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钊阳
摘要:加快现代制造城建设,是柳州积极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柳州提升开放水平,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辐射东南亚地区,积极融入东南亚地区制造业重构的进程中。柳州现代制造城在科技创新平台、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生产要素保障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也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少产业发展新动力、现代生产要素难以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加快现代制造城建设步伐,文章提出要全力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加快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产业与创新优势促进区域间合作,建立現代生产要素集聚区,提升生产要素保障条件,最终达到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现代制造城;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6-0113-08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1]301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市视察调研时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赋予柳州市的重大历史使命。《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改善社会民生,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现代制造城。”[3]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十四五”时期,是柳州奋战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城的关键五年,柳州现代制造城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不断提升柳州科技创新能力、持续突破产业瓶颈、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柳州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渐深入,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到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供给体系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经济难以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1]299特别是“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解决关键核心‘卡脖子问题,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1]300因此,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建设将成为今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工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建设西部制造强区”[5]。柳州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对广西制造业整体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推动柳州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柳州制造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实现广西成为我国西部制造强区目标的重要抓手。
(三)加速重构东南亚地区制造业产业链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对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4个非东盟成员国开始生效[6]。柳州是广西距离RCEP中东盟国家最近的重化工业城市,制造业水平和规模在我国西南地区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RCEP中的贸易规则对柳州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具有极强的影响效应。原产地规则的区域积累中规定,鼓励使用区域内中间品进行加工生产,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中间品生产进一步分工。RCEP将使汽车零部件关税降低,极大地整合东亚地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有效帮助汽车整车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柳州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制造业技术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技术,同时不断向东南亚国家输出产品和制造技术,整合RCEP中的各种生产资源,在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也重塑着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产业链。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情况
目前,柳州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平台总数位列全区前列。“十三五”时期以来,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上[7]。柳州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获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入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名单,建成国家级创业创新载体8家,国家级服务机构3家,自治区级创业创新载体50家,市级各类创业创新载体及服务机构232家,创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设计、工业大数据、工业科研、工业物流、工业产品检测等与科技创新高度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柳州拥有2家国家级、23家自治区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正在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城项目。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柳州)中心成为全国第6个国家级汽车质检中心。
(二)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情况
柳州工业规模持续壮大,工业体量在广西首屈一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稳居广西首位。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17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8]。汽车、钢铁、机械是柳州的三大支柱产业。柳州是全国第三大汽车城,也是全国唯一拥有全系列整车制造能力的地级市。汽车零部件再升级改造的多个项目已启动,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初显成效。柳钢作为华南、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公司,已跻身中国千万吨钢铁企业、中国500强行列。机械工业方面,柳州市拥有柳工机械、欧维姆、康明斯公司、五菱柳机、航盛电气、思诺电气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囊括了通用机械、动力机械、专用设备、电气系统等细分行业。食品、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发展。螺蛳粉产业成为新的百亿产业。制糖产业正向高附加值发展,蔗糖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如凤糖生化公司成为中国轻工业制糖行业十强企业,网山牌白糖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生物化工转型发展。智能电网产业园、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已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PC轨道预制场已投产。
(三)先进制造业生产集群建设的情况
柳州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及日化、轻工5个传统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生产性服务业5个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5+5”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汽车产业集群逐步向中高端车型产能扩张,2020年中重型载货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均突破10万辆;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亿元,已经形成了洗衣机、冰箱、空调全智能化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百亿元。承载现代制造业集群的园区建设逐步提速,智能电网产业园和机器人产业园已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工业设计城、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制造业集群内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聚。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汽解放柳州新基地、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整车等项目相继落户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围绕“生态、智能”定位,大力推进广西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引进南自国电、北京洛可可等企业,培育发展智能电网、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粤桂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一期)等项目实现投产,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中国—东盟(柳州)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广西康养机器人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企业逐步向园区集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全市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60%[9]。
