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桂军
摘要:科技创新是广西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更是广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兴桂战略,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增强科技创新发展的外在支撑性和内在协同性,努力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关键词:科技创新;壮美广西;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6-0107-0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2021年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项课题“‘广西科改33条‘百千万行动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桂科ZL211400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1]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强调:“深入推进创新支撑产业高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广西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3]当前,广西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产业是最大的短板,创新能力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加强科技创新,不仅是广西适应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长远之计,也是实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治本之策。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4]7“十三五”时期以来,广西的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开放协同为抓手,向科技创新要质量,推动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到2020年,广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52%,比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5]。
(一)在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创新性突破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4]97“十三五”时期以来,广西紧紧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广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组织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到2020年10月31日,实施重大专项项目115项,总投资超95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资助经费超13亿元,突破127项重大技术。“创建10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完成111项,“引育10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完成104项,“新增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新增1184家高新技术企业,高企总数达到2388家,“转化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完成1108项[6]。围绕汽车、机械、冶金及高端铝等有色金属新材料、制糖、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特色优势农业等领域,攻克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一批技术领先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获得521个专利,新增产值530亿元[7]。在先进制造领域,开展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及零部件、智能制造与工程装备和产品等研发,解决了前置后驱乘用车关键技术、增压米勒循环发动机开发、先进高效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系统技术等“卡脖子”问题。在传统优势产业,开展了多品种氧化铝技术研发,解决广西冶金氧化铝难以用于高精铝和高纯铝电解难题和填补国家高附加值非冶金氧化铝产业空白等“卡脖子”问题。在农业产业领域,开展桑蚕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配套栽培等关键技术研发,解决广西茧丝绸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缺乏等“卡脖子”问题。
(二)在激发创新活力上实现创造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8]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优质的创新生态环境,有利于集聚更多的创新“种子”,提供肥沃的创新“土壤”,形成更有价值的创新“果实”,让广西成为激情迸发的创新创业热土。“十三五”时期,是广西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最大、突破最多的五年,2016年,广西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1+8”系列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创新驱动顶层设计,新设立了50亿元的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破除部门藩篱整合形成了五大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计划,推动职能转变政府部门不再管理科技项目,使科技项目实现常态化的全年、全天候申报;进一步下放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使用权、收益管理权[7]。2020年5月,广西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广西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堵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地改革,有效释放了全社会创新的活力。
(三)在科技资源力量布局上实现历史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9]科技创新平台等科技资源,是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的“顶梁柱”,是引育科技人才、积累人才红利、营造创新产业生态的“梧桐树”。为加强广西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和集成利用,广西先后出台有《廣西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实施办法》《广西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高层次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整合各职能部门资金,形成广西创新基地和人才专项,实施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创建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战略、创新型市县镇建设工程,在创新功能区建设、创新平台和创新小镇等方面取得了较明显成效。“十三五”时期以来,广西高新区总数达到1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4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6家,桂林市成为国家首批3个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10]。
(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全局性突破
广西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缺乏活力、不够顺畅等制约因素,抓住制约成果转化的“关键命脉”,修订颁布有《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有《关于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暂行规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报告制度的实施方案》《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和分红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破除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瓶颈束缚”,疏通了成果转化的“中梗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突进。广西深入实施《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和分红奖励办法》以来,推动广西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广西53家主要高校院所转化成果797项,同比增长226.64%,转化收入7142万元,同比增长81.67%[11],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均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五)在科技合作上实现实质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8]广西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资源匮乏,更需要加大科技对外开放力度,吸纳和整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吸纳和整合更多创新要素,巧借外力,借梯登高。近年来,广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建机制,搭平台,引资源,补短板,构建了多层面、多渠道、多内容的科技合作机制,“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科技全方位开放合作大格局初步形成。