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涛 赵丹清 王婷 范宪伟 刘静静 王山岭 吴金涛 张智文
450003 郑州,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中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在人群中常见且严重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房颤可导致各种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使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以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2]。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方法之一[3],但是,RFCA消融术后的房颤复发率高达30%[4]。因此,需在早期正确识别术后复发的高危患者。内脂素是内脏脂肪组织产生的一种脂肪因子,参与纤维化和炎性反应[5],与机体多种炎症介导的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关于内脂素与AF的发生及复发之间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内脂素与RFCA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
选取近5年在我院接受RFCA的226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RFCA术后3~12个月之间房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74例)和非复发组(152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且≤75岁;(2)有2016年ESC指南推荐的RFCA适应证。排除标准:(1)有RFCA史;(2)伴有左心房血栓;(3)因各种因素导致手术提前终止;(4)术中电生理检查发现伴有除房颤外的严重心律失常;(5)伴有严重的心脏或其它系统严重疾病;(6)随访时间少于12个月。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者均知情同意。
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房颤类型、抽烟、饮酒、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血脂异常、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抗凝剂和他汀类。超声心动图指标均使用美国GE Healthcare Vivid 9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测定,测定左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状态的静脉血3~5 ml,离心后取上清液,选用晶美生物公司提供的内脂素检测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进行内脂素的检测。
RFCA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在三维导航标测标测系统的指导下进行,手术的终点是实现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6]。术后的第1、3、6、9和12个月时患者进行复诊,均行12导联体表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若患者接受RFCA≥3个月后,随访时复查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发生持续时间≥30 s的房颤、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则视为房颤复发[7]。
复发组年龄高于非复发组,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多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相比,复发组LAVI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此外,复发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非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以RFCA后12个月是否复发房颤为因变量,以年龄、高血压、冠心病、LAVI、内脂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内脂素(OR=1.165,95%CI:1.111~1.222,P<0.001)、年龄(OR=1.100,95%CI:1.037~1.167,P=0.001)、高血压(OR=3.122,95%CI:1.295~7.526,P=0.011)和LAVI(OR=1.066,95%CI:1.022~1.112,P=0.003)是RFCA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表2)。
表2 RFCA后房颤复发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
ROC曲线分析显示,内脂素预测RFCA后AF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95%CI:0.749~0.868,P<0.001),灵敏度为81.08%,特异度为65.79%(图1)。
图1 内脂素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价值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心房重构与脂肪组织密切相关。最早发现房颤与脂肪组织的相关性来自弗雷明翰心脏研究[8],研究纳入3 217例参与者,根据对参与者进行多个部位脂肪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到心包脂肪组织的体积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37%(OR=1.37,95%CI:1.02~1.85)。在该研究中,没有发现其它部位的脂肪沉积与AF有类似的关联。这些发现在随后的几项研究中得到证实,表明心包脂肪组织浸润与AF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并发症以及最终的消融结果有关[9-12]。但是,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能够常规进行可以对脂肪组织定量分析的心脏影像学评估,因此,可使用脂肪相关代谢产物进行的间接评估。
内脂素是内脏脂肪组织产生的一种脂肪因子,参与纤维化和炎症反应。此外,由于其促炎症特性和诱导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能力,内脂素也被称为具有促进心血管疾病特性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内脂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密切相关[13-14]。内脂素对心肌细胞和心血管系统有直接影响。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与房颤互为因果,互相促进。Marrouche等[15]对房颤复发患者的心房肌组织进行活检,发现心房肌中有炎细胞的浸润和心肌纤维化,也证实了炎症是房颤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脂素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其可介导脂肪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通过心外膜脂肪组织和心房之间的局部相互作用来增强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16]。此外,研究还表明,心外膜脂肪厚度可能与内脏肥胖患者的炎性脂肪细胞因子显著相关。这表明,内脂素浓度可以作为内脏脂肪和心外膜脂肪以及机体炎性反应的一个简单可靠的标记物,也可被用作评价心血管风险的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组患者的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非复发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经过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内脂素是RFCA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内脂素对RFCA后房颤复发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总之,内脂素水平较高的患者在房颤消融后复发的风险较高,可以使用内脂素作为患者房颤复发危险分层的可靠指标。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少。并且在随访中,可能存在患者复发无症状房颤而未被观察和记录的情况,这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