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道思想对当下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2021-05-12 19:49夏誉轩郭玉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医学生

夏誉轩 郭玉宇

[摘 要] 医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儒道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思想,通过研究传统儒道生命观思想,对当下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提出以下启示:天人合一生命观的理念,遵守以仁爱为核心的医师职业道德,以及具备理性主义的生命价值取向。

[关键词] 儒家传统思想;道家传统思想;医学生;生命教育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南京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专项项目“‘道德异乡人视角下的中西方传统死亡观研究”(2016ZSZ002);2020年度南京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新时代医学人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0SKSY01)

[作者简介] 夏誉轩(1994—),女,江苏宜兴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郭玉宇(1978—),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伦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1-0021-04    [收稿日期] 2020-10-11

生命的学问是人类亘古的议题,学界从未停止对它进行研究的脚步。随着医学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除了对医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以外,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医学人文教育。但总体而言,在教育过程中,本土优秀文化和思想的汲取与继承仍然相对不足。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家豁达无为的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人生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思想。将传统儒道的生命思想加入我国当下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之中,也是应有之义。

一、传统儒家生命观特点

儒学影响深远,贯穿并渗透于中国政治、教育、伦理、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至今都有着儒家思想文化的烙印。儒家生命观思想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从天人整体观出发,将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将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1]例如,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虽不说话,但天生万物,人与世间万物共生于天地之间,它强调了一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念。孟子的“性天合一”,主张对待自然万物要“至诚”。理学大家朱熹则认为要想到达“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关键在于“存天理,灭人欲”。由此看出,“天人合一”是儒家先贤的共识,尽管他们的观点提法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具有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内涵,表达出了对人类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

(二)以“仁爱”为核心

“仁”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在仅有20篇的《论语》中就出现不下百次。“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在“天、地、人”的框架中,确立了“人”才是这个世界最高贵的生物。“仁者,人也。”仁,即爱人,它是君子应有之品德,它重于生命,是“本心之全德”。儒家的“泛爱众”,指出“仁者,无不爱”,告诫我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生于世应该做到推己及人、克己复礼。

(三)主張“积极入世”

儒家以一种“为万世开太平”的积极进取、勇于承担责任的入世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坎坷之时,从容不迫、乐以忘忧,展现出的是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生命境界。“乐生”体现为对待“生”乐观、豁达的态度,还表现为对能够愉悦自己的事情的执着。“乐天知命”是“乐生”的另一层面,知命不是认命和妥协,而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人生理想,不辜负生命。[2]而对于死亡,儒家先贤虽然不赞成做无谓的牺牲,但是“仁”是儒家生命观中至关重要的道德准则,在“成仁”与“生”相冲突时,儒家主张“杀身成仁”。

(四)秉持理性主义

从宇宙论出发的儒家理性主义,是一种人伦道德的伦理哲学,是修身立命之本,也是对人生境界的设计和追求。“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后汉书·党锢列传》)之中的“理性”就是指“修养德性”。而“理”又与“礼”相通,正如阮元所言,“理必出于礼也”,所以“理”又是人世伦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君子小人之大辨,人禽之异,义、利而已矣”(《读通鉴论——卷十八 宣帝》)因此,人具有理性,才能在实践中高度自觉自律,做到“慎其所与,节其所偏”,坚定操守,不为外在力量所屈。

二、传统道家生命观特点

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居其一与天地并立,在充分肯定了生命崇高且不可侵犯的价值地位的同时,道家更关注的是人的自然生命。“道”是一个本源性的概念,所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行法则,不应过分干涉,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然真朴。道家生命观思想至少包含如下几方面。

(一)生死齐一

道家将生死立基于自然之道,取消了生死的对立,以道的崇高价值排除死与生的差异,死生如一。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来源于气的聚散,“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因此生死变化具有同一性,死是生命的必然,是生和死之间的一个过程。肉体上的死亡,带来的是精神与自然意志的融合。就道的绝对性、无限性与永恒性来说,死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3]所谓“死而不亡”(《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身虽死,但寄寓精神生命的道却永存与世。

