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喆,徐顽强
(1.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引导并支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社会组织生存中的风险性问题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1]。当前,社会组织成长整体呈现出能力不足、活力缺失以及对体制依赖性强等特征[2],一些社会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夭折”。中国社会组织采取何种生存策略来适应现行的制度环境并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项生存资源,是学术界、管理界以及社会组织自身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一个组织的首要目标是生存,而组织自身往往不能生产其生存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在市场化环境下,社会组织为了生存需要会通过不同的资源依赖行为与外部环境(组织)进行资源互换[3]。但同时“资源依赖”往往与“外部控制”并存[4],不同的资源依赖行为给社会组织生存所带来的影响有所不同,由此出现了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生存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基于此,本文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对社会组织的生存问题进行探索,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V市81家社会组织进行研究,并选取8家社会组织进行深入访谈,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行动者”和“理性经济人”来分析,结合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厘清社会组织生存路径的选择机理和演化逻辑,分析在不同的资源依赖行为下社会组织将会采取怎样的生存策略,不同的资源依赖行为将会给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并通过社会组织的生存路径演化模型构建,对社会组织的生存问题予以阐释。
资源依赖行为是指一个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其组织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所不得不采取的资源获取方式。在社会网络中,政府、企业、公民以及媒体等社会主体拥有社会组织生存所需要的政策、资金、人力、合法性以及公信力等各项资源,社会组织在社会网络中对拥有资源主体所采取的资源获取行为方式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等特征。在社会网络中,社会组织的资源依赖行为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性资源获取下的“依附”行为、间接性资源互换下的“服务”行为以及合作性资源共获模式下的“合谋”行为。
1.依赖体制获取生存资源。现有研究认为,体制内的社会组织在生存资源获取中,由于缺乏社会基础,将更多地依赖体制来获取生存资源[5]。在对V市的社会组织调研中发现,有一部分由政府部门成立或具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主要采取这一策略来获取生存发展资源,如V市F学会。该学会运行所需要的各项人、财、物等基础性资源来自业务主管部门扶持,其除了每年举办一些年会外,并没有独立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与外部环境(组织)缺乏资源互动。
案例1:V市F学会。V市某局是其业务主管部门,同时,该学会的成立发起者也是V市某局。V市F学会在生存资源获取中,主要通过承担某局的相关业务来获得组织运行所需要的各项经费,而这些业务则主要来源于某局的“定向转移”和“定向采购”。同时,其办公场所也设在某局中,且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组织的运行,是由某局的工作人员兼任该学会的日常管理人员。
2.从“遵从”到“获取”。在“依附”行为下,社会组织通过遵从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来获得生存发展资源。这一部分社会组织往往是由政府部门直接出资或是倡导成立的。组织成立单位即其业务主管部门。在对V市Z研究会的调研中发现,虽然该组织与挂靠单位已经“脱钩”,但其从业务主管部门获取不少权威性资源,因此开展的相关培训与咨询工作往往带有官方属性,这使其获取不少生存发展资源。
案例2:V市Z研究会。该研究会与挂靠单位(V市某局)已经“脱钩”,但现有业务主管部门仍然为V市某局,且研究会没有独立办公场所,办公地址设在V市某局内。V市某局通过行政职能转移,将相关培训、咨询等业务转移给Z研究会,而这一业务同时也是V市Z研究会获得组织运行经费的核心业务。在对承担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业务的社会组织选择中,V市某局具有相应的行政话语权。
1.面向企业进行服务。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迁,部分没有得到政府资源扶持的社会组织开始面向市场和社会提供服务来获取生存资源,生存策略从过去的“依附”行为逐渐向“服务”行为转变。在调研中发现,这一类社会组织往往自身专业化水平较高,且没有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资源扶持,其将自身所拥有的“产品”与企业进行资源互换,从而获得自身生存发展的资源。
