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因何翻译鲁迅诗

2021-05-12 19:15杨建民
党史纵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沈尹默郭沫若诗作

1961年10月7日,毛泽东会见了日中友协代表团,他对日本友人说:尽管斗争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革命经过无数次的曲折,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最后的胜利属于人民。

循着这条思路,毛泽东起身亲笔书写了鲁迅当年赠日本友人的一首诗作《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诗作写毕,毛泽东还说:“这首诗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译一下。”

当晚,郭沬若将这首诗以日文翻译了一遍。他是这样理解的:日本社会评论家新居格访问中国时,拜访了鲁迅,鲁迅写了这首诗赠他。赠诗的用意是这样:当时中国在三座大山压迫之下,民不聊生,在苦难中正酝酿着解放运动;希望来访的客人不要以为“无声的中国”真正没有声音。

那么,时代变了,毛泽东将此诗写给日本人,又是什么用意呢?郭沫若也作了分析:日本人民在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勾结的情形下受着苦难,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全国性的统一行动。即使运动有时在低潮期,但要求獨立、自由、和平、民主的日本人民是在酝酿着更惊人的霹雳。

不久,著名学者沈尹默也对鲁迅这首诗作了探究:“‘动地哀三字,出自李商隐《瑶池》诗‘黄竹歌声动地哀,他这里也袭用了‘歌吟二字,是说人民的哀吟,而不是诗人的歌咏。”郭沫若立即应和沈尹默的文章:“尹默的见解和我完全是一致的。如果再要加一点注释上的补充,那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句。据我看来,这一句是从庄子的‘渊默而雷声和‘听乎无声等语蜕变出来的……这里却起了质的变化,即是由庄子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变成了鲁迅的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这真可以说是化腐朽而为神奇了。”

有了这进一步的理解,郭沫若用日语译完鲁迅诗歌之后,大约觉得毛泽东所说,或者还有帮助文字疏通、让日本人便于理解的意思。于是,他便又将鲁迅这首诗,以白话汉语翻译了一遍:“到处的田园都荒芜了,普天下的人都面黄肌瘦。应该呼天撞地、号啕痛哭,但是,谁个敢咳一声?失望的情绪到了极点,怨气充满了整个宇宙。谁说这真是万籁无声呢?听!有雷霆的声音怒吼!”

(杨建民/文 摘自《北京晚报》2020.11.16)

猜你喜欢
沈尹默郭沫若诗作
现象
天上的街市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李葆华
山茶花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
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