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育人的创新路径

2021-05-11 12:01崔海英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服务育人三全育人高校图书馆

崔海英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服务育人

摘 要:文章梳理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蕴含的育人因素,挖掘了其承载的育人功能,分析了信息服务育人功能的特点和优势,指出了信息服务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从九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育人的创新路径,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3-0067-05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和精髓,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是高等院校推进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目标。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学习中心,被称为“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环境舒适,其承载的育人功能是高校“十大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存储、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但图书馆的初心和使命、职能和担当永远不改,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变。“以人为本”“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始终坚持的服务理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给高校图书馆建立适合校情馆情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科学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

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蕴含的育人要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

1.1 空间环境的熏陶功能

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人的智力活动、品行素养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诱导、熏陶作用[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是一个充满激励因素、鼓舞人心的场所。图书馆馆址选择、建筑外观风格、园林美艺、室内建筑风格、装饰场景布局、家具陈设风格等蕴含的学术内涵和人文气质[2],以可感知的形態氛围烘托出图书馆的价值追求,体现时代的审美需求,激发和支持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环境育人。此外,空间氛围也会影响读者的学习行为,正如图书馆学专家范并思教授所言:“在阅读现场的读者之间,会发生微妙的互相影响作用。一个读者的专心姿态会影响其他读者,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进这种状态。”

1.2 文献资源的引导功能

书籍记载了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鲁弗斯·乔特曾说过:“唯书籍不朽。”不朽的原因就在于其鲜明的精神属性。书籍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政治引导、价值观引导、舆论引导和知识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图书馆,不只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藏书,而是为了启迪人们的理性,陶冶心灵,以伟人的著作培养高尚的情操。”高校图书馆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资源体系,资源种类多,学科门类齐全,藏书系统完整。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1.3 特藏阅览的引领功能

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以本校的地域、人文、学科特色为依托建立的,具有珍稀性、地方性、专题性等特征。特色馆藏包括某段历史时期、某个地区、某个专业领域、某个人物等主题内容,包含图书、杂志、剪报、手稿、字画、史前古器物、照片等多样化的资源形式,一般通过资料专架、珍藏室、特藏室、陈列室、史料馆、纪念馆等形式展示出来。特藏阅览服务能够弘扬地方文化,为师生提供探究不同领域深层知识的场景,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师生探索未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师生个性特质的形成[3]。

1.4 工作人员的行为示范功能

馆员之于图书馆,犹如教师之于教室,是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高校图书馆员也可以通过提供有序的知识信息、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帮助读者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职能。

1.5 规章制度的约束规范功能

规章制度是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其中读者制度是规范读者在馆言行举止,保障其获取信息和学习的权利,满足其在校期间个性发展需要,协调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正式规则体系,包括《读者文明公约》《入馆须知》《书刊借阅管理规定》《阅览制度》等。“制度总蕴涵着一定的道德价值,当人们从既定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行模式中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或从制度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伦理意识时,制度的道德教化功能便产生了”[4]。图书馆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并监督每个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自我约束,从而有效发挥图书馆的育人职能。

1.6 自助服务的诚信自律功能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高校图书馆采用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现代化服务格局,“集借阅藏询于一体,熔书刊网于一炉”的智能化管理方式已然形成。读者凭证件进入图书馆后,借助先进的导航系统、电子公告系统以及自助查询、自助借还、自助选座等智能设备,即可体验多元化、个性化的自助服务。自助服务为学校教育平添了文化含量,也为图书馆与教育融为一体构筑了一座桥梁[5]。

1.7 流通阅览服务的感化功能

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图书馆一方面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也在服务管理上更加注重人性化。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普遍延长了开馆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也适时开放。有的图书馆设立24小时不打烊的阅览室和考研学习专区;有的图书馆设计了包括专注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等不同的阅读场景;还有的图书馆设立了影音学习室、开放演讲区、安静研修区等,打造出了一个个多样化、有温度的大书房环境,让读者乐享阅读。在读者服务方面,图书馆则以感化教育代替惩治处罚,以柔性激励代替强制要求,如:增加大学生借书的数量,延长借阅时间,取消超期罚款;对于违反馆规和在馆有不文明行为的学生,安排他们参加流通阅览义务劳动。图书馆以情动人、以诚待人,在发挥施教者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8 信息服务的素质提升功能

