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希林:从“救驾将军”到驻外大使

2021-05-12 11:48黄进琪
党史纵览 2021年4期

黄进琪

在谭希林将军百岁诞辰之际,笔者拜访了谭老将军的夫人吴文彬。他们家客厅里最显眼的是墙壁上挂的毛泽东与谭希林等合影的大幅照片,上面有毛泽东的亲笔题词:

一九二七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至今尚存之人约数十人 此为一部分

一九三七年五月于延安城

镜框下是谭希林的半身瓷像。

年已耄耋的吴大姐,满头华发,精神矍铄。她端详着这张合影,抚摸着谭希林的瓷像,深情讲述了谭老将军的峥嵘岁月。

红色少年 工人运动当先锋

“希林告诉我,他1908年3月12日出生在长沙县石头嘴村一户贫农之家,兄弟姐妹6 人,他是次子。”文彬大姐回忆道,“老谭的父亲谭海清继承了祖父的制陶手艺。为了让谭家出个读书人,父母勒紧裤腰,节衣缩食,把9岁的希林送进私塾认字。天资灵秀聪颖的希林品学兼优,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工业学校。”

因家贫辍学后,14岁的谭希林进入湖南第一纱厂做工。纱厂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每天要干10多个小时,工头稍不顺心就打骂工人。看清资本家剥削本质的谭希林,加入了厂里的工会,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熏陶和影响。1925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五卅运动影响下,湖南纱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集会和游行。谭希林积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参加了要求工厂增加工人工资、改善工人待遇的斗争。结果,谭希林等工会积极分子被厂方开除。

不久,谭希林经省总工会介绍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作,积极组织工人运动。矿山当局勾结江西军阀对参加革命活动的矿工进行残酷镇压,许多工人惨遭杀害,谭希林侥幸脱险。

文彬大姐不无感慨地说:“希林真是有‘命,一生中总能遇到好人指教引路。1925年底,他和许光达等由组织安排,几经辗转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来自全国的300多名工运、农运骨干,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萧楚女、彭湃、恽代英等革命家讲授的政治、军事、社会实践等课程,参加了海陆丰社会调查,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希林的革命觉悟和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26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

黄埔学子 秋收起义上井冈

1926年4月,谭希林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营学习。其间,他刻苦学习工兵知识,认真操练,军事素养、战术指挥的能力提高很快。

1926年北伐开始后,黄埔军校学生随先遣队叶挺独立团从广东肇庆出发,7月攻克长沙,8月进入湖北。谭希林在汀泗桥、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冲锋陷阵、表现英勇。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入城后,谭希林等军校学生就地转入本科的学习和训练。1927年3月毕业时,因作战勇猛,谭希林被分配在叶挺领导的独立团任排长,后又调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任排长,不久升为副连长。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2日,谭希林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从武汉出发,走水路增援起义部队。由于军阀张发奎部已占领九江,阻断了水路通道,警卫团被迫改由陆路去南昌。后来因起义军撤出南昌,警卫团转进湖南,与修水警卫团和平江、通城、浏阳、永新、莲花、萍乡等地的农民自卫军及安源路矿武装合并为暂编第一师。谭希林由警卫团调任师特务连连长兼党支部书记,罗荣桓为党代表。

8月9日,党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以特派员身份前往长沙领导秋收起义。中共湖南省委成立了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暂编第一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为秋收起义主力,下辖3个团,谭希林仍任师特务连连长。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打响。正当谭希林率领特务连随师部到达龙门准备攻打长寿街时,混入起义部队的邱国轩部叛变,使第一团腹背受敌,起义部队蒙受损失。其他两个团也先后受挫。9月19日晚上,毛泽东连夜在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保存实力,沿罗霄山脉南下,向井冈山进军,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发展革命力量。谭希林随部队转战到了井冈山。

沉着指挥 黄洋界上炮声隆

为巩固新生的革命力量,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将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全团7 个连,谭希林任一营二连连长,紧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1927年11月,他率领二连参加了攻打茶陵的战斗,工农革命军在这里建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回忆初创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吴大姐说:“希林在革命實践中认准了毛泽东,对毛主席忠诚不渝。一次,毛主席在一个山村宣传发动群众,被一支地主武装围困。当时毛主席混在群众中,虽没有暴露身份,但处境很危险。希林闻讯后,不顾安危,立即率领二连前去解救,击溃了地主武装,为毛主席解除了危机,被战友们誉为‘救驾将军。”

1928年8月,湘军第八军第一师2个团由茶陵进至酃县,江西国民党第三军3个团由永新进入宁冈,企图乘红军主力远在湖南之时围攻井冈山。红军作出部署: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一营营长陈毅安、副营长谭希林率领一、三连由茶陵星夜赶回井冈山,据守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谭希林通晓工兵专业知识和攻防战术,指挥部队构筑工事,建立了周密的防御体系和火力配备。