案例3:V市S学会。该学会由领域内相关专家学者发起成立,成立的初衷是为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但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运行经费不足、办公场所不固定以及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制约着其组织成长。因此,学会领导决定将一些相关领域内的企业作为企业会员吸纳到学会中,并在会员和企业间构建一个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平台,该学会每年进行有效科技成果转化5次以上。此外,该学会还通过承担企业课题、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等方式来获得组织经费,有效解决了自身生存所需的基础性资源问题。
2.面向民众提供服务。在“服务”行为下,社会组织通过面向社会提供解决社区矛盾纠纷、社会治安管理以及失能老人照护、医疗科学普及等社会服务来获取生存发展资源。在调研中发现,社会组织的大部分社会公共服务虽然不会带来直接性收入,其服务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性质,但社会公共服务所带来的溢出效应明显,不仅可以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同时也可获取社会志愿者、运行经费等核心生存资源。
案例4:V市T服务队。该服务队由退休医务人员发起成立,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以及基础性医疗服务。通过采访该服务队的管理者得知,服务队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是公益性的,但医疗服务会为服务队带来相应的政府认可和社会认可,同时政府也会采购服务队的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可以说在获得社会认可的同时也获取了相应的运行经费。
1.对行政权威的争取。在社会组织“合谋”行为下的生存策略中,有的社会组织会通过非市场化竞争手段向政府争取行政资源,例如争取行政上的“权威性认可”,基于行政资源获得生存发展资金。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社会组织在相关部门对其停止资源扶持后,会基于自身所拥有的行政权威,通过提供“边缘服务”来获得生存资源。
案例5:V市Y学会联合办公室。该学会联合办公室负责对V市有关医学类社会组织进行业务指导和活动统一运作。这些医学类社会组织的管理者多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其临床、科研等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组织事务,故而成立学会联合办公室,并委托学会联合办公室进行统一谋划,学会联合办公室通过集合这些医学类社会组织向有关行政部门争取政策来获得社会组织生存发展资源。例如,获得管理部门批准来举办国家认可的医学培训。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规定,所有医务工作者均需获得不低于25学分的继续教育学分,而学分的主要来源渠道有论文发表、学术交流以及相关组织所举办的会议及培训,相对于其他两类学分获得渠道,医务工作者参加由学会联合办公室所举办的会议及培训更容易获得学分。
2.与企业合作获取组织成长资金。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单纯的服务性收入已难以满足社会组织的成长需求。因此,部分社会组织不再仅仅依靠会费和培训的方式来获取生存发展资源。在政府停止对相关社会组织的资源扶持与社会组织自身发展需求的背景下,部分社会组织通过出售学术交流会展台、争取企业赞助费等方式来获取成长资金。
案例6:V市K学会。该学会在举办学术会议的同时,通过向相关企业出售展台来获得学会运行的赞助资金。大部分企业也愿意通过购买展台等方式为学会提供赞助费,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智力资源和人脉资源等。例如,专家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而企业可以向专家推销相关产品等。
在不同的资源依赖行为下,社会组织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获取生存发展资源。在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过程中,其生存选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依附”行为下,社会组织为了提高其生存概率,维持资源依赖现状是其生存路径演化中的唯一选择。在“依附”行为下,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相关部门的资源扶持,与外部环境(组织)缺少资源互换。因此,维持依赖现状成为该类社会组织生存路径选择的“最优项”。
从社会组织的生命周期来看,一些处于初创期和萌芽期的社会组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如果与相关部门或群体建立起了政治关联,且政治关联的建立有利于给组织自身带来一定的生存发展资源[6],则在当前的生命周期内,其资源依赖行为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从社会组织的背景与类型来看,在社会组织的背景方面,由于具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在现有生存发展资源获取的成本上相对于其他组织较低,且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导致其生存路径选择的连续性。只要政策、体制等外部大环境未发生变化,具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一般会采取维持资源依赖现状的方式来选择其生存路径,以便继续获取相应的生存发展资源。在社会组织的类型方面,一些学术型和社会公益型组织往往也会维持现有资源获取路径。学术型社会组织由于专业化程度较高,导致其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加之组织主要活动为学术交流,普通民众对其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而部分公益型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属性导致其组织转化能力和意愿不足,这一类型的社会组织往往会通过维持依赖现状来获取仅有的生存发展资源。