(四)核心生产要素保障体系建设的情况
柳州注重生产要素集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资金保障。
1.在人才要素保障方面,柳州具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已发展成为“政府领航、双元一体、教产相伴、融合发展”的柳州模式,为柳州培养先进制造业人才提供了基础条件。2018年底,中共柳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柳州市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并配套出台“人才分类认定和奖励补贴实施细则”等13项新政细则,形成了完善的“1+13”人才政策体系,实施重金引才策略,引进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柳州创业,致力于实现五年内全市人才总量突破百万人的目标。2020年投入人才集聚专项经费 1.45亿元[10],为加大新时代引才力度,强化人才培育,推进平台建设,优化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保障。为制造业优秀人才来柳州工作、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
2.在资金要素保障方面,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在2016年、2017年分别设立柳州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和柳州市政府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截至2020年底母基金规模分别为5亿元、2.1亿元,已成立柳州市科创企业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广西柳州广投国富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柳州双英集团扶持专项投资基金中心(有限合伙)和广西柳州保碧赋能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四支子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柳州市汽车制造、高端制造等领域发展,加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1]。
(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情况
柳州市依托产业基础优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达90.23,建成自治区级智能工厂20家、数字化车间6家,数量居全区第一[12]。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柳州市被授予“广西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区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5G+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推进,柳州市成为广西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唯一试点城市,并先后荣获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全市工业机器人存量超7000台,增量及保有量均居全区首位。
(一)亟须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亟须加大柳州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
2019年,我国R&D经费总量首次超过2万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2.23%,达到22143.6亿元[13]6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13971.1亿元[13]629,占全社会R&D经费的63.09%。2019年,柳州R&D经费总量56.3273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14]。柳州R&D经费总量投入强度在广西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行第一,但是相较于国家的平均R&D投入强度来说,仍然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柳州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不高。柳州企业自身的项目层次、投融资体制、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较少;也由于对外来新项目的吸引程度不够,大型科技项目和企业落地柳州较少。另一方面,柳州科技创新投入的時间成本高。很多科技创新水平较高的项目以及新行业、新业态需要企业在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特别是涉及到国有资本对创新项目的投资,运作流程长,审批环节多,导致时间成本较高,难以适应新行业和新业态的发展速度。亟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优化运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时间成本。
2.亟须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柳州市传统产业比重大,大多数企业偏重于产品销售,追求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不足,忽视产品研发现象突出,企业技术成果研发能力不足,技术成果引进和消化能力滞后,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亟待进一步加强。柳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低,缺乏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队伍、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等方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柳州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持观望态度。根据柳州市2017年至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的数据可见,柳州市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017年9935项、2018年2693项、2019年7323项、2020年8540项,获得授权的专利量分别为2017年2713项、2018年3687项、2019年4290项、2020年5899项。从表1可见,2020年专利申请量没有达到2017年的峰值,专利授权量虽然逐步增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3.亟须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技术市场交易规模可以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2019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大幅增长,全年共签订48.4万项,成交金额达到2.2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5%和26.6%[15]。从2015年起,柳州技术市场交易规模仅为1.058亿元,2016年大幅度增加到6.27亿元,2017年达到顶峰为9.65亿元。2018年、2019年逐年下降,2020年大幅度下降为2.03亿元。从图1可见,柳州技术交易市场的规模较小,其影响力和辐射能力较弱,技术输出的规模和能力较弱。柳州总体科技创新投入少,对外科技合作的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还未健全,部分政策落实难度较大,存在“末梢堵塞”现象,“最后一公里”有待进一步打通,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对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成果转化过程中非主观故意过失包容不够;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待加强,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多是从政府部门分离或事业单位改制而来,工作条件有限,运行机制不活,功能比较单一,其它民营中介机构小、散、弱,科技金融造血能力不足,孵化服务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二)亟须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1.亟须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
柳州市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中,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占据主导。市场环境的变化、跨界竞争与颠覆性创新正深刻影响着传统汽车产业格局,对柳州市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和考验;柳州钢铁主要产品是建筑用钢为主,而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等高端产品处于起步阶段,本地汽车、机械等企业用钢长期要从宝山钢铁等外地企业采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产品消费升级、行业整体滞涨等也给柳州传统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2.亟须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
近年来,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仍然偏小。2020年,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16],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对柳州工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仍然不足。其中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得到了较好发展,其他的产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上依然任重道远。
(三)亟须提升生产要素保障条件
1.亟须集聚科技人才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由于柳州区位优势不够明显,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对高层次人才来柳州工作、生活的吸引力不足。目前,柳州市科技人才数量少,科技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科技人才分布不合理,后备力量较弱,专业结构比例失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支撑柳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非常少,特别是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仅有少数操作层面的人才,缺少相关的科技研发的人才。柳州新兴制造业产业才刚刚起步,大部分产业还处于调研、选址、建厂等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同时政策、福利、待遇、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条件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没有优越性,很难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来柳州工作。
