武汉大学达15 000 人。但本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较少进行宣传和揭示,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采纳和利用仍处于个体自发层面,迫切需要高校图书馆与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紧密合作对学术社交网络的使用进行长远的规划。

目前,国外已有高校率先进行了相关实践。英国剑桥大学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在ResearchGate平台上创建了一些付费账号,其目的是以学院为单位创建内部分支社区,对于促进分支社区成员的学术交流与互动效果显著。与此类似,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也在ResearchGate上建立了多个分网络系统,让马普所属80多个研究所的约12 000名研究人员都能在这个网络平台上交流,以借此推动跨学科和跨所的学术交流。显然,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制定科研机构的学术社交网络发展政策意义重大。

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与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学术社交网络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一是可以从官方的角度出发制定机构学术社交网络长期发展规划,促进机构成员广泛而高效地利用学术社交网络、促进社交网络时代机构科研显示度的提升和科研资产的整体增值。二是对机构内科研人员利用学术社交网络给出指导性意见。考虑到目前学术社交网络种类繁多,而科研人员对其使用均处于自发无序使用状态,必须要尽可能地引导成员对其辨别使用,引导成员对出版物进行合规共享。三是可以考虑在学术社交网络上建立机构平台,从而有效地推动跨学科和跨机构的学术交流,并以机构为单位,推动面向机构的增值服务,形成对科研的整体支持。

4.3 整合资源,让学术社交网络成为现有数字资源的有力补充

科学研究离不开数字资源的支撑。近年来,学术数字资源价格不断攀升,“学术交流危机”不断凸显,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可替代模式,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20]。科研工作者广泛通过开放存取期刊和自存档进行开放存取。随着学术社交网络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出于交流和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将科研成果提交至其中并允许免费下载共享和传播[21]。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数字出版物获取联合会(COUPERIN)曾提议可利用学术社交网络以促进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开放存取当中,相关的调研结果显示科研人员认为学术社交网络比仓储(学科或机构类型)在传播科研成果上更为高效[22]。目前,由于版权等问题[8,23],ResearchGate 和 Academia.edu均已不再公开可免费下载的出版物数量数据,但学术社交网络正成为极为重要的开放存取信息源是无疑的。

数字资源的引进与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开放存取资源为缺乏资源购买经费的高校图书馆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建设和利用模式[24]。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揭示已较为普遍[25]。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对于学术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开放存取资源的揭示仍非常匮乏,在学术社交网络能提供更多免费下载机会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将学术社交网络作为现有数字资源的有力补充。具体而言,可以在图书馆数据库列表中对学术社交网络进行集中揭示,并对其免费和开放获取的特性进行充分介绍,亦可以通过学术社交网络提供的API 对其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揭示。

4.4 拓展服务,深入利用学术社交网络进行科研服务

在充分整合揭示学术社交网络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也有必要对学术社交网络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具体讲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基于学术社交网络大数据,研判科研发展趋势。与以往独立的资源发现工具(如Web of Science、Scopus 等)不同,学术社交网络囊括了多维关系的科研大数据,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和洞察全球科研发展前沿和趋势,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结合专家评估,对科研发展趋势和研究团队组建做出判断和建议,并提供给高校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部门供决策咨询之用。

第二,深入理解和挖掘服务对象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理解服务对象的行为并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一直是高校图书馆核心服务内容之一。以往由于缺乏行为数据,导致学科化参考咨询、精准服务等服务难以深入。学术社交网络对多维数据的涵盖使得高校图书馆能够更为深入、细致而高效地理解服务对象的合作、交流和出版行为,理解其需求,挖掘行为规律,为科研人员提供前沿趋势和相关文献、推荐相关领域的合作者、促进科研合作,从而推动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知识共享,帮助提升科研人员及其团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效率[26]。

5 结语

学术社交网络的出现正在改变科研人员信息共享和科学协作的模式。作为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力量,高校图书馆理应将学术社交网络纳入观察视野中,并加以充分利用以服务于科学研究。本文对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揭示现状和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对137所“双一流”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术社交网络在我国的使用仍处于科研人员自发使用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的揭示和利用仍相当匮乏。

随着学术社交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在科学大数据背景下,学术社交网络不仅汇集了大量的知识资源,更汇集了科研人员、机构、项目以及交流等关系,并进而产生了大量的科学交流数据,这是重要的科研资源,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尽快转变观念,重视学术社交网络的重要作用,并与科研管理部门紧密合作,制定学术社交网络的发展政策,将学术社交网络作为现有科研信息资源的有效补充,并充分利用学术社交网络,提供面向科研人员的深度和精准服务。

当然,学术社交网络虽已发展近十余年,但总体上仍处于摸索阶段,对其的质疑之声几乎与赞誉一样多。许多科研人员认为现有的学术社交网络通过吸引科研人员参与并累计资源,进而实现其营利目的[27],这给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带来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此外也存在着隐私、版权等诸多问题[28]。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交流平台,学术社交网络仍有相当多长的路要走,图书情报机构对其利用的探索也应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双一流学术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