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钢琴作品音乐语言探究

2021-05-12 08:20张一楠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普朗克调性

张一楠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普朗克作为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其作品风格极具新古典主义特色,成为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享誉世界乐坛。普朗克的钢琴作品一向以短小精悍而著称,其钢琴作品旋律优美、和声明快、结构清晰,极富古典美感。但其作品中的和声也存在不协和性,要比传统和声更加丰富。就某种意义而言,普朗克的作品不但是对古典主义的延续,也是对新时代的一种探索,充满机智诙谐,别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一、普朗克及其钢琴作品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一)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就美学意义而言,新古典主义不仅对浪漫主义中的标题性特征和主观性特征进行了否定,还特别排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的过分夸张和过分表现。在法国,其新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更侧重于简洁明了的旋律和纯粹明朗的节奏,极大满足了人们内心的需求,为其生活带来消遣与娱乐。而法国的作曲家们也结合自身喜好和个性特征,把现代人的各种思想感情融入古典主义基本的音乐分割和基本的美学特征之中,再用现代作曲技法表现出来[1]。其中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影响最大的便是“六人团”,在音乐风格上只有奥涅格与晚期浪漫主义类似,其他五人都更侧重于新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普朗克作为六人团成员之一,其作品旋律优美、结构清晰明了。

(二)普朗克简介

普朗克出生于法国一个富裕的家庭,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其父亲为制药业商人,母亲则是位音乐爱好者,普朗克自认为其音乐风格受世俗形态和宗教形态的影响,在母亲的熏陶下,普朗克从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才华和天赋,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普朗克无缘进入音乐学院学习,但普朗克从未停止过对音乐的学习与热爱。此后,普朗克和米约、奥涅格、奥里克、杜列、塔耶费尔等人共同组成了法国著名的“六人团”,他们在音乐上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摒弃传统的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创作方式,积极探寻朴实、简洁的音乐语言。普朗克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黑人狂想曲》是其成名作,芭蕾舞剧《母鹿》不仅包含了对爵士音乐语言的理解,也体现出小柔板中的抒情性特点。歌剧《泰勒西阿斯的乳房》《口尔莫罗会修女的对话》《人声》都不同程度体现出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此外,普朗克还创作了许多钢琴小品、钢琴协奏曲、法国组曲、双钢琴奏鸣曲、拿波里组曲等优秀钢琴音乐作品。其中《无穷动》《即兴曲》等均受到人们的喜爱。普勒克因突发性心脏病逝于1963年1月30日。总体来看,普朗克早期音乐风格以轻松活泼为主,极富娱乐性,到创作后期则转为深沉、严肃,但偶尔还会流露出其创作早期愉快、幽默,以及略带讽刺的个性。其整体音乐风格曲调优美,感情丰富,欢乐中带着点点忧愁。其创作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6年至1921年为第一阶段,1922年至1937年为第二阶段,1940年至1960年为第三阶段。

二、普朗克早期钢琴作品中的音乐语言

早期,普朗克在创作中受到当时巴黎地区的颓废思潮及美国爵士乐等作品的影响,其作品曲调简洁,采取不协和声创作手法以及重复低音的伴奏方式。1917年,年仅18岁的普朗克首次演奏了《黑人狂想曲》便大获成功,此曲采用男中音联合管乐合奏的方式,而狂想曲是以奇幻文学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带有虚幻特征的组曲。1918年创作的《奏鸣曲》,简直是萨蒂作品的翻版,此时,普朗克也正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无穷动》在其旋律手法上便是普朗克的典型代表,该作品旋律优美、手法简洁,是根据法语chanson的音调编织而成。《C大调组曲》创作于1920年,是为献给其老师比涅斯所作,作品精致典雅,充满轻松活泼的曲调。1921年献给阿图尔·鲁宾斯坦而创作了《漫步曲》,该套曲包括10首小曲,作品风格比较现代,写作技巧虽然沿袭作曲家拉威尔等人的作曲手法,但也体现了其本人的特点。总体而言,普朗克早期作品旋律优美,和声运用不协和,常处于调性与非调性间。此外作品采取广阔音程使其呈现特殊风貌,在其使用方面也侧重于简单类型,构思新颖,甚至大胆,但其作品艺术性却不强。