8月29日,湘军吴尚部2个团由酃县出动,气势汹汹地向井冈山扑来。第二天,湘军向黄洋界发起猛烈进攻。红四军一营以一连凭险据守,三连为预备队。谭希林果敢地靠前指挥,当能看到敌人眉眼时,才下令开火。随着红军射出的一排排子弹和抛出的大小石块,湘军一个个应声而倒。就这样,红军连续打退了敌人4次疯狂进攻。

这时有人说:“要是有门炮就好了。”在场的贺子珍说:“茨坪军械所有一门缴获来的迫击炮。”说着,她从阵地上叫上哥哥贺学敏和谭希林、刘荣辉等,几个人合力把150斤重的迫击炮抬上黄洋界,并在军械所仓库找到仅有的3发炮弹。

这时,敌人开始了新一轮进攻。谭希林指挥部队将迫击炮瞄准设在源头村腰子坑的敌军指挥所。第一炮打出去,没响;第二炮打出去,仍没爆炸;最后一发炮弹,谭希林亲自指挥装填发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正好打进敌人指挥所,只听轰的一声,湘军指挥官被炸飞,敌军陷入一片混乱。这时,赤卫队、儿童团在山上摇旗呐喊,加上炮弹爆炸,敌人误认为朱、毛率领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急忙命令部队后撤。

红军以不足1个营的兵力,凭险击溃2个团敌人的进犯,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毛泽东闻听黄洋界战斗胜利的消息,十分高兴,挥笔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豪迈词句。

江淮抗战 大桥战役歼桂顽

“皖南事变后,江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师六旅,希林任旅长兼政委,后任津浦路西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路西地委书记。”吴大姐感慨地说,“这一段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我当文化教员,跟随部队天天行军,天天打游击,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我与希林也很少见面,我们第一个孩子就在这时夭折了。”

1941年10月,日伪军和桂系顽军部队四面围攻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桂顽一七二师集结在巢县附近,四十八军的2个师隐伏于寿县以西。桂顽一七一师附第八、第十游击纵队先行向路西进攻,企图趁新四军兵力单薄下手。这次敌人改变策略,稳扎稳打,一步步向北推进,到10月中旬,已蚕食路西南地区100多个村镇。如果一七一师继续北拱,后面3个师分路压来,将会把我军挤出路西。

面对日伪顽的进攻,新四军组建了津浦路西野战司令部,任命谭希林为司令员,王集成为政委,负责指挥二师四、五、六旅共6个主力团,坚决打退敌顽进攻,保卫路西根据地。

谭希林分析了敌我兵力部署和战场形势,深知要战胜强大的敌军,选择攻击点至关重要。经过深思熟虑,他把攻击点放到了定远县的大桥镇。

大桥镇守敌系桂顽一七一师五一一团一营600余人,外加县常备大队,总兵力1100余人。谭希林将四旅十一团从路东古城镇调来路西永宁镇,并命该团隐蔽待命,封锁消息。当晚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命令四旅十一团强攻大桥镇;六旅十六团在新张家村设伏打援;五旅十三团防守于赫郎庙,相机参战;六旅十七团于战场北翼监视定远方向日伪军;六旅十八团为战场西南侧保障;四旅十二团为战役预备队。

11月16日深夜,大桥镇战斗打响。十一团团长吴华夺率十一团从三面发起攻击,突击队用大刀、手榴弹开路,很快在敌人阵地上撕开一个口子;接着占领南小街,歼灭常备大队400余人。这时,桂顽军组织反冲锋,战斗力很强,我军每前进一步都相当吃力。17日11时,三个攻击面均无突破性进展,战斗转入胶着状态。大桥镇顽军打出信号弹求援。

下午,界牌集一个加强营前来增援。敌搜索分队小心翼翼地通过距大桥镇六七里的新张家村与废弃的砖瓦窑之间的大道,毫无戒备地进入张翼翔十六团伏击圈。张翼翔一挥手,预先埋伏的一个营的轻重机枪突然齐射,一排排手榴弹飞入敌群。随着震人心魄的冲锋号声,十六团勇士们冲出战壕,奋勇杀入敌群,敌人没来得及还手,就被“包了饺子”。

在新张家村伏击战打响之前,十一团调整了部署,团长吴华夺重新组织进攻,部队借助风力,火攻敌营。敌人毫无防备,被烧得鬼哭狼嚎。十一团各部趁势穿插,残敌阵脚大乱,向北突围的200多人被围歼在野地里。

大桥镇战役歼灭桂顽2个加强营和1个县常备大队1000余人,稳定了淮南形势。四旅十一团和六旅十六团被授予“铁锤子团”光荣称号。

临危受命 巩固皖江根据地

“1943年秋季,皖江根据地反‘摩擦、反‘扫荡斗争进入空前残酷、紧张的阶段。老谭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七师代师长兼皖江军区司令员,曾希圣任政委。这一对‘铁搭档领导根据地军民面对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一次次轮番进攻,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给敌顽军以沉重打击!”吴大姐回忆道。

