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飞 李宇洁
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涉及方方面面,而“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一个层面,数字化生存能力是“自主发展”的基本要点之一。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 教师只有在自己身上努力做一些改变,适应潮流,自觉融入信息社会,潜心研究,身体力行,积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关键词:教师 数字化 生存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被明确确定下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涉及方方面面,而“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一个层面,在这个层面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信息意识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可见,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之一。
今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冲击,我们在悲悯人类应对病毒传染灾难还有诸多脆弱性的时候,数字科技的蓬勃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曙光,可以看到数字化生存能力的重要性。人类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重要环境,它要求生存于其中的人必须具备有别于现实社会的生存能力,即数字化生存能力。随着各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技术设施的逐步完善,人类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数字世界逐步成为人类生存的常态环境,数字化生存方式渗透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生存能力逐步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的价值观是我们近来经常思考的问题。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我们会学习吗?要求学生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我们具有吗?通过对我校169位老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教师队伍数字化生存能力的现状令人堪忧。
第一,在意识层面上,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能认识到信息技术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为生存质量的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信息技术便利了我们信息的交流,却也使得无数人陷入非法网络的泥沼无法自拔,教师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但是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支持协作学习、终身学习、提高效率和问题解决方面能发挥的作用持怀疑态度。教师只对生活中用到的信息技术熟悉,而对新工具新技术很不敏感,不能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追踪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动向缺乏积极性,不具备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并及时将最新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意识,不具备将信息技术作为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必要工具的习惯意识。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识不强,在网络使用中不具备健康的网络使用意识,面对虚拟世界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的冲击,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自律意识不强。
第二,在知识层面上,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系统知识储备不够,如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知识、虚拟社会法律规范知识不太了解,对当前新开发、新应用的一些数码产品,对其基本构造,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所知甚少,更不具备对信息技术产品及时跟踪的能力,大多数教师不了解數字化社会发展的状况与基本特征。多数教师没掌握虚拟世界中的各种道德和法律规范,对数字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知识只是一般性了解。对诸如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博客服务自律公约》《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以及中国国务院发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闻所未闻。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道德问题通过伦理信任和伦理信心,将会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三,在技术层面上,大多数教师基本能掌握学校班班通教学系统的使用方法,具备操作常用数字信息工具如MP3、MP4、数码相机、iPad、笔记本、手机等的能力,也基本上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总体水平不高。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出现,切实暴露出,我们大多数的教师还不能在各种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相应问题,不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学习、电子办公、网络休闲、电子购物等活动。
第四,在行为层面上,数字行为能力是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核心内容。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参与数字化文化和休闲生活——数字化休闲、在线学习等的行为能力,全体教师均未参与过在线教学。教师不太适应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继续教育的国培、省培、市培的网络学习缺乏积极性,百分之五十八的教师不具备数字化交互行为能力,很多教师在人机交互中需要个别指导,百分之四十九的教师不具备数字化商贸行为能力,有百分之十三的教师未进行过网上购物,虽能利用微信、支付宝等进行简单的交易,但对稍微复杂一点的商贸行为就无能为力。全体教师基本具备数字化娱乐行为能力,但是开放的数字化环境对百分之九的教师存在严重的消极影响,部分教师不健康的网络行为直接导致各种健康综合症,如视力减退、颈肩腰关节劳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焦虑、网络依赖等身心不适症状,面对虚拟空间出现的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诽谤、谣言等种种乱象手足无措。
第五,在文化层面上,教师能较好的遵守虚拟世界的技术规范、运行和使用中的各种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能及时地回复有关请求帮助的信件和留言、有价值的信息大家共享、真诚地善待网友等。他们的道德和安全素养较强,具备数字世界的协作素养和贡献素养,但他们缺乏主体意识,不习惯数字公民行为模式,在数字世界中虽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但往往不会对数字世界中不负责任行为主动去纠错。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数字化生存能力还非常弱,要实现让学生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的目标困难很大。“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全体教师的新使命,是每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值得每位老师认真思考。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协同学习的思想,在潜意识中提高对各种新工具新技术的敏感度,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同时,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两面性,自觉、坚决消除数字世界带来的消极面的影响。其次,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系统知识,深入了解数字化社会发展的状况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数字伦理道德问题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不断丰富自己数字世界的相关知识。再者,教师应当在技术层面和行动力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素养和教学指导能力,增强网上自律意识,自觉防范和反对利用网络空间进行恐怖、淫秽、贩毒、洗钱、赌博等犯罪活动。
总之,提高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学校层面能够充分满足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更重要的则是, 教师在自己身上努力做一些改变,适应潮流,尽一己之力,自觉融入信息社会,潜心研究,身体力行,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育者好了,教育才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