三、普朗克中期钢琴作品中的音乐语言

(一)普朗克中期钢琴作品风格

相较第一阶段,普朗克在第二阶段创作的作品风格更成熟、和声处理更独特,显得节奏更复杂、旋律更清晰,更加体现出普朗克的风格。此阶段作品充满浪漫气息,由于受肖邦及舒曼的影响,其大部分传统形式的钢琴音乐作品也展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例如,《夜曲》,整曲均为抒情小曲,旋律采取歌调式,伴奏采取华彩音型,集典雅、诙谐、恬静、悠缓于一体。1933年创作的《乡村场景》曲风淳朴,听上去不仅幽默诙谐,而且还含有马戏团中常用的背景音乐,因此显得通俗易懂,备受人们喜爱,在民间流传甚广。同年普朗克还创作了具有多重风格特点的《纪念册页》。随后一年又创作了3首作品,最出名的便是《间奏曲》,此曲手法简洁,清新自然,音调高雅。1937年普朗克为纪念巴黎举办的世博会,特创《布雷舞曲·在凉亭中》,此曲主要体现当时巴黎地区淳朴的民风。此外,钢琴独奏曲《拿泽尔的夜晚》也十分著名,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和现代素材,其素材也取至民间的咖啡馆、马戏团等,在钢琴作品中融入通俗音乐文化。

(二)普朗克创作中期代表作《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语言

1.古典主义音乐语言在作品中的传承

在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便是“六人团”,他们对于印象派和德奥体系都持反对态度,其音乐风格更侧重于新古典主义,所创作的音乐不仅旋律优雅,而且结构明晰。其中,普朗克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明快、淳朴的特征,作为六人团的成员,始终坚持萨蒂风格,是六人团成立之初的思想精髓的重要代表。普朗克创作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包括三个乐章,这三个乐章按照“快—慢—快”的速度布局;第1乐章为d小调,而第2乐章为bB大调,到第3乐章则为 D大调,其中第3乐章采取的调性便是第1乐章采取的同主音大调,如此调性安排十分符合套曲中首尾乐章进行调性统一的特性,也体现了普朗克在结构方面和调性安排方面对于古典主义的继承。

图1 不协和音程

2.古典主义音乐语言在作品中的创新

曾有人对普朗克及其同时代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进行总结,认为对于20世纪初的音乐作品而言,七度是其基础。此结论看似粗略,但普朗克确实在其整部作品中都利用二度以及七度进行创作,以此形成不协和特征和打击乐感。例如,第三章中的第六部分,其钢琴声部在其增二度音程中便仿照不协和形式的打击乐,如图1所示。

此部分不仅采用不协和音程,而且大量运用七和弦方式和九和弦方式,此外,节拍重音也不断发生变化,形成双钢琴之间相互竞逐的关系,将原本单线条形式的紧张度推向多层次。与此同时,双钢琴声部同乐队声部进行相互交融,将紧张、刺激的情绪推向高潮,如此处理体现出普朗克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现代化形式的音响效果。作品结构布局采取点断式,如此便不易产生听觉疲劳,时而如同电影配乐般气势恢宏,时而如同军队前行时的整齐,时而如同身处梦幻般纯净和充满遐想。此外还有许多单独形式的小片段,这些音乐片段突然戛然而止,亦或偷偷摸摸,为整个乐章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在乐章临近结尾的部分采取抒情的方式,带给人无限悠远的感觉,最后采取普朗克热衷的半音阶素材动力十足地结束整首协奏曲。

四、普朗克晚期钢琴作品中的音乐语言

(一)普朗克晚期钢琴作品风格

1940年以后普朗克步入其创作晚期,此阶段,普朗克似乎已经失去创作动力,钢琴作品相对较少,转为创作宗教音乐和艺术歌曲,其作品也以表达爱情为主,但甜蜜之中却带着些许苦涩,充满回忆、怀念等特征。1953年普朗克创作的一首《双钢琴奏鸣曲》,形式精巧、内容丰富、构思完整。1960年创作的《悲歌》无论是风格还是手法都与萨蒂拉开了一定距离,安详静谧的旋律之中流露出淡淡的感伤[2]。普朗克晚期重要作品还包括《Mélancolie》《Intermezzo in A-flat Major》《Thème Varié》和五首即兴曲。