成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与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和菲律宾9个国家建立了政府间双边技术转移合作机制,成功构建覆盖中国和东盟10国创新网络,网络成员达2400多家[12],浪潮(南宁)科创中心引入注册企业700余家[13],国际技术转移合作渠道和资源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建立部区会商、省际、厅市会商机制,突出科技创新在地方政府工作地位,优化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了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招才引智,创建了高水平创新平台、引进了高层次人才、培育了高质量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广西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这是针对区位特点为广西发展明确的科学定位,是着眼全国大局为广西发展赋予的崇高使命。展望未来,建设更为繁荣富裕的广西,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就要科学回应、解决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匹配和支撑不足的差距问题,全面提升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广西的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科技创新基础弱、家底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研发投入不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等短板问题依旧突出,科技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不够。
(一)科技创新还没有达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十三五”时期以来,广西传统工业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体占比依然较高。如制糖业、木材加工业、化工行业、有色金属等行业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端,属于资源型、基础型产业,生产出的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行动,战略性新兴企业快速增长,但整体还未形成规模,新兴产业比重依然偏低,经济高质量发展缺少持续强有力的驱动力。
(二)企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广西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广西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为9.49%,位于全国第29位,仅高于新疆、吉林;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5.73%,居全国第29位,仅高于吉林和西藏[14]。
(三)科技创新资源匮乏供应不足
广西仅广西大学入选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级创新平台少,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15]、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16]。广西缺乏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吸纳人才的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目前广西仅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5名。
(四)城乡区域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十三五”时期以来,广西各设市区的R&D投入差距较大。2020年广西R&D投入强度仅有柳州、南宁、防城港三个城市超过1.0%,10个市未达到0.6%,最少的来宾仅为0.10%[17]。同时,广西基层科技力量薄弱。2019年机构改革后,各县(市、区)科技局由独立到合并,科技工作职能、地位、结构和经费等由多变少、由强变弱,科技工作更加萎缩。广西111个县级行政区中,只有28个县(市、区)单独设置科技部门,占比25%,33个县(市、区)合并设置科技局,占比30%;50个县(市、区)在其他单位挂牌设置科技局,占比45%。有些非单独设置科技部门的县(市、区)中普遍只有很少人从事科技工作,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基层成果转化等工作无人做、不会做的现象日益突出[18]。
(五)创新合力未充分發挥
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上,政府部门之间还存在彼此分割、相互脱节,协同不够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科技创新目标责任考核制,未将推进科技进步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以及人事任免考核范畴,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推进科技工作动力不足,没有做到真担当、真作为、真发力,科技工作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尚未建立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导致科技管理者、科研人员在政策执行、科技创新中畏手畏脚,不敢创新;新政策出台后,很多单位担心制定的制度不符合财政、审计以及巡视检查,怕追责担责,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1]“十四五”时期是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发展新动能。新形势下,广西既面临分享现代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红利的重要机遇,更面临着跟不上创新步伐、在时代大潮中落伍掉队的严峻挑战。创新是广西发展的突出短板,只有大抓创新才大有希望。广西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9]大力实施科技强桂行动,深入推进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在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下功夫,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4]97目前,广西经济基础、科技水平整体上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在产业攻关上绝不能有畏难情绪,要着力打好产业技术攻坚战,全力助推产业振兴。
1.组织实施产业科技重大专项。聚焦事关广西区域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关键“卡脖子”问题,按照“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的思路,在制糖业、铝产业、高性能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新产品,着力解决广西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产业发展不足、高质量供给不足的问题,全面推动广西重点产业迈向中高端。
2.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依托科技实力雄厚的骨干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投资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等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重点解决科研和产业“两张皮”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同时,加快建立研究机构与产业链上下游创新相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努力在创新与产业间架起相互连通的桥梁,推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创新要素向产业汇聚。
3.构建适合广西实际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立足广西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新型研发机制,将重点研发攻关项目交予有实力重实干出实绩的各类创新主体,聚集最强科研力量,组成科技攻关的突击队,渐次突破各重点产业的技术堡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下功夫,着力促进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齐提升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广西要着力抓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让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唱主角,推动更多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1.开展科技型企业倍增专项行动。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科技招商引进一批、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一批、传统产业改造一批等多种渠道,加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扩张,质量提升,聚力打造广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主阵地。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牵头联动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探索产学研协同的项目组织攻关、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的机制与模式,引导企业加大面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环节的研发投入,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3.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模式。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搭建基于产业生态、创新能力共享、信息驱动的孵化服务平台,打造“龙头企业+孵化”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型载体。推动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的建设运营,吸引产业链上具有创新潜力的中小企业入驻载体创业,实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中试生产等方面的深度融通。