案例7:V市Z学会。该学会成立初衷是为该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组织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相关单位的资源扶持、会员会费以及办刊收入。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相关挂靠单位与学会“脱钩”,其资源扶持也相应停止。加之组织自身影响力不足,会员流动性较大,会费往往很难收齐。学会只能通过收取会员会费等来维持运转。
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下,部分社会组织在现有的生存策略上将无法继续从外部组织处获得生存发展资源。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社会组织自身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及社会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了通过年检,仅开展一些质量不高的活动。在国家要求政府部门完全切断与社会组织间“脐带”的大背景下,社会组织自身专业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降低。现有资源依赖方式将会给社会组织带入“名存实亡”和“组织消亡”的状态,组织所采取的资源依赖生存方式也相应停止。调研同时发现,在采取“依附”“服务”以及“合谋”生存资源依赖行为的社会组织中都有可能出现停止依赖行为的生存路径选择。
案例8:V市F学会。过去司法鉴定机构的选择权放在V市某局,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将司法鉴定工作由公安部门转为司法部门。该学会秘书长说:“过去学会主要经费来源于司法鉴定等社会服务,且不需要收取会员会费就可以维持组织运转,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国家将司法鉴定工作放在了司法局下属的社会组织中,我们学会的基本运行经费碰到瓶颈,由于缺少经费,学会基本没有开展组织活动,工作人员没有报酬,积极性也不高,组织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服务”和“合谋”资源依赖行为模式下,转变资源依赖对象是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的重要选择,同时其生存选择具有主动性特征。在“依附”行为中,社会组织由于自身能力弱小及路径依赖,更多地倾向于维持现状或是被动停止。但在采取“服务”和“合谋”行为获取生存发展资源的社会组织中,组织自身专业化程度较高,且具有独立与外部组织进行资源互换的意识及能力,能够通过承接公共服务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式来获取生存所需的基础性资源,因而往往会通过转变社会组织资源依赖对象来减少对政府基础性生存发展资源的依赖。
案例9:V市S学会。该学会秘书长说:“在我们学会成立之初,运行经费、办公场地主要是业务主管部门提供,虽然办公室设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但实验室也属于国有资产。后来,由于业务主管部门停止对学会的经费扶持,仅仅给予我们相应的一些政策,这反而推动了学会的转型。我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面向企业和市场提供产品,搭起一座中介的桥梁,并从市场获取资源,资源依赖对象也从政府转向了企业和社会。”
寻找替代资源是社会组织在外部环境变化下所作出的主动性生存选择。根据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且不同的社会主体掌握着不同的资源[7],社会组织为了自身生存需要,在某种资源无法获取的时候,将会主动寻找可替代性资源来维持组织发展[8]。在调研中发现,寻找替代性资源的生存选择主要集中在采取“服务”和“合谋”行为的社会组织中,在政府停止资源扶持后,其生存资源获取路径狭窄,这一部分社会组织会通过利用自身优势对外提供组织产品和服务,抑或是通过“利益合谋”来获得连续性生存资源。
案例10:V市X学会。该学会在主管部门对其停止资源扶持后,通过举办相关比赛和培训获得组织的运行经费。该学会秘书长说:“我们学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专职人员来对学会进行管理,现有管理层大多是兼任的。虽然学会中的专职工作人员较少,但我们在举办活动中会招募大量的志愿者参与活动,并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学会的人员不足问题。”
