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91例儿童阴道分泌物特殊病原体培养结果分析

2021-05-12 03:17鲁慧胡翠李巍顾洋钱华
关键词:学龄期念珠菌外阴

鲁慧,胡翠,李巍,顾洋,钱华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苏州215003)

外阴阴道炎的临床特点是外阴发红或阴道黏膜充血,伴或不伴瘙痒或疼痛,分泌物增多等[1]。近年来,门诊上笔者发现由于内裤不干净,有分泌物而就诊的儿童患者日益增多。儿童外阴阴道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细菌,国外的报道流感嗜血杆菌最常见[2-3],我国的报道各地区间稍有差异[4-7],本研究组既往也有相关研究报道[8]。除了普通细菌感染外,还有很多特殊的病原体包括[4-9]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耐瑟淋球菌(Ng)、念珠菌(Ca)和沙眼衣原体(Ct)等在儿童外阴阴道炎患者的分泌物中被找到,而这些特殊病原体在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检测。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笔者着重分析了常见特殊病原体在儿童外阴阴道炎发病中的情况,以期为基层医院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 991例外阴阴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所选患儿年龄从1个月11 d~12岁,平均71.8个月;根据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1岁)35例,幼儿组(1~3岁,包括3岁)186例,学龄组(3~12岁)1 770例。病程1 d~4年,平均24.7 d。按首次就诊时间分为第一季度(1~3月份)组438例,第二季度(4~6月份)组 480例,第三季度(7~9月份)组638例,第四季度(10~12月份)435例。

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部位严重感染或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②已来初潮的患儿。

1.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有阴唇、阴道口潮红和分泌物,其中伴瘙痒1 317例(66.1%),伴疼痛442例(22.2%),无症状或无法描述症状 357例(17.9%)。

1.2 方法

1.2.1 实验方法 患儿充分暴露阴道口,生理盐水冲洗外阴后,用湿润无菌棉拭子轻柔擦拭阴道口,取分泌物置入无菌试管内,送检验科,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方法进行特殊病原体培养。标本接种于琼脂平板,置于5% CO2培养箱35℃培养。念珠菌培养:严格按照念珠菌检测试剂盒的说明书操作。淋球菌培养:严格按照淋球菌检测试剂盒的说明书操作。支原体培养:严格按照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及药敏试验试剂盒(比色法),Mycoplasma IST2的说明书操作。衣原体培养:严格按照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乳胶法)的说明书操作。

1.2.2 实验试剂盒来源 念珠菌培养:豫食药器械生产许20160058号;淋球菌培养:豫食药器械生产许20160058号;支原体培养:国械注进20162400492号;衣原体培养:国械注进20163400417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从1 991例标本中共培养出特殊病原体664例,阳性率为33.4%,见图1。

图1 1 991例样本特殊病原体检测阳性分布

2.2 不同年龄组患者特殊病原体培养 婴儿组14例培养出特殊病原体,阳性率为40%,幼儿组45例培养出特殊病原体,阳性率为24.2%,学龄组605例培养出特殊病原体,阳性率为34.2%,见表1。3组患者两两比较特殊病原体培养阳性率,幼儿组阳性率低于学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5),婴儿组与幼儿组、学龄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 0.052,0.546,P>0.05)。

表1 不同年龄组儿童阴道分泌物特殊病原体培养结果 例

2.3 不同季节就诊患者特殊病原体培养 第一季度组130例培养出特殊病原体,阳性率为29.7%,第二季度组140例培养出特殊病原体,阳性率为29.2%,第三季度组255例培养出特殊病原体,阳性率为40%,第四季度组139例培养出特殊病原体,阳性率为32%,见表2。分别比较4组的特殊病原体培养阳性率,第三季度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季节儿童阴道分泌物特殊病原体培养结果 例