2.亟须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柳州的金融市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柳州的许多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大部分企业只能通过流动资金贷款解决融资问题。在融资中存在缺乏担保资源,抵押担保手续多,担保条件过高等问题。柳州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缺少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渠道。融资在不同性质企业之间分配不合理。大中型国企容易获得大量低成本资金,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撑科技创新型企业、初创企业的金融环境较差,缺少天使基金、私募基金,政府的产业基金也难以触及。亟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的困境,不断推动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水平
一是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体系。柳州科技创新投入呈现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辅的特征。根据科技创新投入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除了企业与政府投入,其他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多元投入主体的加入,将使柳州科技创新更加活跃、创新动力更加强大、創新绩效更高。在“十四五”时期,柳州应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体系,丰富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来源,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特别是促进民间捐赠、非政府组织公益创新投入、科技彩票等一批新型投资模式。利用多样化的企业股权融资,包括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保险、股权投资等。
二是进一步增加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联合攻关,为制造业龙头企业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打下基础;支持柳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鼓励和扶持柳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推动制造业高新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机制。建立覆盖科技型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财政资金支持体系;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政策。
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一是深化发展柳州“龙头企业+孵化器”的科技创新模式。“龙头企业+孵化器”模式充分发挥了大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使龙头企业的内部高成本创新转移到外部,利用市场的力量撬动更大的创新。最为重要的是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转化成市场收益,极大地激励创新创业人员的积极性。加快政府相关职能对接到“龙头企业+孵化器”模式中去,政府要服务好孵化器中的项目、企业和创业个人,孵化器中的项目和企业要建立绿色通道。把“龙头企业+孵化器”作为一个平台接口,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龙头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平台,引入政府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进驻,引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入,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撑,更要把与企业相关的政务服务引入,全身心服务好入孵企业、项目和创业者。以龙头企业为基础,中小企业为集群,孵化器为中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协同多方力量的创新平台。对广西汽车集团、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建立的孵化器进行提档升级,利用孵化器进一步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技术需求,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
二是建立由企业主导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柳州龙头企业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國家级示范区、建设现代中国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过程中的作用,提升制造业水平,以产品输出标准,以产能拓展空间,以产业促进合作。加快推进柳州企业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自贸区的发展步伐。柳州企业应加快在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设立研发机构。利用柳州企业“走出去”,带动相关研发机构走出去。以产业飞地的形式带动研发飞地发展。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合作。主攻技术落地和产品市场化的方向,加快对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先进技术产品化和市场化的工作。
3.构建新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模式
一是建立“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丰富后端转化机构形式。进一步创新“龙头企业+孵化器”体系,形成“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机制,形成更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功能。龙头企业和孵化器都共同承担着部分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并且这个功能的机制已经初具雏形。龙头企业具有技术需求、技术研发平台、资金和市场渠道,而孵化器中的项目、个人和企业有针对性地根据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研发,形成技术成果后,采取个人和项目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变,利用龙头企业的市场和渠道,把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市场。“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体系中的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有鲜明的产学研结合导向,研发活动围绕柳州三大支柱产业中企业的经营主业,高度聚焦于特定制造业领域。
二是建立“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共享平台”,促进后端转化技术应用。“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共享平台”的创新模式具有融通大中小企业的重要功能,特别是能对大中小企业间的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有对接的作用,也为大中小企业技术合作交流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机制,在这个平台上的技术研发都是具有针对性的,且能很快进行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推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整合资源,加快形成“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建立“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培育后端转化创新主体。推动“龙头企业+孵化器”中的项目转化为专精特新企业。柳州“龙头企业+孵化器”模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应加快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为具有新技术的在孵项目转化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深化和突出“龙头企业+孵化器”功能,加快在孵企业提升为专精特新企业,在享受原有条件的同时,研究建立在孵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转化的机制和政策条件。应该尽快根据国家的标准和要求,深化“龙头企业+孵化器”的“二次孵化”功能,建立入孵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转化的机制。
(二)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1.着重推动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