在不同的资源依赖行为下,社会组织所采取的生存选择有所不同,而在不同的生存选择过程中,社会组织可能会面临以下生存困境。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资源依赖行为会在特定的生命周期和制度环境下对其生存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资源依赖”往往与“外部控制”并存。特别是在“依附”行为下,社会组织将在“生存”和“独立”中进行选择,“独立”将会导致组织消亡,“生存”则会带来组织独立性缺失[9]。而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社会选择,而非政府资助。采取“依附”行为的社会组织在生存资源获取上高度依赖于政府部门供给,缺乏面向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组织业务上基本受制于政府“让渡”[10],且组织管理者主要来源于业务主管单位,缺少专职人员来维护组织运营。基于此,社会组织的外部控制将进一步增强,在组织自身路径依赖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将导致社会组织独立性缺失,造成社会组织的生存困境。
案例11:V市Z研究会。该研究会秘书长说:“市XXX局是我们学会的业务主管部门,虽然不直接给予我们经济支持,但它将一些原本属于市XXX局的行政业务交给我们来做,这有效解决了学会的生存困境,扩展了我们的发展空间。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接受市XXX局的指导,因为我们所开展的对外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市XXX局……”
社会组织在群体集合之初,组织成员权利和资本的高低决定着组织内的层级关系与组织话语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社会资本丰富的会员会为社会组织带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资源,同时其组织主导力也相对较高。因此,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社会组织在选择其领导者时,会更多地考虑备选人员的社会权力以及社会地位,一些社会组织更倾向于将政府官员和从领导岗位上退休的人员作为其领导者的第一人选,试图通过与政府官员建立联系来获取相应的资源扶持[11]。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要求政府官员一律不得在社会组织中兼职,而且相关的清理整顿已在开展。因此,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很多社会组织领导岗位处于空缺状态。而基于社会组织的特殊属性,其组织社会影响力与参与者的溢出效应(如参与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会衡量参与社会组织的成本,能否拓展自身人脉资源或是增加经济收益等)决定着其生存资源的获取。在“脱钩”背景下,部分社会组织为了获取生存资源、提高组织影响力,会通过聘请一些官员来指导工作。在这一模式下,社会组织往往会陷入“资源依赖陷阱”,即社会组织在自身能力弱小、内部制度与外部监督制度不健全时,“精英群体”与“合谋对象”的个人意志将与组织使命发生冲突,社会组织为了生存会对“精英群体”“合谋对象”进行妥协和退让,最终造成被其主导的局面。
案例12:V市Z学会。该学会秘书长说:“我们学会的运行主要依靠理事长的人脉资源,没有这些资源学会活动难以开展起来,会员们也不会按时参加学会所举办的各项活动,甚至一部分会员连会费都不交。此外,一些普通会员大多只关注如何从学会中获取利益,而不关心学会的发展。学会如何开展活动、怎样运行往往都是由理事长和一些‘精英会员’所决定。”
社会组织在与外部组织进行资源交换的社会网络中,其各自掌握着对方所需要的生存发展资源。但现有研究认为,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所拥有的社会组织成长需求资源程度较高,而对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生存资源需求较低[12]。因此,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间存在着一种非对称性依赖关系。研究发现,非对称性资源依赖主要集中于采取“服务”和“合谋”依赖方式的社会组织中,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对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多样化选择,既可以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进行采购,同时也可以在非社会组织中进行采购。而社会组织则需要向政府获取合法性等不可替代性资源。在资源非市场化竞争的环境下,社会组织的生存选择将会陷入非对称性资源依赖困境。
案例13:V市S学会。该学会秘书长说:“学会为了生存下去,搭建了一个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但目前国家对社会组织市场化经营所获得的收入管理尚未明确,具体如何分配也没有统一政策进行解读,政府一旦叫停,我们学会将面临严重的生存问题。同时,当前企业在进行成果采纳时处于甲方,具有很高的选择权,我们学者在成果转化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和企业掌握了我们太多的生存需求资源。”
现有研究认为,在社会网络中,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是推动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三种资源密切联系,且彼此间能够互相转化,但最终都将回归到经济资本上。同时,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社会资本的扶持,如社会声誉、社会公信力等。社会组织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社会资本所带来的影响往往要高于经济资本。在调研中发现,公信力缺失是采取“合谋”行为获取生存资源的社会组织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社会组织通过行政权威的争取继而获取经济利益,导致其非营利性组织属性发生变化,民众对其认可产生偏差,导致其社会公信力缺失。而对组织内部成员来说,由于参与社会组织是基于两者间的利益交换,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忠诚度降低,最终将影响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在不同资源依赖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策略、选择以及困境有所不同,其生存路径的演化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结合前述研究,通过模型构建来阐释社会组织的生存演化过程及其演化逻辑。
