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云 石双双 梁 桃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519000)
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的心脏疾患,多见于心跳起搏、节律、频率等异常所致,恶性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常引起晕厥、休克、甚至心跳骤停。胺碘酮为恶性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药物,静脉使用常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其在使用过程中易引起静脉炎、心率过慢、血压过低、消化道反应等副反应,因此应用过程中需予以有效的护理保证质量的安全性[1]。常规护理因各患者、家属存在不同文化程度、理解能力,且是被动接受,护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而护患共同管理护理基于患者、家属积极主动参与,并在自身对胺碘酮静脉治疗的认知基础上参与护理过程,可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研究选取78 例胺碘酮静脉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护患共同管理护理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12 月我科收治的心律失常并采用胺碘酮静脉治疗的患者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9)、观察组(n=39)。观察组男21 例,女18 例;年龄31-72 岁,平均(43.98±4.34)岁;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22 例,室性心动过速11 例,,其他6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7 例;年龄27-70 岁,平均(44.01±4.58)岁;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21 例,室性心动过速10 例,其他8 例。本研究患者及家属愿意提供临床资料用于研究,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健康教育,包括住院环境、规章制度、病区医生护士介绍;心律失常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相关知识;使用胺碘酮过程中注意动态观察血压、心率、心电图改变等;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告知患者注意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观察静脉使用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观察组实施护患共同管理护理:责任护士在入院24h 内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后,与患者建立护患共同管理模式。(1)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关于心律失常的病因、诊断、临床症状、治疗、预后等,并说明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重要性,以及使用胺碘酮治疗的目的,并强调在使用胺碘酮过程中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并如何进行处理。(2)告知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患者积极配合,家属主动监督;静脉用胺碘酮对胃肠道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患者自行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合并心衰者自行适当控制饮水量,家属进行督促、监督。(3)对于存在严重不良心理患者,责任护士予以鼓励安慰,患者则主动寻找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态,家属则主动、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不良心理。(4)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在静脉应用胺碘酮时,易导致低血压、心率过缓、心电图改变等表现,患者家属积极观察患者血液、心率的变化,出现变化及时告知医生处理。(5)胺碘酮为高浓度药物,输注过程中易出现静脉炎,告知患者在使用时尽可能使输液处高于心脏平面,输液针尽可能选择较粗的血管,动态观察输液处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痛等不适,患者、家属积极配合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若出现上述不适,及时更换输液血管,并予以硫酸镁湿敷,并动态评估血管条件。
(1)观察并记录出现静脉炎的病例,静脉炎分级标准:未发生静脉炎,即0 级;穿刺点出现红肿痛,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即1 级;穿刺点出现红肿痛,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即2 级;穿刺点出现红肿痛,有条索状改变、触及硬结,即3 级。(2)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3)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心脏反应(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停搏)、消化道反应(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头疼、失眠)的发生。
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SPSS22.0,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n(%)表示;两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 检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 表示。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护理干预前,两组间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反应、消化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间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间心率、血压水平比较()
表2 两组间心率、血压水平比较()
注:护理前较对照组,△P>0.05;护理后较对照组,*P<0.05。
组别例数(n)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心率(次/min)对照组观察组39 39护理前115.25±9.61 117.67±10.0△护理后98.93±8.76 105.52±9.75*护理前76.67±7.35 77.59±7.63△护理后65.63±6.78 71.74±6.81*护理前87.24±8.68 86.78±8.59△护理后78.54±7.17 84.02±7.88*
表3 两组间毒副反应比较[n(%)]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应用广泛,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延长心室肌、房室结、浦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对心肌细胞膜钠、钾通道可明显抑制,从而控制心率。胺碘酮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轻重考虑与给药方式、剂量、速度有关。在临床应用期间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减轻不良反应带来的不良后果[2]。常规护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具有针对性,另外患者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发患者积极性,导致效果不佳。而护患共同管理模式常鼓励患者、家属参与,与护理人员共同合作,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本研究选取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护患共同管理护理对静脉应用胺碘酮不良反应等影响。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有效的护患共同管理护理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国内有研究发现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静脉用胺碘酮后静脉炎的发生[3]。分析原因:护患共同管理护理模式因患者、家属积极的参与护理过程,能使其充分认识到静脉炎的危害,有效地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另外通过护士对静脉炎治疗的示范操作,患者、家属在发现静脉炎时,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有效地处理,从而避免静脉炎加重。
静脉使用胺碘酮控制心律失常,由于剂量、速度的影响,极易引起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护患共同管理护理可避免心率过慢、血压过低[4]。考虑与护患共同管理护理过程中,患者、家属主动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出现心率、血压明显下降时,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这样尽可能地避免心率、血压进一步下降,从而维持心率、血压处于正常水平[5]。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反应、消化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护患共同管理护理可减少胺碘酮静脉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6]。国内研究得到相似结果[7]。护士在告知患者如何合理饮食、准确观察心电图改变时,患者、家属能牢记于心,主动承担起观察心电图改变、配合饮食的任务,这样能有效地减轻消化道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并能降低心动过缓、过速,早搏等心脏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静脉用胺碘酮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护患共同管理护理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并能更好地维持心率、血压,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