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肃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之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综合化趋势的加强,各高校围绕经管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积极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努力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使人才培养更加高效,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由此,如何建设和推进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们要不断面对和探索的课题。
1.国外校企合作进展
早在1862年,美国就通过了《莫雷尔法案》,随后的《农业扩张法案》和《国防教育法案》等为美国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世纪后期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初,英国圣德蓝特技术学院提出了“三明治”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英国校企合作的代表模式。20世纪的苏联、日本等国家开始将校企合作的教育形式运用于实践。
国外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四类:学校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校企并重模式以及行业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如日本“产学合作”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校企并重模式主要有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等,行业为主模式则主要是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对高校与企业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制度缺陷、现实障碍、制度与政策保障、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合作模式、国外经验及其创新等方面。研究工具、研究视角日益多样化,逐步发展到跨学科、多学科研究。笔者查阅中国知网SCI、EI、CSSCI、北大核心期刊,其中相关校企合作研究情况如图1。
图1 1991—2020年间国内校企合作相关研究情况
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了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联合进行培养人才的方式,被称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企业人才招录模式的转变。
从狭义上界定,校企合作是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场地、技术、设备等资源,将教学活动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从广义上来说,校企合作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教育机构、各类学校与企业、学生及其家庭共同参与、密切协作,创新教学体系与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秉持“崇明、崇德、惟精、惟一”的院训,为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发展潜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生态。学院打造的多样化、立体化复合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使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与优势互享,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实践初见成效。目前,金融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是吉林省一流专业。
1.特色化定位:依托学校理工科背景,以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为主的“理工+管理”的复合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为导向,加强与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企业的校企合作。
2.品牌化定位:在精英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与高端咨询公司寻求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3.创新定位: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导向下,与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合作。
4.打造校企教育生态协同发展定位:以校企双方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共赢、协同发展为原则,构建校企教育生态系统。
为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管理,构建学院与系部两个层次,由工商管理类、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类以及金融工程类三个专业群组成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责任制。学院层次:主要由学院院长及本科教学副院长组成,负责全院本科专业整体校企合作发展规划、效果控制与管理工作。系部层次:学院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专业群建设思想,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都从工商管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群共同推进和实施。由此,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机制上,同样设置三个专业群负责制的总体思想,即:工商管理系负责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控制管理工作;会计系负责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控制管理工作;经济系负责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首先,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试点,探索“3+1”学分置换培养模式。长春理工大学管理类专业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试点,与华信永道(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永道”)合作,率先推行“3+1”学分置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1”学分置换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四年学制学习中,前三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以“学分制置换”形式和运行制度,使部分学生进入华信永道公司,完成最后一个学年的理论课程和全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深入接触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职业素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其次,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探索“并行式”培养模式。为培养精英型管理人才,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商业素养与领导力,培养具有前瞻性与实践能力的卓越管理人才,与和君商学院携手,组建“长春理工·和君商学精一班”,打造培育拔尖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和生态系统。从整个学员构成来看,不仅有经管类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理工、文法专业学生开放,同时还有其他高校学生以及已经步入社会工作岗位的社会骨干。这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搭建了一个大开放、高格局、广视野的成长发展平台。
最后,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探索校企“实践+竞赛”合作培养模式。(1)强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建设,使打造高质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2)与企业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在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以及实训体系与实训内容设置方面,充分融合企业用人需求与特点。(3)与企业合作搭建代表性学科与专业竞赛平台。(4)企业专家引进专业教师队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5)在与校企合作建设教育资源的同时,与地方企业合作重点打造“企业家智库联盟”,扩展学生学术与实践视野。
一是有力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内涵建设。通过2013、2018版培养方案的多样化校企合作推进与落地,“学生—教师—企业”多主体、“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理工+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得到有力强化,在“理工+管理+创新创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彰显出经管类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二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多样化校企合作人培养品牌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训实践,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极大进步和提高,打破了传统理论学习、课堂单一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得到巩固,反思学习与行动学习能力得到强化。
三是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加强行业经历、开展创新创业指导”的教学能力改善计划,打造出“工管结合、实践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68%的专业教师具有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实践经历,87%的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和社会服务。
四是建设高质量教育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实际推进,构建多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生态。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教育平台包括:校企型创业园、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依托校外资源建设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创客空间;依托政府资源面向教师与学生的研究与教育平台;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交流平台;依托企业打造“企业家智库联盟”;建有一批高质量、符合学校管理类专业定位的实践教育基地。
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践行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社会人才需求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本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要理念创新先行,明确发展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观念,以平台、生态系统的视角打造校企、校校、校政多方的人才培养育人平台和生态系统。高校和企业要从战略的视角进行规划和实施。遵循“优化重组,创新体系;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科学定位,注重示范”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建设原则,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进而提高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
二要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建设。一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特色定位,以此为基础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二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精英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三是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融合与互补。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资源不同,应利用双方资源和环境优势,加强互补与融合,不仅教授学生宽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具备深入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项目机构,对项目管理、运行、效果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和管理。二是加强校企合作运行管理,这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根据双方的育人目标和规格,设计符合双方要求的培养过程、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指标等,制定相应措施和制度。
四要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与生态系统。大力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推进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转型发展路径;实现学校与企业、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整合学校和学院相关资源,为学生专业实践搭建新的平台,也为学生创业提供新的载体;构建校企、校校、校政多主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和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网络。
五要加快校企双方教学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高校专任教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实践指导专家应加强与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以及培养举措等方面的沟通,使双方在学生价值观、知识素养与能力培养上的认知一致性和行动协同性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