(二)万物平等

“道”生育天地万物,以“德”蓄养,庄子说“物各其性”,万物自由生发,各有其形态和其存在之理。自然本性才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对于自然,人类有着不可逃避的伦理责任,不应把自然仅仅作为人类的谋生手段。人类最终的出路应该是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境界。人依赖于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紧缺和生态系统的失衡紊乱,这种背弃了“道”的行为,必会遭到反噬,限制人类生存,制约人类发展,终将给人来带来灭顶灾难。

(三)崇尚“无为”

道家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道家倡导以顺应自然为前提,淡泊、淳朴,不过分追名逐利,以退守、处柔的方式去“为”在生命境界观上,最终达到“无不为”的境界。牟宗三说:“讲无为就涵着讲自然”。“自然”是针对自然社会而言,是世间万物生长之规律。“无为”则是针对人的主体性,是自然万物中的人“应当”的规范准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人皆有欲,但关键在于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物极必反,纵欲是万恶的本源,也是灾难的开始。

三、传统儒道生命思想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将儒道生命思想融入医学生教育之中,有助于树立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在救死扶伤的职业生涯中,对生命仍然常怀敬畏之心,尊重并珍惜生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超越。

(一)天人合一生命观的理念

1.尊重自然。纵观人类瘟疫史,一系列具有高致死率的强力传染病,大多是由人类对动物的恣意妄为所造成:非典型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狂犬病、鼠疫等。保护环境,尊重、爱护自然生命,已经迫在眉睫。对待自然生命,应该秉持自然无为的规律,减少贪欲和妄智,顺自然之理,去为人之能事,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才能避免灾难重演。我国自党的十七大开始,就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到党的十九大,更是进一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4]从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九大所表达出来的理念皆是对于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的承继。人类面对自然,不应该是“唯我”的姿态,而应该走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敬畏生命。世间万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万物皆平等。在医患关系中,我们要具备医学人文精神,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生命”除了包括人类,也应当扩展到自然万物。在医学实验中,我们不仅要保护受试者的生命健康权,也要尽可能地尊重实验动物。尽管医学生在临床试验中,不得不需要大量的动物进行解剖研究。然而,实验动物不仅是科学的奉献者,是医学生的启蒙老师,更是医学生领会复杂奥义的引路者。因此,不应仅仅把它们看作是实验的工具。国内很多医学院校也为在试验中牺牲的动物立碑,在每年4月24日的“世界实验动物日”,组织学生对牺牲动物进行悼念、致敬。医学工作者若是对待动物都能存有不忍之心、敬畏之心、爱护它们的生命,那么将来面对成千上万的病患也必将存有深切的同情,感同身受的悲鸣,能够多一些和患者沟通的耐心,会因此而减少许多医患矛盾的发生。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了全球发展正义、责任和道义担当、价值共享等伦理意蕴和道德追求,符合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灵祈盼和价值期待。[5]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直接挑战。天人合一的理念之中,人类社会的互帮互助是其另一永恒的主题。自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走向世界奠定了主基调后,中国一直践行这一理念宗旨。因此,在医疗技术合作方面,我们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诊疗方案,并且派遣医疗队和救援物资出征国外进行援助。医务工作者在疫情这种关系全人类生死、健康的当下,更应该形成高度统一状态;心怀“悬壶济世为苍生”的崇高品德;秉持“人類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伦理意识,站在患者角度周全地考虑其处境,抛弃私心杂念,履行济世追求。

(二)以仁爱为核心的医师职业道德培养

1.医乃仁术的学科定位。注重人的生命健康,是医学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同时具有“仁爱”之心,才能使医学更具人性。所谓医乃仁术,就是指“医术是一种爱人之术,是一种救人之术,是一种帮助人解除疾病痛苦之术。”[6]这一古老智慧,内含传统医德的本质特征,更是现代医学技术进步下出现的“医学技术主体化”倾向之中,历久弥新的洞见。

