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霞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的郑韩文化。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出生在这里并一统天下,播撒文明,掀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新郑由此得名“中华第一古都”。其裴李岗文化遗址、黄帝故里、东周车马坑、郑韩古城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熠熠生辉。每年都有大批海内外炎黄子孙慕名而来,寻根拜祖。让我们一起走进新郑看一看吧。
河南新自古为有熊之国,地居神州之中,物受祥龙之气,文物古迹,灿若星辰。它是战国时代郑韩两国的建都之所,五代时的后周皇陵在此,中华文化的最古源头;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商周文化遗址,在这片土地下都有发现。1997年春天,考古学家们组队来开采,震惊世界的“裴李岗文化”得以见天日。经过考证,裴李岗文化比原来认为最早的文明文化—仰韶文化还早了两千年。那就是说,远在八千年以前,已经有人来居住在这块地方。裴里岗文化、黄帝文化、郑韩文化的丰厚积淀恩惠子孙;黄帝故里、始祖山游览区、车马坑、郑风苑等名胜景区越来越吸引着海内外有识之士纷至沓来。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如今的黄帝故里已经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新郑,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著名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法学政治家申不害,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也出生在新郑。嫘祖,黄帝之妃,始创黼织;仓颉,黄帝之臣,以立文字。炎帝之女精卫,衔石而填沧海;炎帝之臣夸父,逐日以迎霞光,他播撒文明,创造指南针、舟车、宫室……,掀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页,为今后的炎黄脊梁打下了基础。
新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风景秀丽的始祖山,万亩桑田的莲藕基地,历史悠久的车马坑,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这里更富含历史文化氛围,这里有现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结合的炎黄广场,香怡古韵的仿古街。近几年,新郑迅猛发展,更上一层楼,迈入了全国前列。
而以前,我记得新郑只是一座小的县城,人民过着不富裕的生活,街道只有几条,只容的下两辆车并行。下雨了,道路变得泥泞了,屋外下大雨,屋内下细雨。经过新郑人民和祖国的努力建设,如今的新郑,已经焕然一新,漫步在街道上,可以感受到风是如此的温和,草木绿的刺眼,如今的新郑,已经是一个绿色化的文明城市了。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每年,农历3月3日都将于此举行拜祖大典,炎黄子孙,在这里求源问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当走进红色的门,就是轩辕黄帝前的广场,每年拜祖大典的祈福树都在,金灿灿的。对于游客来说,来到景区除了祭祀中华始祖黄帝外,还可以在广场区域内的中华姓氏广场中,查看一下自己的姓氏由来,寻找自己家族的来源和传统。中华姓氏广场中有中华姓氏墙,墙上篆刻有三千多个姓氏。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塑像于2005年4月10日落成。这尊汉白玉塑像为黄帝手执宝剑的正面坐像。像高5.19米,以示“九五之尊”。拜祖台位于黄帝像前,台东西长27米,南北宽20米,台前设90厘米高汉白玉栏杆。颂歌台位于拜祖台左右两侧,每侧各长20米,五级青石面层,每侧可立250名颂歌者。颂歌台两侧置黄龙。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位于黄帝宝鼎坛之北,占地约1万平方米。轩辕丘旧址于此,清末被毁,今又象征性修复。丘高19米,直径100米,丘上植草木。黄帝纪念馆位于轩辕丘下,总投资1600万元,高11.9米,宽50米,二层,建筑面积30018平方米。纪念馆采用地穴覆土式建筑手法,为新石器时代人字形建筑,通过岩画和青石等传统表现手法,表现根文化主题。一层在地下,北壁墙中央端坐轩辕黄帝黄铜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执权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视前方,睿智、英武、端庄、慈祥。可以说,黄帝故里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历代王朝沉浮,而黄帝故里的变迁历程恰恰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参与黄帝祭祖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