信息咨询、文献检索、文献传递等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看家本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阅读,利用数据库、电子书等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已成为当今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之一,因此线上服务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的图书馆推出了学习共享空间、移动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机、电子书阅读器等多渠道的电子资源服务;有的图书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微视频、移动端、QQ群等开展入馆教育、服务预约、馆藏导读等信息服务和线上参考咨询服务。在此背景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图书馆联盟合作模式不断拓展,跨系统、跨类型的合作共享成为趋势。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满足了读者在“信息超载”的网络环境下便捷获取有用信息和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图书馆将个性化信息服务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目标[6]。

2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育人功能的特点和优势

2.1 机制协同性

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和服务是图书馆必须履行的两项职能,这两项职能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定位自身的教育职能,同时延伸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助推高校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2.2 形式多元性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呈现显性形式与隐性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如:馆藏资源、阅览流通和信息服务等属于显性教育形式,而以人文环境、科学管理等为载体的隐性教育形式也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 场景实践性

实践是教育的源头,实践育人是学校教学育人的有益补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图书馆落实服务育人理念,以嵌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支撑、人员支撑和环境支撑等,是实践育人的具体体现。

2.4 本质通识性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是全面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第二课堂,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培养大学生思维力的加速器。通识教育抛开了传统课堂教学对思维的约束,使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自主探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3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育人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新形势下服务育人的新理念和顶层设计

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而其“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職能很少被提及。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对图书馆育人工作进行谋篇布局,同时图书馆也缺乏与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的沟通。在服务育人实践中,由于图书馆的能力和影响力有限,导致有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3.2 文献资源良莠不齐,传统信息服务占比较高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不断增多,但同时也面临资源良莠不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图书馆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读者需求了解不够,所购书刊及数字资源不能满足读者需要。二是缺乏对已有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利用情况的系统分析,无法全面把握馆藏资源种类、数量、质量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根本手段和途径,但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没有及时更新服务理念,仍将传统的书刊流通阅览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对数字化信息服务不够重视。

3.3 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图书馆员的素质与水平决定了服务育人的效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图书馆工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简单、机械、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人员也被称为“教辅人员”,导致部分工作人员逐渐产生职业倦怠。与高校管理岗和教师岗位相比,图书馆员的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及待遇都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图书馆对高学历专业人员的吸引力偏低。

4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育人的创新路径

4.1 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服务育人理念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指出:“在图书资料服务中,(高校应)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读者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服务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初心和使命,“三全育人”为图书馆坚守初心和践行使命带来了契机。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在对育人工作进行谋篇布局时,十分有必要对图书馆的育人职能进行科学界定和规划,切实提高图书馆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高校领导,应摒弃传统的思想认识,将图书馆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高校图书馆,要牢牢把握“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推动全员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切实绘制好图书馆“三全育人”施工图,不断挖掘、整合育人要素,从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2 协同学校各育人部门力量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图书馆须聚合各方资源突破“瓶颈”制约,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一方面,图书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以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建立从新生入校至毕业生离校,从思政人文素养到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教育,从线下到线上,从全员育人到育全员的“三全育人”体系[7]。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主动联系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以服务为载体,构建形式多样的服务育人合作平台。例如,图书馆可以面向二级学院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进院系活动,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联合社团组织如“读者协会”“书友会”等积极组织多种活动。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与公共图书馆、兄弟院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基地等校外相关单位开展协作,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实现校内外育人资源的融通,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共同打造新形势下的育人新阵地。

4.3 加强制度建设,引导读者养成良好的习惯

图书馆应结合本校章程、校规校纪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根据梳理出的各岗位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管理制度具体应包含以下内容:图书馆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部门责任和岗位职责;关于人、财、物的行政管理制度;采、编、藏、阅、借等业务工作的操作规范;读者服务规范、文明公约等。