2.以人为本的行医原则。人是万物之灵。儒道两家都强调“人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也是医学的宗旨。每位患者的生命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所以在医学生踏上岗位之前,必须要培育他们从内心深处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近年来,医患矛盾的纠纷,直指医生医德的缺失。如果不提高人文素质,就无法处理好医患关系。因此,医学教育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在现代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中,医学生更应保持初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被金钱等外物所异化。

3.注重“仁爱”医德的培养。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应以“仁爱”为中心,发掘人之“四端”(仁、义、礼、智)在医学实践中的传承与应用。(1)仁,具体体现为对待患者的恻隐之心和不忍之心。医务人员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与患者共情获得患者的信任和满意,才能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嘱及治疗。(2)义,本质是应该,是应尽之义务。医生治病救人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与病人是贫穷或富贵,是否会为医生带来额外的利益无关。(3)礼,首先,在自身方面应遵循《医家五戒十要》中的不图求匾礼、清廉守法;其次,与同行相处应当谦虚辞让。最后,面对患者“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智,即智慧,作为医学生,要有明辨是非善恶之智。同时,智也通“知”,即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要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医以济世为怀,救人为务。“智”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培养医学生理性主义的生命价值取向

1.积极入世的生命姿态。儒家学说强调生时要奋发有为,创业垂统。儒家读圣贤书和学医都强调实践、学以致用,不同之处在于儒家追求的是“治国平天下”,而学医的目的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例如,此前针对新冠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思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要求,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强化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提升临床救治效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只有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最终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经验。

2.向死而生的自然歸宿信念。道家抱着“生死其一”的态度,认为个体生命的消亡是自然之事,但其生命的意义却可永存。而儒家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后,秉持“舍生取义”“向死而生”的信念,充分发掘人生的内在价值。毋庸讳言,将传统文化中的“舍生取义”“生死其一”的境界纳入医学生事业的崇高目标之中,也是应有之义。医生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艰辛与风险。所以必须在学医之初就树立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目标,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面对疫情,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明知要面临生命的危险,却依然挺身而出,不眠不休,拼尽全力与病毒较量,为生命站岗,彰显了大爱无疆、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

3.“以义求利”的医学利益观。儒家虽重视义利之辨、强调重义轻利,并确立它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但这并不代表儒家反对个人通过努力以谋求自己的合理利益。趋利之心乃人之本性,儒家反对的仅是见利而忘义。对于一个受高等教育的医务工作者而言,治病救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理应享有较高的工资报酬。一名医生若是能够为病人设计出高质量的治疗方案,让患者的病情快速又稳定地好转,即使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也理应获得与之相应的报酬。反之,若是不但无法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还不顾患者感受,既参与谋取利益又贪婪成性地只关注医疗决策中所能为自己带来的额外利益,必将引发严重后果。医学生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铭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当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人民作出贡献、为自己创造财富。

四、结语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目的是维系人的生命健康。[7]医学生是医学的未来与希望,传统儒道生命观的精髓,是当代医学生生命观得以凝聚和升华的土壤和源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医学生的生命观这种方式,更有感染力的同时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将其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必将增强医学生对医学使命的感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认识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价值内核,懂得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义,未来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赵静,丁晓强.革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J].江淮论坛,2018(2):68-75.

[2]孙耀胜,李晓雨.儒家生命观融入高校生命教育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9):199-201.

[3]邢玉瑞.运气七篇大论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认识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1-3.

[4]赖章盛,黄彩霞.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的构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9(4):1-6.

[5]郭清秀,石月清,杨萱.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搞好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意义[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4):65-66.

[6]张碧华,杨莉萍,邵晖,吴翥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推荐用中成药的使用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0,18(4):72-76.

[7]赵静,丁晓强.革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J].江淮论坛,2018(2):68-75.

Enlightenment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o the Life Education of Todays Medical Students

XIA Yu-xuan, GUO Yu-yu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China)

Abstract: Medical students are the successors of the future medical cause, so life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contain rich and profound life thoughts. By studying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life thoughts and drawing on their essence,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 is put forward to the lif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the concept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doctors with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life with rationalism.

Key words: Confucian traditional thoughts; Taoist traditional thoughts; medical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医学生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PBL联合CBL双轨教学模式在八年制医学生骨科带教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