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东
金秋九月,我接手高一(5)班。不久,我发现班上有一个“闷葫芦”——晓琳,上课从不回答问题,课下很少与同学交流,或与同学交流时很紧张、结结巴巴。经了解,她来自偏远山区,家庭贫困,有些自卑,性格内向。
我决定让“闷葫芦”融入班集体。
一天下午,我利用课余时间与晓琳交流。
“晓琳,你上课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吗?”
她点了点头。
“那你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她没有说话,继续点了点头。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
“可我发现你上课没有回答过老师的提问呀!”
听我这么一说,她埋下了头。
“你不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把答案写在纸上,这样老师就能了解你的学习状况。”
我的话引起了晓琳的共鸣,她抬起头小声地说:“好的,我会按您的要求去做。”她哪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是我让“闷葫芦”融入班集体的第一步。
她果然按我的要求去做,上课时把老师提出的问题答案写在本子上。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决定实施打開“闷葫芦”的第二步计划。
“这段时间,你上课状态很好,积极把答案写下来,多位老师在我面前表扬了你。”听到我的表扬,晓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接着说:“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从明天开始,由其他同学帮你把答案读出来,你同意吗?”
她眨了眨眼睛,有些犹豫。
我进一步解释:“这是在班上传播你的思想,很快你就是班上的大明星,会拥有大量粉丝。”
听完我的话,她笑了,同意了我的提议。为落实这项计划,我与所有学科教师协商,选定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读晓琳写的答案。
从那以后,每次上课,总有一名学生读晓琳写的答案,而且每次都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一周后,晓琳有些生气地找到我。
“老师,课堂上让其他同学读我写的答案,我心里很不舒服。”
我马上问:“为什么呢?”
“别人读我写的答案,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答案是我写的,我心里不平衡。”
“你准备怎么办呢?”
“我不想让别人再读我写的答案,我决定自己回答问题。”
我没有说话,而是睁着好奇的眼睛看向她,好像在说:“你能做到吗?”
她看出了我的担心,情绪更加激动,红着脸向我保证:“老师,我上课一定积极回答问题。”
眼看着第三步计划的条件具备,我微笑着说:“好的,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晓琳果然兑现了诺言,从那以后,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下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次数多了起来,班级活动和师生座谈会也出现了她的身影。
为帮助她快速融入班集体,我还让她担任班干部——学习委员助理,这是她始料未及的。
晓琳走马上任后,跟同学交往的机会更多了。看着“闷葫芦”渐渐融入了班集体,我笑了。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特殊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的关爱,教师在实践中要善于寻找教育契机,契机找准了,便会事半功倍。(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州区下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