4.4 加强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

图书馆应建立以中心图书馆为主、院系图书馆(室)为辅的文献信息资源公共服务系统,实现校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应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文献的建设力度,致力于弘扬主流意识形態。图书馆要以数据为支撑,建立馆藏信息资源评价体系,对资源数量、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以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为图书馆实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保障。此外,图书馆还可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弥补馆藏资源的不足。

4.5 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注重读者体验,提高育人服务效率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直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指导思想。在“三全育人”的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应具备内在的深度及广度,形成科学的服务育人新理念,即:目标定位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需构建育人服务体系,创新图书馆信息服务育人模式,将多元化的服务融入工作各个环节,注重读者体验。图书馆要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功能,创建由智慧图书馆门户、学科服务平台、移动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电子书借阅机等组成的智能化、立体化服务平台[8],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便捷性,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育人成效。图书馆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服务育人模式进行创新:一是创新信息推广模式。图书馆可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网络学习社区等渠道推广信息,并利用网络流行语言对信息进行编撰,从而提升图书馆实体服务的被感知度[9]。二是推动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目前,大学生信息需求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图书馆应提升知识服务水平,扮演好读者教研全生命周期支持者的角色,深入参与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学、科研和知识的转化,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要涉及的资源、服务进行分类整合,如考研资源、考级考证资源、出国留学资源、自主创业辅导等,实现对读者需求的多元支撑[10]。三是引导读者开展自助服务。目前,图书馆日常服务都可以通过自助终端设备完成,如文献查询、信息检索、图书借还、座位预约、读者信息修改等。

4.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服务育人提供人才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将育人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指针,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贯穿工作全过程。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图书馆要坚持引育结合,不仅要适时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要加强馆员骨干队伍的培养和全体馆员的学习培训,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及整体服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要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要通过竞争激励机制激发馆员的内在动力,培养团队精神,形成组织文化,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4.7 合理布局服务空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高校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将图书馆改造成集体验文化、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知识共享、创新创业于一体的校园公共学术与文化空间,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需求。首先,合理布局空间结构。图书馆可通过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对空间结构进行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的价值。图书馆不仅要合理布局各类阅览区域,还要提供小组讨论空间、学习共享空间、艺术展示空间、社交空间等,以支持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图书馆空间改造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内部布局方面也要以人为本,如:在家具造型、文化装饰、展架设计、绿植摆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性化元素,为读者打造一个高雅、舒适、自由的阅读和休闲环境。

4.8 引导读者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恪守学术道德

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着力培育优良学风。2019年召开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强调:要坚持传承育人,在知识理论传授和创新、治学理念方法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注重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学生的人格养成中,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图书馆人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践行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争做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有义务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图书馆可以在文献检索课程、新生入学教育、读者培训、学术讲座中加入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容,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4.9 加强读者网络素养教育,维护信息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高校图书馆要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要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制定有关工作制度,面向师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图书馆可以把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优秀影视艺术作品做成安全专题宣传片供学生观看,增强网络素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加强网上行为的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有效获取和客观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11]。

参考文献:

[1] 寸春妹.云南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大理:大理学院,2014.

[2][3] 李卫民.基于多元包容服务理念的高校图书馆“三全育人”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2):26-31.

[4] 刘超良.制度德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75.

[5] 瞿嘉福.无门、自助、全方位开放育人:无门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12):15-16.

[6] 刘丽华.论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工学结合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1(4):167-169.

[7][8] 蒋一锄,曾德良.“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探索[EB/OL].[2020-06-16].http://www.hxw.gov.cn/content/2020/06/16/12098180.html.

[9] 高建辉,李全华.移动互联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线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5(4):73-77.

[10] 张晓梅.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6):48-52.

[11] 温丽君,王小平.微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探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6):44-47.

(编校:周雪芹)

猜你喜欢
服务育人三全育人高校图书馆
勤工俭学发展战略的思考
提升学生公寓“服务育人”水平、打造服务育人“第二课堂”
高校辅导员:“服务育人”做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者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