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问题探究

2021-05-12 14:00常飞
公关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助学金

常飞

摘要:培育和提升学生诚信意识是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各级财政均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助学金额和受助学生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具体工作推行中,学生却存在各种问题,突出表现为诚信意识缺失。本文以资助育人工作为入口,思考学生在获得资助过程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并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资助工作 诚信问题 助学金

在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担负着支持贫困学生学业和道德育人的双重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经济的快速提升为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2019年开始,高校的资助工作在贫困学生身份认定环节发生较大变化,重点表现在由以往民政部门认定变为学生个人承诺,由此,给高校贫困资格识别及认定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同时也对学生个人诚信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就我国开始建立高校资助政策开始,学生的诚信意识缺失就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金额及资助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新形势变化的掌握,提出新举措以应对新情况,提升学生的诚信品质。

一、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学生失信现象

(一)家庭经济贫困认定材料作假

一般院校在每年9月份开学后,根据学生提供的,由社区、街道办或村、乡镇两级认定的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调查表等资料,来认定和划分申请学生的贫困等级。

但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由于办事人员态度不认真或审核不严谨,导致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不能客观如实反映其家庭经济状况。突出表现在夸大家庭负担,隐瞒家庭收入和校外获助情况。特别自2019年开始,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不再由基层两级部门认定,改为了学生个人承诺制。这种情况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部分高收入或正常收入家庭的学生也抱有“分一杯羹”的心态填写助学金申请表,而在学生个人资料审查中甚至出现家庭人口及经济收入前后不一致的状况。

同时,因为受到朋友、老乡等人际关系的影响,在班级民主评议这个环节中,评议小组也会做出不符合学生真实情况的倾向性评价。所以,资助工作在第一个环节就暴露出了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这对于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和培养学生诚信意识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逃避义务劳动和公益服务

受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和公益服务活动,是为进一步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劳动观念,体验劳动意义,塑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良品格和道德理念,使学生在参与义务劳动公益服务中学会“知恩、感恩、報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在获得资助后,对于学校和社会各类公益活动往往不积极参与,或者不能按照学院要求完成需履行的公益服务。

(三)受助资金用于不正当消费

国家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等项目是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上的基本需求,学生在领取到助学金后应该合理规划使用,使其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但是不少同学在收到奖助学金之后并没有用在正确的事情上,而是先宴请对自己评议有过帮助的同学、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或者用于购买香烟、喝酒等娱乐活动上。这种种行为背离了资助育人的初衷,有负国家、学校和老师对贫困学生的信任与期望,同时也在同学群体当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三观塑造有着重要影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土壤,对大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样使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热爱也发生了转变。如今,社会充满着普遍的急功近利情绪,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极度重视物质帮助,却对付出与回报的现实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诚信与感恩的优秀道德品质没有深刻的感知,对培养和践行优良道德品质更无从谈起。

(二)家庭方面

当下的大学生主要以90年后独生子女群体为主,大多数的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满足其所有的需求,导致学生没有在生活中得到足够的历练,同理心差,个人主义严重,遇事只考虑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对于来自外部的给予和帮助,心安理得的接受,没有思考付出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道德要求。

(三)学校方面

高职学生从高考或单招开始就进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外加三年制高职教育学制相又对较短,在学校期间,学生本人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学校也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工作任务,在课时上压缩了思想道德教育。以我校为例,轨道类专业在校学习时间两年,在第三年普遍安排学生上岗实习,学生在校以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训技能掌握为主,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靠思政类课程和每周一个课时的主题班会。这种情况下,学校及学生个人均轻视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学生诚信感恩普遍缺失的现状。

三、加强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的途径

(一)依托信息技术,完善贫困认定制度

科学准确的贫困认定方法,是从制度层面保证资助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形成学生诚信意识的规则保证。首先,依据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具体的资助实施办法,严格审核学生申请材料,对材料中贫困级别表述不准确,家庭年收入及家庭人口等关键信息出现明显错误学生情况必须致电村镇或居委会街道办调查,严把贫困学生认定工作第一道关。其次,对于建档立卡及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应当与生源地民政部门和高中毕业学校建立贫困生基础数据信息共享机制。首次制定并共享特困生家庭经济状况数据库,每月定期比对高校、中学、民政部门三方数据更新,加强数据共享, 及时掌握贫困生家庭及个人经济情况。最后,建立实时可更新在校贫困生数据库,其中包括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状况、受助情况,每月定期更新对学生生活、学习情况进行更新,增强贫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

(二)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是记录个人在校期间诚信状况和操行表现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学校、用人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对学生诚信程度做出客观公正和系统规范的评价。在一项对我校555名受资助学生的问卷调查中,90.99%的同学认为应当建立个人诚信档案,72.79%的同学认为应当定期进行诚信教育考察。因而,学校在新生入校报道当天应当在个人学习诚信、生活诚信、考试诚信、缴费诚信、上网诚信、贷款诚信、受助诚信、就业诚信八个方面建立诚信档案。每位同学初始评分为100分,对信用缺失的行为根据严重性进行相应扣分。各班主任及班委会每月根据诚信状况的主要指标,对班级成员进行诚信状况评议打分,并将评议结果以书面形式报送年级辅导员认定再上报二级学院学工办备案。每学年根据学生个人失信状况及认错态度、悔过表现等情况,对其免除惩戒,或取消其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各种奖励、及各类奖助学金及评优评先资格。

(三)发挥文化建设,建设诚信文明校园

加强校园思想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诚信意识。学校可通过开设贷款诚信与现代金融生活、学习诚信与就业择业、生活诚信与个人发展、就业诚信与职业生涯发展等相关的主题讲座,使学生明确诚信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主动养成诚信行为的道德规范,从源头上约束失信行为。同时,针对受助学生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例如,“誠信伴我成长”“怀感恩之心,做诚信之人”等诚信相关主题征文,分享身边的诚信故事,每天践行一个诚信诺言等。通过以上活动加强受助学生对诚信道德规范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诚信感恩的精神面貌。

(四)丰富志愿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力度

受助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和义务劳动是诚信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我校而言,感恩教育的活动形式相对单调,主要是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其次是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地铁志愿服务,不能广泛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受资助学生调查问卷中,关于学校应当如何组织感恩教育活动的结果显示,79.46%的同学认为应当广泛组织志愿服务,回馈学校和社会。因而,我校需加强诚信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对于每学期每个月的主题教育活动,各学院应当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志愿活动,让受助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校外开展敬老爱老、关爱孤残老年儿童的主题活动,校内开展专业常识科普、办公技能普及、生活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志愿活动,动员更多的受助学生参加活动,从而丰富相关活动的参与面和参与力度。

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和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在高职教育阶段,对学生道德塑造与践行意识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全过程。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对学生给予培育和影响,使其明白诚信感恩意识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从而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张亮.高校受资助大学生诚信问题与对策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8):20-21+30.

[2]吴燕端.大学生资助体系下诚信和感恩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57-59.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助学金
对受资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思考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美国加州建议取消助学金 贫困生如断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