(二)普朗克创作晚期代表作《双钢琴奏鸣曲》中的音乐语言

《双钢琴奏鸣曲》创作时间为1953年左右,属于普朗克晚期作品。作品包括四个乐章,各种宗教元素被运用其中,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构思完整,宗教效果显著。

1.旋律形态

《双钢琴奏鸣曲》中第三乐章部分的主题旋律特点在于相邻两个音相互交替出现,如图2所示。如此便构成主题,整个乐章便从这简单的旋律开始,这种旋律类型虽然简单,却比较少见,只可以用于有限的细部,然而将其作为乐章运动的起点,效果比较显著。此外,还具备突出旋律中其他手段的功能,例如,在此主题中,尽管旋律比较简单、朴实,然而突出的节奏却令人印象深刻。

图2 相邻两音交替

由于此旋律简易,且很难旋律化,虽然普朗克在此处采取两个音相互交替的方式,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也会使人感觉单调,所以持续一段时间以后,采取突然改变或者逐渐改变的方式离开此交替音,也非常有必要。普朗克经历短小精悍的双音相互交替重复以后,便采取跳进的方式转入另外一段旋律,如图3所示。此段旋律虽然比前面主题的音域有所拓宽,然而其节奏发展以及其中强拍位置的常音和音却仍与主题材料相符。

图3 双音相互交替

2.和声语言

对于普朗克而言,和声是其音乐作品个性的重要表现,虽然在其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旋律已非常突出,但和声也绝不是简单的陪衬。普朗克作品中的和声具有强大的推动旋律的力量,起着推动整首音乐作品前行的重要作用。通常和弦在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大都采用功能性和弦,其目的在于加强调性功能,以此促进调性发展,形成完美收束。在普朗克创作的音乐作品中,还出现了部分带和声色彩的和弦,为音响效果增添了新鲜感,这也恰恰体现了普朗克对传统音响构成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其中,色彩性功能的音响效果不但体现在作品旋律中,还体现在其和声写作之中[3]。对处于20世纪的作曲家而言,追求具有色彩性功能的新音响效果亦是其创作的关键。普朗克在创作过程中不仅继承传统,而且顺应时代变化,在探索过程中也体现出自己的创作特色。例如,经常在原本平稳的和声之中运用不协和和弦,使得稳固调性由此变得比较模糊,如图4所示。在运用和声时,如果过度平稳则会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所以,采取创造性设计来维持声部新鲜感十分必要。

图4 不协和和弦和声

3.调式调性思维

新古典主义影响下,作曲家们虽然在其旋律方面及曲式布局方面可能存在古典的痕迹,然而在和声语言方面、调式调性方面、节奏运用方面却更加丰富。利用20世纪音乐中的双重调性特征、复节奏特征、不协和音程特征等音响效果为古典音乐开辟了新的创作途径。《双钢琴奏鸣曲》对于调式调性方面的运用特别突出。中古调式进行现代改变,大量使用复合形式和叠置形式的调性,这种新调性思维的充分运用,使整部作品更具光彩。普朗克在其晚期音乐创作过程中大量采用教会风格,《双钢琴奏鸣曲》中也大量采用中古调式,普朗克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形成新音响色彩,使作品更具特色。在《双钢琴奏鸣曲》中,不但有泛调性存在,有些片段还具有模糊调性,普朗克便经常利用和弦使这些片段的调性变得游离不清,使色彩性特征的新音响效果更加突出。笔者在对这首《双钢琴奏鸣曲》的调式调性思维展开探究时发现,普朗克所采用的调式调性基本上是以新音响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其并不在意调式调性具有的功能性特征发展,而更加注重对色彩性新音响的探索,普朗克这种写作手法十分符合20世纪对音乐的探索思维,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三、结语

普朗克创作的钢琴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充满迷人的旋律。普朗克的作品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优美的和声旋律,将个人独有的乐感特色融入其作品创作之中,透过旋律将其音乐素质完全展露。钢琴作品透露出普朗克的个性特征,以鲜明的旋律,特殊的音乐表现手法,融入一定的故事情节,普朗克创作的钢琴作品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新古典主义普朗克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普朗克的荷包蛋
量子理论的奠基者——普朗克
普朗克的荷包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新古典主义之路——浅析钟涛国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谈“调性”
普朗克开启新时代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