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
十年前出门怕丢钱包,五年前出门怕丢手机,现在出门怕“丢脸”了……
2020年年底,济南一男子为了躲避售楼处的摄像头而戴着头盔去看房的视频在网络疯传,一时间关于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讨论甚嚣尘上。
今年3·15的第一弹就击中了人脸识别,万店掌、悠络客、雅量科技和瑞为这4家提供人脸识别设备的公司被央视点名,这也是人脸识别行业第一次受到官方“重锤”。
就在央视曝光不到一个月后,“人脸识别第一案”于4月9日迎来了终审宣判,杭州野生动物园被判删除郭兵的面部特征信息及指纹识别信息。人民网对此案的判决评价称:“终审判决意义非凡。”
事实上,人脸识别的信息除了被滥用外,还有被盗用的情况。
4月13日,新京报推出《人脸识别黑产调查》专题报道,曝光了人脸信息在网络上被贩卖的情况,除了照片和身份证信息,甚至还有动态视频。卖家还承诺他们出售的视频能通过大部分平台的验证,而这些个人信息打包的售价居然只要一百元。
此前,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照片进行人脸识别,很多平台都采用了动态的验证方法,比如需要用户对着镜头左右摇头、张嘴及眨眼等等,但在人脸识别的黑产下,如今平台上的动态人脸验证也无法确保安全了。如此种种,如何能不令人心惊?
当我们感叹高科技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该正视它带来的问题了。人脸识别从“被全民叫好”到“被全网吐槽”,这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商场、售楼处甚至奶茶店为什么要装人脸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究竟该不该用?
2015年3月,马云在全球知名的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汉诺威电子消费展)上首秀了支付宝的刷脸支付技术。当时,所有人都惊讶于中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脸识别的应用充满了期待。甚至有网友调侃:“马云也要靠脸吃饭了。”
支付宝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是旷视科技旗下的Face++平台研发的,当时已经达到了超99%的识别准确率。事实上,人脸识别要提取的信息非常复杂,包括图像的采集、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等等,而且需要大量的数据集进行训练。
“人脸识别和大数据结合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不只是商业化的应用,未来在安防行业也会大有发展,甚至对公安机关侦破案件也能带来很大的帮助。”从事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的李智告诉记者。
那么,这个在行业人士看来前景广阔,消费者充满期待的技术又为何走到今天被集体讨伐的地步?
也许人脸识别黑产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还算比较远,并不是所有人的人脸信息都会被泄露,普通人也不会接触到这些利益链。但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场景都无法避免人脸识别,比如商场、酒店和售楼处等等这些公共场所。
无论任何技术或产品,如果不能让消费者有好的使用体验,那它早晚会出问题。“戴着头盔去看房”看似荒唐,但背后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开发商和渠道商的对决。开发商通过在门店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分辨客户是自然进店还是中介带来的,如果客户是自己走进售楼处的,那最后即使房子是通过中介成交的,开发商也不会给中介提成。
“地产商自己的销售提成只有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第三方的中介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开发商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说白了就是为了省钱,不能让第三方代理把钱都挣了。”北京某房产中介的销售人员张勇(化名)向记者透露。
“我自己去过一次售楼处,后来找了中介,对方告诉我,我自己去看过房子,他就不能接我这单生意了,人脸识别会记录我的信息。不能找中介的话,我购房时那2%的优惠也没了,里外差了十几万呢。”一位曾去售楼处看过房的女士在网上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简单来说,就是开发商想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销售成本,于是将人脸识别系统装在了售楼处,但这种行为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的个人信息。技术不该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和渠道商利益竞争的手段,他们之间的博弈更不该由消费者来买单。
除了买房,现在买车也不安全了。在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正通旗下宝马4S店使用人脸识别系统采集客户个人信息的现象。而据人脸识别系统提供商悠络客透露,除了宝马,正通旗下还有上百家4S店都采用了他们的人脸识别系统。在央视曝光后,正通汽车连夜发表了道歉声明,并表示已拆除全部设备。
不要以为只有“高消费”场景会被人脸识别,你以为出门去买杯奶茶就安全了吗?
在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众多店铺安装了“万店掌”人脸识别系统后,喜茶、来伊份和名创优品等零售商也被曝出是“万店掌”的客户。
受到网友质疑后,喜茶在其官微发表声明称:“喜茶门店仅采购并使用了万店掌的个别型号产品,这些型号均不具备‘人脸识别、‘人脸收集等功能,仅用于门店等普通安防监控和后厨监控。”同时,万店掌也为喜茶发表了证明函,公布了为喜茶提供的设备型号。
“有三百块的海康威视不用,用一千多的杂牌机?”“你就算做了我们也不知道啊,道歉有何用?”对于喜茶和万店掌的声明,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纷纷在声明下留言质疑。
不难看出,企业一旦陷入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风波中,必然就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品牌形象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而3·15晚會如此重视人脸识别的问题,恰恰说明了这一技术被滥用的现象必须受到政策层面的严格治理,否则将会给社会治安遗留下更大的风险。
在当前人脸识别技术盛行的情况下,人们的个人信息屡遭盗用或被滥用,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企业会用这种不正当的形式去收集人们的隐私信息?