(三)在解决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下功夫,着力优化统筹科技创新资源
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针对广西创新资源匮乏,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及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广西要把加快科技资源统筹作为重点任务,推进各地各部门整合优势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和水平。
1.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围绕重点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布置、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加强现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晰、创新链条全面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2.建立健全科技资源统筹会商机制。加强科技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科技部门与各市的科技工作会商机制,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协同策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共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力争在统筹资源解决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实现新突破。
3.强化基层科技力量。聚焦基层科技部门科技工作职能、地位、结构和经费等由多变少、由强变弱的状况,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恢复科技部门的独立设置,强化充实基层科技力量,打通县域创新“神經末梢”。强化县域科技创新目标考核,开展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进一步强化县域科技创新责任落实。
(四)在加强科技创新协同联动上下功夫,着力强化创新开放合作力度
协同联动是科技创新成功的一把“金钥匙”。广西具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更应在加强区内创新协同的基础上,扩大开放合作,健全与国外创新优势力量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
1.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围绕全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针对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企业牵头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2.深化区域创新协同联动。继续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协同创新发展,探索建立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工作机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双一流”高校的沟通衔接,推动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吸引来桂设立分支机构、新型研发机构。
3.构建跨境协同创新组织新模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构建中国—东盟创新共同体为重点,以中国—东盟跨境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融合”为主要抓手,着力完善跨境创新合作机制,布局建设双向离岸创新平台,打造跨境产业技术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枢纽。
(五)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下功夫,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近年来,广西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诸多制约科研积极性的机制体制问题,科技政策的落地落实也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广西科技创新工作要坚持以政策为引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创新体系,扎实推进科技政策落地落实,全面释放科技政策红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1.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聚焦体制创新的空白点、薄弱点和科研人员关切点,在科研院所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奖励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等方面,敢于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切实破除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体制機制障碍,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2.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健全广西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注重挖掘符合改革方向、富有创新成效、有重要经验集成的标志性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成果,推动创新举措系统集成,形成保障创新的长效机制。
3.健全科技政策落实推进机制。建立完善政策制定、执行落实、评价考核机制、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的双向互动循环机制等,推动各项科技政策措施抓实抓细、落地见效,有效破解政策制定不精准、传导渠道不通畅、执行落实打折扣、甚至打水漂等顽症痼疾,切实提高政策的执行力、落实力。
参考文献:
[1]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EB/OL].https:// www.cas.cn/zt/hyzt/ysdh18th/yw/201605/t20160530_ 4559638.shtml.
[2]“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线路之柳工集团[EB/OL]. http://www. gxnews. com. cn / staticpages / 20210506 / newgx60932d4f-20248473.shtml.
[3]中国日报网刊发专访鹿心社文章:加快建设壮美广西[EB/OL].http://www.xijiangtv.com/shizheng/ guangxi/2021-06-08/92177.html.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科技强桂行动支撑广西高质量发展[EB/ OL].http://www.gxzf.gov.cn/gxyw/t9516881.shtml.
[6]宋启崴.广西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明显成效[EB/OL].http://news.gxnews.com.cn/ staticpages/20201204/newgx5fca4cf0-19981494.shtml.
[7]李新雄.科技赋能创新强[N].广西日报, 2021-07-01(T12).
[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 / OL]. http://www. gov. cn / xinwen / 2018 - 05 / 28 / content_5294322.htm.
[9](受权发布)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 2020-09/11/c_1126483997.htm.
[1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经济体制改革“十四五”规划[EB/OL].http://www. gxzf.gov.cn/zfwj/zxwj/t10913464.shtml.
[11]我区上半年科技创新工作着力采取七项措施催生新发展动能[EB/OL].http://www.gxnews.com.cn/ staticpages / 20210706 / newgx60e42969-20341941. shtml.
[12]广西参与“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与科技合作新闻发布会召开[EB/OL].http://www.gxzf.gov.cn/ xwfbhzt / gxcyydyljszyykjhzxwfbh / xwdt / 20190910-765784.shtml.
[13]新业态新动能构建中国—东盟发展新格局[EB / OL]. https://finance. huanqiu. com / article / 44m7HxM3qxG.
[14]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G].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168.
[15]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管部门:科技部)[EB/OL].http://kjt.gxzf.gov.cn/xxgk/gxkjgk/kjcxjd/ gcjsyjzx/t3156328.shtml.
[16]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科技部)[EB/OL]. http://kjt.gxzf.gov.cn/xxgk/sjkf/cxjd/t3165841.shtml.
[17]2020年广西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增长[EB/ OL].http://tjj.gxzf.gov.cn/tjsj/jdfx/qq/t10276165.shtml.
[18]科技日报:打通“神经末梢”这个县级科技部门恢复成立了[EB/OL].http://kjt.gxzf.gov.cn/ zthd/2020gxkjlzyz/t8939852.shtml.
[1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http://www.guang-an.gov. cn/gasrmzfw/rdgz/2020-11/04/content_936e647412 8d47fa9b3558bf3fa552a6.shtml.
责任编辑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