3 讨论

外阴阴道炎是青春期前最常见的儿童妇科疾病,国内外的报道各地之间发病率存在差异[2-9]。儿童外阴的解剖学特点、生理和行为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异[10-11]:首先儿童外阴发育尚未完全,大、小阴唇不能完全遮盖尿道口及阴道前庭,而外阴阴道距离肛门较近,导致细菌容易感染,其次儿童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外阴皮肤及黏膜较薄,局部抵抗力差,容易被感染,因而儿童外阴自然防御功能及阴道自净作用均低于成年人。此外,父母和/或儿童本身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容易导致儿童外阴阴道炎的发生[12]。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从1 991例标本中找到特殊病原体的有664例,总阳性率为33.4%,与笔者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8],即虽然外阴炎总发病率明显升高,但特殊病原体阳性率并无明显差异。从发病年龄来看,学龄组例数明显多于婴幼儿组,这些患儿大多刚进入托班或小学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尚未建立,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因此发病例数明显增加。笔者的结果显示幼儿组特殊病原体检测阳性率较学龄期组低,婴儿组与幼儿组及学龄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婴儿组样本量少;②相对于婴儿和学龄期组患儿,幼儿组患儿对采用棉拭子在阴道口取材的方法配合度欠佳。

在婴儿期组,特殊病原体培养显示念珠菌阳性率最高,为25.7%。正常情况下,外阴阴道的皮肤黏膜上可有少量念珠菌寄生,当阴道的环境改变时真菌容易滋生感染[13]。在临床上,笔者发现经常穿紧身连体衣物,尿布没有及时更换,使用各种不合格的护臀霜、爽身粉等,会增加局部的温度和湿度,诱发真菌感染。此外,有报道称雌激素水平会影响阴道上皮内糖原,新生儿在出生1~2周后,受母体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致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生[14],但极少见,本研究中未见。此外,部分患儿家长患有手足癣,衣物与患儿衣裤混洗等也是造成儿童外阴真菌感染的原因。

随着年龄增加,在幼儿期组和学龄期组患儿中,支原体感染阳性例数明显增加,Ng培养阳性的分别为3例和15例,衣原体阳性的19例全部发生在学龄期组。追问病史,所有患儿家长均否认有性虐待史,但其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不洁性行为,得过淋病的有11例,非淋菌性尿道炎8例,有2例家中保姆曾患病,有2例起病前曾有游泳温泉洗浴史。儿童由于个人保护意识较差,直接密切接触或不良的卫生环境间接接触后可能导致感染淋病、非淋病性外阴炎等传染病。建立良好的家庭、个人卫生习惯,对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泳池、浴室等公共区域的卫生管理,是减少儿童患此类传染性疾病的措施,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本次的研究中,笔者还根据不同季节就诊的外阴炎患儿分析了其特殊病原体。结果显示,就诊人数来说第三季度,即7~9月份外阴炎患者最多,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苏州地区经济发达外来务工者较多,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当地医疗条件的限制,加上家中留守老人观念落后未予重视等原因,导致儿童外阴炎未能及时规范治疗,遂选择利用暑假期间到我院就诊;②学龄期儿童平时学业紧张,利用假期就诊的本地患儿明显增多;③7~9月份苏州地区处于梅雨季节,气候湿热,导致各种特殊病原体容易感染。这与我们气候类似的韩国Kim等[15]的研究一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季度念珠菌培养阳性率最高(8.5%),这与陈丽华等[14]的结果相符,提示冬季也需要每天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

综上所述,不同季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外阴阴道炎致病特殊致病菌不同,治疗需根据不同年龄患儿生理和病理特点,参考当地的气候情况,根据不同病原体及药敏结果选择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加强的健康教育和外阴阴道炎防治知识的宣教工作,预防和减少儿童外阴阴道炎发生。

猜你喜欢
学龄期念珠菌外阴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苏州某三甲医院念珠菌菌血症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病的菌型及其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难言之隐”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学龄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五个外阴小常识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外阴发痒可不应忽视
综合干预改善学龄期住院患儿医疗恐惧的效果
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