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响雷
翻开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地图,新棚村是石台县七都镇南部靠近黟县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上,新棚却一度扬名,影响深远。80多年前,皖南苏维埃政府下属机构之一——皖南红军总医院便设立在这里。皖南红军总医院的建立,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南革命根据地创办医疗机构的先例。该医院前身为1934年8月中旬成立的临时卫生所,1934年10月18日正式改名为“皖南红军总医院”,院长吴国舜,副院长张履中。1935年3月初,祁门县安凌镇雷湖菖蒲村城头坞红军分院及新棚总院先后被敌人烧毁。虽然只存在了短短数月,但皖南红军总医院却治愈了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红军伤员,为革命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在黄山乃至整个皖南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皖南红军总医院院长吴国舜(1901-1959)为安徽省休宁县江潭乡人。他早年行医,于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革命。1932年元月,吴国舜在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郭村行医期间,结识了同为中医的张履中。两人年龄相近,有共同语言,关系很快密切起来,不久便结为异姓兄弟。在吴国舜的介绍下,张履中也参加了革命。他俩后来结识了怀宁籍地下党何其英,三人一起在美溪口、柯村江溪组织农民团,经过“二五减租”斗争,队伍不断壮大。
1934年6月,在中共太平中心县委书记刘毓标的领导下,中心县委发动群众开展了抗租平债斗争。1934年8月,皖南以太平柯村(现属黟县)为中心,爆发了著名的柯村暴动。柯村暴动后,吴国舜因奸细告密,被行署专员石国柱下令通缉。他被迫带上家小连夜离开家乡,父母兄弟也因怕受到牵连纷纷离开了家。吴国舜逃到太平县郭村,与一个名叫吴昌期的人认了本家,隐蔽下来继续从事革命工作。由于常年东躲西藏、为革命奔走,吴国舜难以顾及家庭,小儿子不幸早夭,妻子也在36岁时因积劳成疾过世。
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红军游击队伍日益壮大,大大小小的游击战也越来越频繁,伤员逐渐增多,使建立医疗机构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使伤员尽快得到治疗,1934年8月中旬在柯村朗坑成立了卫生所。9月,中心县委在石台天井掘又建立了临时医疗站。最初临时医疗站只有一名姓高的山东籍医生,后来吴国舜、张履中和一个人称老马的医生也加入其中。10月18日,在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的指示下,皖南红军总医院在新棚正式成立,政委吴文清,总支书记魏东生,指导员张甲老(原江西某独立团政委,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曾经在医院治疗,伤愈后根据上级安排留院任指导员),院长吴国舜,副院长张履中,医生有许水泉、李梓明、李花苟3人。医院属皖南苏维埃政府领导。
1934年12月14日,方志敏、寻淮洲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前卫第二团及旅直属队在太平县谭家桥发生了一场遭遇战。红军失利后,方志敏率部进入柯村,在此休整了3天。12月22日,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柯村时,将300多名伤员(其中重伤员130多人)留下,交给新棚红军总医院治疗。由于伤员人数太多,新棚一处安置不下,遂增设两个分院:一处设在祁门县安凌镇雷湖菖蒲村城头坞;另一处设在石台县三合船溪孙村。孙村分院因与总院交通不便,几天之后便与菖蒲城头坞医院合并。城头坞山高林密,较为隐蔽。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这里搭建起两行串连着的草棚,约有数十间,用来安置伤病员。当时环境艰苦,苏区人民节衣缩食筹集食品、药物交给医院,使红军伤病员得到了较好的治疗。其中一部分伤病员不久痊愈出院,重返战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时还留下了一个侦察营,与皖南红军游击队合编为皖南红军独立团,在当地继续坚持斗争。
1935年春,蒋介石再次调兵遣将,国民党军七十八师、八十八师等部队前来“追剿”红军。总医院的医生和伤员在红军游击队的掩护下被迫向雷湖王村转移,医生和能走动的轻伤员都躲藏在山上一个大石洞里。国民党军获悉红军在城头坞设分院的消息,于是分五路将分院包围。为保卫红军医院,游击队员、医务人员和少数可行动的伤病员,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敌人难以攻入红军医院,便在医院四周纵火烧山,方圆几十里燃起一片火海,映红了半边天,火势滚滚烧向医院草棚。医院里很快浓烟呛人,令人难以呼吸。红军游击队员和医务人员拼命抢救出一部分伤员,冲出包围圈,但尚有130多名重伤员来不及转移,全部壮烈牺牲。
当时居住在山坞里的老百姓的房屋也被殃及。家园被毁,村民们不得不陆续搬到外面居住(现在叫枣树组)。
据从小在枣树组长大的原当地公社文化站职工叶征南介绍,他曾听父亲说过当年几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一是当地老百姓对红军医院相当支持,他们听说有大批紅军伤员要搬来就医,便纷纷积极参加了医院建设,大家一齐动手用两天时间就把医院扩建完成。二是很多老百姓家里杀了猪除了留下几条肉自用外,全部送去给伤病员吃;他们还常将家里养的鸡、鸡下的蛋送去医院,给红军伤员补身体,希望他们早日康复。三是老百姓把自己家房间让出给红军重伤病员住,自己却住茅棚。四是国民党军队来“围剿”时,向当地老百姓询问红军的情况,但老百姓没有一个说出实情的。五是医院被烧以后,老百姓在当地建了3座庙,将牺牲的红军伤员遗体集中安葬。这些都说明当时老百姓与红军鱼水深情。
据祁门县支品太先生编著的《梅城旧事》一书介绍:当时,按照方志敏的指示,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后,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于1935年3月间在新棚、谷子湾召开了两次干部会议,对苏区转为游击区作了部署,决定撤销皖南红军总医院,并动员基层组织人员隐蔽下来做秘密工作,本地人就地隐蔽,其余人员随部队转移。就这样,吴国舜和张履中等人都留了下来,奉组织命令继续以行医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
吴国舜由于不能再回老家休宁县江潭,经过多地流转,来到祁门县铜锣坞(现在属于祁山镇高明村凤二组)隐居,改名为“吴建虞”,一边继续行医,一边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吴国舜在铜锣坞行医期间,由于身份特殊,一直不敢张扬。其间,该村一名失去了丈夫的村妇得了重病,到处医治无效,已奄奄一息,经吴国舜几番医治,村妇起死回生。后来这名村妇因感恩嫁给了吴国舜。解放后,吴国舜全家搬到了当时祁门县比较繁华的三里街,在东山书院脚下建了一处诊所——“吴建虞中医诊所”。
2020年末,笔者在中共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领导的带领下到新棚走访,听时任新棚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长的石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洪介绍,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皖南红军游击队队员中有很多人得了“打摆子”(疟疾),病人浑身忽冷忽热、不断拉稀,很多战士因此失去了战斗力。吴国舜和张履中等人一起,针对“打摆子”的特点,配制出了治疗和预防“打摆子”的中医特效方子。皖南苏维埃主席宁春生知晓后,立即向方志敏汇报。方志敏及时把处方以电报形式发给了中央,还随即收集了一部分原药,设法派人送到中央红军队伍中,使中央红军总部患病伤员也得到了及时医治。中央红军领导非常感动,称赞方志敏同志在那样生死存亡的处境下,还心系中央,心系整个红军集体,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
2021年2月9日,皖南红军总医院旧址复建工程开工仪式在新棚村举行。项目总投资300万元,预计5月份完工,配套建设有纪念馆、服务用房、绿化等设施。竣工后,此处将作为石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景点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