1943年11月20日,桂顽一七六师及第八游击纵队龙炎武部等共5 个团,兵分三路向槐树嘴、笑泉口、魏家坝一线进攻。谭希林亲率主力部队出击,在磨盘山一带构筑了绵延几十里的防御阵地,在顽军必经之路埋设了大量地雷、石雷。七师以白湖团1个营于磨盘山、独立团于井头山、白湖团另2个营于狮子皮山分别阻击左、中、右三路顽军;巢湖大队在笑泉口隐蔽待命。

23日,顽军全线推进与七师部队交火。战至午后,七师白湖团在磨盘山已打退敌人10多次冲锋。黄昏时,巢湖大队奉命投入战斗,皖南支队也赶到参战,我军几路部队同时发起反攻。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反顽作战取得全胜,消灭顽军110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轻机枪6挺、其他各种枪支数以千计,活捉游击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郑其昌。这次战斗给顽军以重创,粉碎了敌人东进的企图,巩固和扩大了以巢无为中心的皖江抗日根据地。

1945年7月,谭希林、曾希圣遵照毛泽东、朱德制定的“消灭日伪军,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部署,指挥皖江军区部队,由内线转到外线,先后攻克无为县城、望城岗、凤凰颈、襄安、运漕、雍家镇、陶厂、白渡桥等40多个日伪据点,歼敌近万人,俘获5000多人。七师主力由6000余人迅猛发展至3万人,皖江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将军大使 外交战线立功勋

抗战胜利后,谭希林先后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师长、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胶东军区代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津浦路、朝阳集、孟良崮、解放青岛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谭希林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青岛警備区司令员。

1949年隆冬,谭希林正在谋划刚解放的长山列岛的建设和防务,突然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到外交部报到,另有任用。谭希林有些茫然。

他对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说:“打了半辈子仗,干不了外交。”许世友说:“你这个谭司令,好歹也是黄埔毕业生,外交不懂,起码懂得一些社交上的事情。哪像我们这些山大王。”

吴大姐说起60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不久,我和子女一起随老谭从青岛赶到北京,在前门外煤市街的新华饭店住下。到外交部报到时,老谭见到周恩来就说:‘总理,我还是喜欢打仗,对外交一窍不通。我在一边帮腔:‘总理,我才不愿跟他去当什么大使夫人,想留在国内。总理笑着说:‘外交官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噢,不懂可以边干边学嘛!

“接着,周总理说,建国前毛主席就对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提出了‘我国外交事业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英明决策,并以伟人的气魄和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外交官要从军队中调、从将军中找。这次我们挑选了14名高级将领当首任大使。总理幽默地说,你们可是‘将军大使啰!”

1950年6月,谭希林被任命为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全权大使,成为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首任大使。8月18日,谭希林偕夫人以及驻捷全体外交官乘坐国际列车赴任。9月5日,谭希林一行到达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副部长主持欢迎仪式。“前往使馆时,指挥车开道,摩托车护卫,专车上悬挂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我们心里充满着自豪。”吴大姐激动地说。

谭希林到任不久,适逢新中国国庆一周年。他克服环境新、时间紧、语言不通等困难,以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在短时间内布置并主持了国庆招待会。这是中国驻捷使馆建馆后的第一个国庆招待会,也是首次举办的大型对外活动,受到各方好评和称赞。

吴大姐回忆说:“老谭牢记毛主席、周总理的嘱托,忠实执行中央的外交政策,将团结、友好、合作的精神贯彻到各项具体业务中去。我除了完成三等秘书日常文件管理外,随老谭频繁地参加捷方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宴会、参观、访问等社交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去认识朋友、熟悉情况、联絡感情、宣传自己。”

谭希林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首先进行捷克斯洛伐克国情调研。他带领有关人员,用3周时间参观了俄斯特拉发城最大的钢铁厂、欧洲第二捷克最大的焦煤厂和冶金联合厂等21家工厂、3个农业合作社、2个国营农场,积累了大量调研资料。这些高质量的资料得到国内的肯定。其次,广泛开展与捷方各阶层人士的交往。谭希林发扬我党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向各方人士宣传我国的方针政策,同时了解对方的愿望和要求,彼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最后,他十分重视民族关系。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是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为了体现对这两个民族的尊重,谭希林先后访问了布拉格和布拉迪斯拉发两个中心城市,在访问中注意强调两个民族的团结合作,携手共建社会主义。

谭希林的外交工作功绩卓著。在4年任期内,中捷双方共签订文化、科技、邮政、电讯、广播等方面6个协定,中国共派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代表团20多个,捷方也派出10多个相应代表团访华;两国还互办了多次展览会和电影周;推动了北京郊区张郭庄和捷克维纳日采村建立友好联系等。

中捷两国关系健康发展,高层互访增多,贸易额逐年递增,科技合作愈来愈密切,文化交流日益丰富。这里面包含着谭将军倾注的大量心血和智慧。 (责任编辑:林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