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现行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2021-05-12 16:05向本元
公关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向本元

摘要:我国现行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自1979年建立之初便一直沿用至今,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却也不断增多,从而导致现代社会未成年犯罪逐渐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笔者借此分析我国现行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此寻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 未成年人犯罪 新因素 新特征

一、形成背景及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法治建设被提上日程。而我国的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建立一直都处于争议之中,直至1979年,第一部刑法典的制定与颁布,才正式地确定了我国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从历史上看,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的转折点,使得中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包括法治建设。而我国现行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社会开放程度较低、经济落后

建国初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发展重工业上,对资源实行集中分配,无疑遏制了社会的流动性。这也间接阻碍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普通人民生活水平底下,难以维持温饱。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大力践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普遍发展经济,但是社会转型十分缓慢,社会各个阶层都处于一种积极改变自身现状、创造更好生活环境的阶段,多数人民生活困难。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心理也比较平衡,并不会有太多的利益冲突,利益格局相对稳定,收入差距小。而未成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缺少犯罪的经济动机以及财产基础,故社会治安较好,未成年人的犯罪率总体上也呈一种下降的趋势。

(二)未成年心理不成熟、认知水平低下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未成年人群文盲犯罪和半文盲犯罪占百分之六十以上,文化层次低下。认知水平的低下,心理的不成熟加上没有接受教育,缺少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走上作奸犯科的道路。而根本的原因也在于未成年缺少理性的思考,是非的判断,难以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对自己的行为难以控制。在当时的条件下,留守儿童逐渐出现,在缺少青春期的关键引路人的前提下,未成年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封闭的家庭思想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改革开放之初,父母多为农民,无法给未成年带来实质性的文化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无法给予正确的关心,对青少年的心理的变化无法给予教育,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一味的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更加突出的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对于农村地区、山区、偏远地区的教育关注度远远不够,导致了农一代、农二代、甚至农三代的产生。而教育国家立法也并无教育方面的详细规定,使得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现代社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新因素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诱使得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的因素也逐渐增多。由单一走上繁琐,有少数走向多数发展。所以,在今天,我们无法用之前的眼光去看待一个未成年,不能仅用“他只是一个孩子”就忽略其犯下的罪行。

(一)科技的发展产生太多糟粕信息

网络信息开始在世界流行,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在拉近人们之间距离、获得信息更加便捷的同时,也给糟粕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网络上的消极言论、厌世心态、犯罪视频大规模的传播。而传递这不良文化思想的黄、赌、毒和暴力、腐败、帮派等社会文化,一旦被未成年人所接触,不仅像“鸦片”一样毒害着未成年人的成长,而且还直接诱导着未成年人以身试法,走上犯罪的道路。

根据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而在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中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6月,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10-1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 24.7%。 以上数据显示,未成年群体在网民规模中占比较重,且呈一种上升的趋势。

而青少年在成长期间,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无法正确区分网络世界中出现的不同言论,一股脑地吸收,这样就很容易使青少年心理阴暗一面的滋生。而一旦产生了犯罪的念头,青少年又处于一种青春期的懵懂阶段,易冲动,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控制力,没有正确的认识,加上缺少正确的引导,也就使得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不足

约翰·布雷萧曾经说过:“一个人成年后,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在幼年时期的的家庭环境中找寻答案”。这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我们的耳边逐渐增加了一些词汇,如“留守儿童”“单亲”等字眼。这些词语从一方面反映出的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贫富差距大。另一方面,从未成年的角度来看,也看出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大多数不发达的地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法律的理解度是片面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单一且暴力,导致了很多未成年的心理层面以及思想道德层面脱离了发展的轨道。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确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引导,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是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

而家庭的不健全也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良的影响。我国的离婚人数十年以来都呈现的一种增长趋势,而再婚家庭或者重组家庭对势必会冲击孩子的性格乃至三观,暂且不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更为主要的是重组家庭很难给到未成年人所期待的安全感,他们的感情无法倾诉,使其产生對社会、集体、他人的不信任感,甚至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三、现代社会未成年犯罪呈现的新特征

未成年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群体,新时代下,研究未成年犯罪呈现的新特征,有助于我们发现未成年犯罪的动机以及目的,更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减少我国的未成年犯罪率。

(一)犯罪年龄的低龄化

据调查,未成年犯罪主要集中在14-18周岁,而近些年来,不满14岁的未成年危害社会的案件也逐渐增多,刑事案件明显增加。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12.3%,2014年该比例上升到20.11%。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的特點,而这一特点也加大了未成年再次作案的可能性,刑罚的宽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累犯的概率。

(二)犯罪手段成人化

纵观社会影响较大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笔者发现我国未成年刑事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故事伤害等。由于受到媒体、网络等不良影响,其犯罪手段日益成人化,呈现出“生理不成熟,手段成熟”的特点。而未成年又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加之刑法的宽容性,往往导致了大多数未成年所犯罪行与其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不成正比。

(三)犯罪的团伙化、义气化

在未成年的犯罪案例中,单独作案的只是占一小部分,未成年犯罪大多集中在打架斗殴、盗窃等。现如今,校园霸凌事件逐渐被社会广泛关注,而很多的校园霸凌事件可能会演变为校园斗殴,乃至于升级为犯罪,社会危害极大。而近些年,我国对于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的打击力度也越来越大,而这些团伙所呈现出的特点为有组织、有领导、有分工。更严重的是,有些犯罪团伙已经学会利用刑法的谦抑性,利用法律的漏洞,利用未成年作为其犯罪的工具。

四、我国现行的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不足

随着一次次的恶性事件的报道,我国对大多数的公民都知道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会接受刑法的惩罚,那么这也形成了一种不良社会风气,甚至滋生了未成年的犯罪念头。综合我国现在国情来看,未成年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这一点并没有达到我国刑法的威慑性这一目的,相反,还很有可能对未成年的犯罪起了一种心理上的保护作用。

(一)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下限较高及其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下限是对于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刑法对其不处罚。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之所以给未成年更多的机会,是因为他们认为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可塑造能力强,人身危险性较小。所以在刑法中也规定了未满18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然而这却造成了实际生活中的不公,受害者心理的不平。甚至出现以暴制暴,以身犯险,挑战司法权威的局面。

(二)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不足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的特点,使得一些案情更加复杂,涉案的范围更广,列举式的法律条文已经难以覆盖未成年人故意犯罪的范围。例如绑架罪并没有在八种罪名之内,但是从处罚程度来看,其社会危险性明显大于八种严重罪名中的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 除此之外,在刑法分则中也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的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然而在刑法第17条第2款当中却仅仅只规定了贩卖毒品必须承担刑事责任,这就说明14至16周岁的人实施了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话则可以免除处罚。然而在实践当中,这四种行为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在对法益的侵害性上也很难区分谁重谁轻。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针对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所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我国法律的规定列举的并不全面。

五、结语

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仍然存在诸多痼疾,笔者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界线虽然不能根治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但该设置背后所体现的法要义并非单纯数字本身。

项目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201910636002

参考文献:

[1].戴相英.《未成年人犯罪与矫正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中国网信网.

[3].《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年,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张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概述【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24.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犯罪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政策的适用探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学思考 
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探析 
从少年法庭到少年法院
由各国校园暴力案例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处理
孝道教育在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论女性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特征与预防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策略初探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查起诉机制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