研究发现,在资源依赖行为下,社会组织的生存演化路径主要受到外部资源扶持和独立对外服务的双重影响。外部资源扶持主要指业务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所给予的资金、人员、办公场所等基础性资源支持,且非市场化竞争所得;独立对外服务指社会组织不受业务主管部门影响,独立面向政府、企业以及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因此,设社会组织对外服务为X,资源扶持为Y;采取“依附行为”为α1,“服务行为”为α2,“合谋行为”为α3;组织拥有对外服务为X1,获得资源扶持为Y1,没有对外服务为X2,未获得资源扶持为Y2。由此,设立资源依赖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依赖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矩阵
1.矩阵Ⅰ:X1+Y1=0。政府在对社会组织的扶持过程中,如果社会组织能够拥有对外服务的能力和意识,在国家推行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的大背景下,政府将停止对社会组织的资源扶持。但在调研中发现,该矩阵并不成立。
2.矩阵Ⅱ:X1+Y2=α2;α3。在社会组织拥有对外服务和没有资源扶持的情况下,组织为了生存将会通过“服务”或“合谋”行为来获取生存资源,且两种资源依赖行为共同存在于社会组织的生存演化矩阵中。
3.矩阵Ⅲ:X2+Y1=α1。在社会组织拥有资源扶持但没有独立的对外服务时,将会采取“依附”行为来获得组织生存发展资源。
4.矩阵Ⅳ:X2+Y2=0。对于没有资源扶持和没有对外服务的社会组织来说,在市场化环境下,其组织生存演化路径最终将走向“消亡”。
1.“依附”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模型。结合上述研究发现,在社会组织的生存过程中,如果自身没有独立面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仅仅依靠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的资源扶持来获得生存发展资源,其资源依赖行为表现为“依附”行为。在外部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社会组织为了自身生存将维持这一生存行为选择,但也会存在组织独立性缺失以及被“精英群体”所操控的风险。同时,如果外部制度环境发生变迁,采取“依附”行为的社会组织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扶持对象停止资源供给,将会导致社会组织生存状态下的“名存实亡”,且最终导致组织走向“消亡”。其生存路径演化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依附”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模型
2.“服务”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模型。在“服务”行为下,相关部门对社会组织停止资源供给,拥有对外服务能力和意识的社会组织将会进行资源依赖行为转化,并转变其资源依赖对象,通过自身服务来与外部组织进行资源互换,从而获得组织生存资源。但同时,在研究中发现,采取“服务”行为来获取生存发展资源的社会组织,在其组织成长过程中,由于外部制度尚未完善,组织整体专业化水平相对国外成熟型社会组织较低,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在通过市场化竞争获取资源的同时,其生存路径会遇到非对称性资源依赖等现实问题。其生存路径演化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服务”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模型
3.“合谋”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模型。在通过“合谋”行为获取生存资源的社会组织中,其资源扶持处于停止状态,与采取“服务”行为的社会组织一样,该类社会组织同时也具有独立对外服务的能力,将会通过寻求“利益合谋”等方式来获取组织替代性生存资源。但同时,其资源依赖行为也会给组织自身带来被“合谋对象”所操控以及社会公信力缺失等困境,最终将导致组织“消亡”。其生存路径演化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合谋”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演化模型
4.“服务”与“合谋”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模型修正。研究发现,在采取“服务”与“合谋”行为社会组织的生存演化过程中,在外部组织对其资源扶持停止后,为了组织生存发展,两者均会通过资源依赖行为的转化来重新选择资源依赖对象。但同时,由于非对称性依赖的存在,社会组织在生存资源获取中所呈现出的行为对象与行为观念差异,将进一步导致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选择不同,一些社会组织会选择以服务来换取生存资源,而另一部分社会组织却试图从政府部门获取生存资源,并通过与企业等主体的“利益合谋”来换取资源。因此,非对称性资源依赖的发生是社会组织生存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需要对“服务”与“合谋”行为下社会组织的生存路径演化模型进行修正。其生存路径演化模型修正如图4所示。