一是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技术。加快推进广西汽车研究院建设,通过“揭榜挂帅”、协同创新、搭建产业融合平台等方式,将研究院建成作为解决汽车产业链共性问题的重要载体,特别要加大力度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系统的技术研发攻关团队。推动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联合体,建设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符合国内市场需求、老百姓喜爱并能消费得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以及适应东盟地区法规和技术要求的高性价比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动柳州建设“新能源汽车科学与新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实验室”,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聚焦发展智能化、绿色化、电动化工程机械技术。以柳工集团为龙头,推动轮式装载机、液压挖掘机、道路机械、矿山机械等工程机械智能化、电动化和绿色化,积极发展叉车、推土机、起重机、路面机械等产品。重点推动柳工建设国家工程机械全面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智能工程机械、智能甘蔗收割机、智能机器人和物流装备等产品研发和制造,并辐射东盟地区;重点发展柳州欧维姆建设国家预应力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新一代智能化预应力锚具、连接器及配套橡胶制品,为国家“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工程建设,尤其是东盟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聚焦绿色低碳高效钢铁产业技术。由柳钢集团牵头,联合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模式,专注新材料的基础性研究,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探索建立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的体系和标准。建设面向东盟的低碳高效冶炼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研究绿色低碳技术在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成型、轧制、拉丝等全流程工艺的应用示范,大幅降低碳排放,开发系列低碳品种钢、特种钢、不锈钢、抗菌型棒线材等新产品。加快调整钢材产品结构,实施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大对汽车、工程机械用钢的研发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研发汽车、机械、家电和工程等中高端品种钢,进一步延伸钢材产业链。促进柳州不同制造业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实现柳州工业产品用柳州钢材制造。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废钢回收利用,建设金属循环利用产业园,提升钢铁产业绿色环保水平。做大做强新型特种钢材料,提升钢材产业价值链,发展金属上下游产业。
2.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打造面向东盟的有影响力的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应用聚集区,推进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形成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培训、技术服务全产业链集聚区。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建设面向东盟的高水平智能电网产业园区。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从国内外引进相关机器人生产制造技术在柳州落地转化和应用。同时,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应用培训服务平台,完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特别要注重工业机器人的场景应用开发,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是聚焦制造业智能化过程中产生的新产业。加快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中小企业信息化步伐。推动中小企业实施“上云计划”,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廠建设,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加快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积极发展企业级平台,支持汽车、机械等制造业重点领域行业的中小企业加入云平台,促进各类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丰富专业云服务内容,推进云计算在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应用,引导、带动行业内企业、业务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上云上平台”,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是聚焦柳州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开展柳州市螺蛳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解决柳州螺蛳粉的预包装生产全程自动化问题,加大酸笋、豆角、腐竹、木耳等食材产品在内的原材料品质提升问题研究,推动螺蛳粉营养性、安全性不断提高,实现柳州螺蛳粉生产、销售双“三百亿”目标,进一步推动柳州螺蛳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对米粉类预包装等相关产业技术的研究,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建立柳州米粉类预包装产品集团,在广西挖掘特色米粉类预包装产品,联合桂林、南宁建立桂林米粉生产基地、南宁老友粉生产基地等。逐步在广西范围内建立柳州螺蛳粉原料供应基地,带动广西特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
(三)建立现代生产要素集聚区,提升生产要素保障条件
1.建立符合制造业需求的人才引进与服务体系,支撑制造业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制造业人才引进力度,对制造业领军人才要不拘于现行的政策。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相关待遇、福利等,留住人才。围绕柳州制造业发展,在国际和国内搜寻定位相关人才,建立关键技术人才名单,按照名单进行逐一攻关引进。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合作机制,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建立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在柳州建立面向东盟地区的制造产业“双创飞地”,吸引有志于在东盟地区发展的人才。
二是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才在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交通出行、住房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才服务便捷度。定期举办高端人才交流会和专业性学术年会,不断保持和提升高端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为高端人才设立长期技术攻关课题,不断提升和促进高端人才的创新能力。
2.建设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
充分运用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成果,更加高效服务制造业企业融资发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制造业企业。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完善各类政策性信贷产品,进一步促进产品联动和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柳州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制造业企业。建立柳州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范基金的管理与运营,公开透明投资各类天使投资企业,吸引社会资本对重点领域创新型初创期企业实施股权投资,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助推柳州初创期天使企业和项目快速成长。制定出台促进股权投资机构高质量发展举措,提升金融服务能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EB/OL].https://news.cctv.com/2021/ 04/27/ARTI6GHD2BA27DH7pc7BQV73210427.shtml.
[3]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liuzhou.gov.cn/zwgk/ zcwj/lzf/202105/t20210506_2725996.shtml.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 OL].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11/03/c_ 1126693429.html.
[5]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gxrb.gxrb.com.cn/html/2021-05/11/content_1766211. htm.
[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EB/OL].http://fta.mofcom.gov. cn/article/zhengwugk/202111/46057_1.html.
[7]柳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 / OL]. http://www. liuzhou. gov. cn / zwgk / fdzdgknr / ghjh / zcqgh / 202104 / t20210413_2714513. shtml.
[8]柳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lztj.liuzhou.gov.cn/zwgk/fdzdgknr/ sjfb/tjgb/202105/t20210531_2746264.shtml.
[9]柳州市:释放创新发展强动能[EB/OL].http://www.bgxf.gov.cn/staticpages/20211101/newgx617fb82 c-115064.shtml.
[10]关于2020年柳州市本级决算的报告[EB/ OL].http://lzscz.liuzhou.gov.cn/zwgk/fdzdgknr/czyjsgk/ zfjs/zfjs2021/202107/t20210721_2872893.shtml.
[11]“十三五”期间:柳州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走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EB/OL].http://lzscz.liuzhou.gov.cn/xwzx/czdt/202101/t20210108_ 2374879.shtml.
[12]建设现代制造城——柳州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EB/OL].http://gxt.gxzf.gov.cn/wzsy/gyjj/gsgy_ 82316/t9364630.shtml.
[13]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14]柳州市统计局.柳州市统计年鉴-2020[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568.
[15]2019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快报[EB/OL]. http://www.safea.gov.cn/ztzl/lhzt/lhzt2020/jjkjlhzt2020/ 202005/t20200518_154068.html.
[16]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EB/OL].http://www.liuzhou.gov.cn/zjlz/xwzx/ tzgg/202104/t20210421_2719098.shtml.
责任编辑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