据记者了解,企业因为判断客流、分析用户喜好等不同的原因在公共场所安装了众多人脸识别系统,但这种行为并没有经过消费者的许可,在受到质疑后,所有正式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的商家都称他们会统一管理收集的信息,并会定期清理,绝不会泄露出去。
但从郭兵状告杭州野生动物园一案来看,在事件已发生了几个月后,动物园仍能拿出郭兵的个人信息作为证据提交,这也不得不让人质疑这些企业和机构所谓的“定期清理”究竟能否做到。
人脸识别现在随处可见,它的算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的个人信息又被存放在哪里了?这些数据有没有经过加密?它们又会不会被他人冒用?
“我们收集到的信息肯定会加密处理,人脸数据和文本数据也会分开保存,但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来防止这些数据被复制,泄露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发生。不过,我们现在有很多方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随机生成一个关键词关联不同的人脸信息,这样安全性会更高。”李智对记者表示。
“从技术上来说,人脸识别大概是抓图,然后识别脸上一些关键信息,抽象成数据保存起来。互联网上有大量关于人脸识别的技术组件,所以这一技术的应用门槛比较低,但研究门槛比较高。关于人脸识别其实已经暴过不少负面新闻出来,比如‘照片解锁。所以现在一般对安全性较高的地方,都会要求人脸识别的同时进行‘活体识别,比如视频里让你点头,眨眼,或者某些专用设备通过3D取模来综合判断等。”四川一科技公司软件总工程师范济颖告诉记者。
如今,进入售楼处或4S店被人脸识别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居然还出现了“路过店门口就被识别”的情况,大街上甚至有发传单的销售人员直接拉路人帮忙刷到店人数,让路人在店门口走一圈就行。
那么,这种数据对企业来说有什么用?对消费者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路过就被识别,其实算是BUG。因为只要进入到摄像头范围内的人,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识别的,所以摄像头的安装,位置朝向什么的就非常讲究。当然软件算法上也是可以对摄入的照片进行取样,将过小或过大的人脸过滤掉,避免误识。人脸识别的结果最终应该是会产生一串特征码,通过这串特征码是可以对人进行标识的。如果这个人的人脸信息和身份信息(比如会员、身份证等)绑定起来,那就可以定位到是哪一个人,不然只能知道某个人的移动数据,但并不清楚他是谁,没啥意义。”范济颖对记者表示。
虽然识别技术的精准度越来越高,但人脸识别肯定有出错的概率,很多大型企业并不只是单纯地使用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还会通过用户平时使用软件的习惯、位置信息等等,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对比,以此来提高识别结果的精确性。
总而言之,对企业来说,基于商业层面的需求与试图洞察消费者喜好,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是为了“宁可错拍一千,也不會放过一个”。
事实上,任何一种技术,都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干坏事。技术本身很无辜,其善恶程度完全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
从人脸识别出现至今,它为社会的安全稳定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张学友4场演唱会抓到5个逃犯,就是演唱会场馆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立下的功劳。2018年4月到5月,张学友演唱会共有5名逃犯落网,网友甚至戏称他是“公安局派来的卧底”。
除了安防领域,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难免会被使用在商业化用途,但企业应该明确的是,技术只是盈利的辅助手段,真正让企业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好自身的产品。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能因为部分商家的滥用,就将新技术的应用“一棒子打死”。
“人脸识别想要继续发展,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来保障技术的正确应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其他各种技术来降低其失误率,这些都是‘防。除了‘防,还应该有一些补偿措施,再怎么防,总会有漏网之鱼,那么发生问题之后应该如何处置,如何纠正……这些都不是全靠技术能解决的。总之,技术是工具,关键看怎么用。”范济颖对记者说。
在全社会步入人工智能的时代,人脸识别已经成为了融入我们社会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无论你是在银行办卡,还是用刷脸支付,或者只是回家进入小区,这些场景都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活势必会越来越智能化,我们既不能让生活被技术绑架,也不能因噎废食去阻碍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技术本身是无辜的,只看我们如何应用它。
而在这个黑科技横行的时代中,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隐私安全?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要命题,当我们的安全意识、政策法规、商业环境和技术发展的速度逐步协同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自在且更安全——出门既不怕丢手机,更不怕“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