图4 “服务”与“合谋”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模型修正
在“服务”与“合谋”行为下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的修正模型中发现,在其组织生存过程中具有两个关键性节点:一是非对称性资源依赖的发生。在社会组织独立面向市场提供服务时,由于外部制度尚未完善,加之组织自身能力弱小及政府行政权威的影响,将会被动接受政府、企业及社会公民等主体的资源制约。同时,社会组织由于受到非对称性资源依赖的影响,也有可能会对组织生存产生强烈冲击,导致其资源依赖行为停止,并最终走向组织“消亡”。二是资源依赖行为转化。社会组织在转变依赖对象、寻找替代资源的生存过程中,将会作出服务导向与“利益合谋”两种资源依赖生存行为选择。在服务导向意识下,社会组织将采取“服务”行为来获取生存资源;在“利益合谋”导向下,社会组织则会采取“合谋”行为来获取生存发展资源。因此,社会组织如何进行资源依赖行为转化是其生存演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综合所述,本文从影响社会组织生存的内外部因素出发,对不同资源依赖行为下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选择、困境以及结果进行总结梳理,并基于社会组织所采取的“依附”“服务”以及“合谋”资源依赖行为对其组织生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过程分析。进一步地,本文构建一个在依附(Adhere)、服务(Service)和合谋(Conspire)资源依赖行为下的“ASC”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模型(见图5),以阐释资源依赖行为下社会组织的生存演化路径。
图5 “ASC”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模型
1.社会组织的资源获取行为影响其生存结果。研究发现,不同的资源依赖行为对社会组织生存路径演化所产生的结果不同。三种资源依赖行为均能在一定时期内给社会组织带来生存资源,但采取“依附”行为的社会组织在获得生存资源的同时容易造成自身独立性缺失以及被“精英会员”所主导的问题,其组织生存路径可能走向“消亡”;采取“合谋”行为的社会组织则容易被“合谋对象”所主导以及降低公信力,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同样也会导致其组织生存资源消失,最终走向组织“消亡”;而采取“服务”行为来获得生存资源的社会组织,其组织能力和水平会得到提升,并走向组织生存发展的良性循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服务”行为中,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警惕社会组织为了提高自身资源获取效率而利用“利益合谋”等非市场化竞争方式来获取生存发展资源,社会组织从“服务”转向“合谋”的行为方式将会给其组织可持续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在外部环境变化下,是否具备独立对外服务能力和意识是影响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发现,在外部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社会组织所采取的现有资源依赖行为能够为组织提供生存发展资源。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依附”行为的社会组织由于自身缺乏独立对外服务的能力及意愿,将会陷入组织生存发展资源获取困境;而采取“服务”和“合谋”行为的社会组织在外部环境变化下,会利用自身优势来转变资源依赖对象,抑或是寻找替代性资源,从而维持组织生存发展。
3.“服务”和“合谋”行为下社会组织抗风险能力相对较高,“依附”行为下社会组织抗风险能力最低。对于采取“服务”行为和“合谋”行为的社会组织来说,在外部环境变化下,能够通过对外服务来获取资源,从而抵抗组织生存风险。而在外部环境变迁的冲击下,如果采取“依附”行为的社会组织没有独立面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外部组织资源扶持停止将导致其生存发展资源消失,并最终走向组织“消亡”。
4.“依附”行为下社会组织的生存活力最低。对于采取“依附”行为获取生存资源的社会组织来说,维持现有资源依赖对象和方式是其生存的最优选择。在“依附”行为下,社会组织并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来获得生存发展资源,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设立一些社会组织来合法性延伸自身的行政职能[13],这也是当前具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为何不进行市场转型的重要原因。但在该模式下,社会组织容易陷入“资源依赖陷阱”,导致组织独立性缺失以及被“精英会员”所主导的生存风险,从而影响其生存发展。
5.社会组织如何在“公益”与“营利”中进行平衡,是其生存发展中所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培育主体在系统层次和个体层次上提供多维度支持[14],但社会组织通过资源依赖行为所获得的营利性收入如何在其组织中进行分配,如何对社会组织的营利性收入进行监管,促使社会组织在“公益”与“营利”中进行平衡是当前社会组织管理部门亟须关注的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