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文
(上海杨浦园林绿化建设养护有限责任公司,上海 200000)
杨浦区原榆林路捕房修建于1929 年,见证过旧上海多次工人运动和帝国主义镇压,现为红色杨浦滨江革命景点之一。现需要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固修缮,其中包括临江浦路建筑面积约3700m2,临榆林路建筑面积约4300m2。经调查使用过程中既有建筑已经过多次修缮,部分修缮对原建筑进行了小范围改进,没有根据历史建筑修缮的要求来进行修缮,失去历史建筑原有的特色。在对历史建筑修缮进行维护和管理的时候,需要遵循“不改变历史建筑原有形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等原则。作为历史建筑修缮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就历史建筑修缮的维护和改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图1 所示。
图1 建筑修复前后实景
我国的历史建筑一般都有着自身的文化底蕴,为了保存这份文化内涵,我们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不要将历史建筑进行擅自修改,要保持其原样。历史建筑身上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是其他的东西不能够替代的,同时这样的文化内涵也是不能再生的,因此在实施这项工程的时候,我们不要对历史建筑追求新颖,追求富丽堂皇,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对这些历史建筑的原样貌进行探索,从中找到修复的依据,将修缮对历史建筑增加的新构件以及与之形态不符合的构造进行去除,尽最大努力恢复其原样貌。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这和建设新建筑物是不同的,历史建筑是原来就有的,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对建筑的本体进行保护,所以实际的工作量要比建设新建筑物的工作量大。我们需要对历史建筑进行严谨的勘测,对其各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然后制定出一个比较完美的设计策略。此外,还有对历史建筑修缮部分的拆除、绘图以及登记等都是建设新建筑物时没有的步骤,同时这也是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时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历史建筑的修缮维护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经验,但这样的工作经验是可以跟他人借鉴的,通过借鉴编制出自己的工作规范,并且在进行实际的修缮工作时加以利用。目前我国参与历史建筑修缮工作的队伍水平普遍比较低,并且很多的团队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现状不是很明确。想要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熟悉具体修缮对象的设计思想,明确历史建筑修缮的原则,与此同时需要对修缮的各个环节以及如何进行修缮进行正确的指导,甚至还需亲自进行示范,所以进行规范编写时必须要贯彻实用性的原则。
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维护之前,需要利用拍照、绘画、摄影等方式对老建筑的原貌进行记录。把原有的实绘图作为考察的依据,记录下历史建筑损坏的部位和程度,并且对历史建筑上出现的裂缝、残次以及腐朽等进行谨慎的勘察。
对以前历史建筑修缮的材料进行查阅,找出之前进行修缮的年代、修缮的程度和修缮之后出现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为复原设计提供原材料。
对历史建筑出现损坏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在现场勘察的时候还需要分析历史建筑的损坏原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这对于重修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需要进行修缮的历史建筑的风格、损坏的程度以及蕴含的历史内涵等,对修缮的设计方案进行编制,尽最大努力使用传统工艺和修缮方法,使用原始的建筑材料进行修缮,同时对修缮的范围进行压缩,保证修缮的质量。
从项目立项、可行性批复、设计方案、扩初批复、规划许可、直至施工许可,审批程序需要闭合。其中在设计方案审批阶段、扩初审批阶段,均由区规土局、区建交委书面征询文化部门意见,意见要求保留外立面的建筑元素,对此在设计方案及深化设计中均予以认真落实。例如工程停滞期间,外墙修复技术在现场比较了钢丝刷、砖粉、贴饰面层等多种常规修复方案;对外墙窗,鉴于现在的窗式大部分是使用过程中置换的铝塑窗或塑钢窗,拟按原图恢复。
经现场测量,此两处历史建筑90 年来平均沉降了近90cm,局部混凝土女儿墙与墙体脱开形成水平通透裂缝,暴雨时裂缝处形成“瀑布”;经过不同的使用年代,墙体有青砖、红砖、多孔砖等多种砖型,砌筑砂浆标号较低,局部凿开可见稻草覆墙填充;局部受力构件钢筋锈蚀裸露;部分楼板采用多孔砖混合在少量混凝土肋条中即形成楼板,整体性很差;位于榆林路的历史建筑门梁西向东下跨塌肩,该处墙体均形成竖直通缝,靠榆林路侧外墙外倾比较严重。因此,无论从历史建筑的使用安全还是再生利用角度,均需对其进行修缮加固。
由于上海市尚未出台明确对不可移动建筑的保护法规,因此为了能够做好该楼的保护,同时能够使其满足现行的规范要求实现再生利用,虽然该楼不是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但还是参照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实施。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及管理时,需要保留外墙及外立面建筑特征建筑元素(局部在使用历史中已被破坏的部分按照原设计图纸恢复)、内部拆除既有结构实施“换内胆”。经咨询,“换内胆”作为有效的旧建筑再生利用技术,在本市一些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中也屡见不鲜,如图2 所示。
图2 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应用
(1)质量安全考虑。为了使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经过多方走访聘请了市科委授牌的“上海市既有建筑再生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充分发挥其在外滩、思南路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中积累的经验优势,为历史建筑修缮工程提供咨询,以达到花小钱办好事的目的。经过多次现场勘查及讨论,目前已形成了咨询报告,设计与总包据此深化形成的设计施工方案后一并报市建科委进行专家论证。
(2)经济性考虑。经过多轮反复探讨,优化设计施工方案,改“外扶”为“内撑”,尽量利用该楼自身的既有结构体系,做一层拆一层,由下而上逐层置换,直至成功实现“换内胆”。在平面展开上,充分利用本身结构分为西块、中块、东块的特点,先实施东块江浦路建筑,再实施西块榆林路建筑。通过竖向、水平向综合考虑,能够节省可观的临时支撑措施费,同时考虑了现场各种不利工况,既安全又经济。
最近新闻媒体对历史建筑的集中报道,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也使我们更加注重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程序的规范性,主动上门求教区文化局,希望在区文管部门的指导下能够做好历史建筑修缮工程。
总而言之,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是非常有意义的。如今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我们要认识到历史建筑是中国历史的承载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是文化的载体,历史建筑的价值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所以历史建筑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要做好,使我国的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