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达到传递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满足需要等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心灵沟通和行为互动。对孩子们来说,交往并不陌生,从生命之初的母子交往,到跨入校门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孩子们每天都处在交往的情景中。可是,为什么孩子的交往还是会出现问题呢?
教育实例
“我的七彩荧光笔不见了!”洁举着空笔盒哭了起来,“我昨天才买的!”
“我的钢笔只剩下了笔头,笔身没了!”星星拿着笔头,脸上写满委屈。
萌拖着哭腔说:“我放在笔袋里的粉红玛丽的笔,芯子没了!”
……
刚才还在操场上兴高采烈玩耍的孩子,这会儿一个个哭丧着脸。
看着焦躁不安、义愤填膺的孩子,我挥手让他们静下来,说:“丢了东西的孩子请举手。”
“唰”,一下子举起了二十多只手,把我吓了一跳。是谁胆子如此之大,“作案”面积如此之广?我顿觉一阵热血冲上脑门。
“你们的笔被破坏,老师也着急,到底是谁弄的呢?”
“是小龙!”芷心站起来,指着小龙斩钉截铁地说,“我进教室的时候,看见他正忙着把我的彩色笔拆成三截,这笔是我从他的手上抢下来的。”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像箭一样射向小龙。
小龙坐在座位上,睁大眼睛说:“不是我!”神情里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张与胆怯。
“你撒谎!你拿了我的笔,还把其他的笔扔在地上,趁我捡笔时跑掉了,你竟然说你没拿?”芷心高举着失而复得的笔,边说边比画,这架势分明是告诉小龙:人证物证俱在,还想抵赖?
“哪几个同学没有上体育课?”我不敢轻易断定是小龙所为,怕误判会伤害到他,只能用排除法。
“余老师留我和小龙在办公室补数学作业。”小墨站起来说,“我们做完后回到教室,小龙就到处转,但我没注意他在干什么,因为我在看《三国演义》。”
显然,小龙有很大的嫌疑。可是“作案”时间就在半小时内,地点在教室,那么多笔能去哪里呢?当务之急是找到它们,尽量减少孩子们的损失。
“请大家在抽屉里、座位下、书架旁找找,值日生和班长去走廊的垃圾桶里找,看能不能找到丢失的笔。”我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忙开了。
“小颖桌子旁边的垃圾袋里有5根墨囊……”“涵涵的抽屉里藏着小萌的笔。”“垃圾桶里翻出一大把笔的零件。”
……
一番忙活后,孩子们把从三楼各个地方找來的笔的零件放在讲台上,我和孩子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修复了18支笔,可还差5支。
小龙低着小脑袋,一直不作声,眼睛里不时闪过惊慌。看来,这事十有八九是他干的。
“大家的笔和自己的小主人玩了一场短暂的别离,现在又和你们团圆了,没有找到笔的同学请在纸条上写下笔的型号、颜色,然后交给我。上课!”
课后,我来到监控室调出录像,果然是小龙干的。
我把视频给小龙看,问:“你看这孩子是不是你?他在干什么?”
他看了一会儿,哭了起来,使劲擦着眼泪说:“我恨你们!你们都是坏人!”弄坏了同学的23支笔,还说别人是坏人,这是什么逻辑?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 一书中讲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没有被满足。我想,小龙搞破坏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
“你为什么恨同学?”他抽噎着说:“他们……他们都不跟我玩!”
原来,小龙在内心深处渴望玩伴,渴望被集体认可!去年九月,小龙刚转到我们班,大家用热情的掌声欢迎他时,他的眼里闪现出了兴奋的光。然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眼中的光暗淡了。因为完成不了课堂作业,他总被老师带到办公室补作业,没时间玩;中午又忙着订正前一天的作业,不能玩;晚上写作业写到很晚。很快,不能完成作业的小龙在同学心目中失了地位,在这个优秀的团队里显得格格不入,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他做朋友。
上课时,我多次发现他坏笑着往别人桌上扔纸屑,把A同学的笔盒快速丢到B同学的桌上,大家觉得他扰乱课堂秩序,更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就这样,他被班级群体排斥了。
这令小龙很痛苦。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述,每个成长中的人都有社交需求,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但在班集体里,小龙没有感觉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同学们读书认真,上课听讲,玩耍都那么守规矩,瞧不起调皮捣蛋的自己;老师严厉,提出的“守纪、勤学、认真”的标准,自己无法做到!
当小龙看到同学们高兴地排队下楼,而自己留下来做作业,心里无比难过。他觉得自己又被集体抛弃了,痛苦和焦虑涌上心头。为了消除这种挥之不去的被遗忘感,小龙不自觉地运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方法来缓解和处理当前矛盾:这节课你们都下去玩,我却要去数学老师那里订正作业,凭什么?我要把你们的学习工具都弄坏,让你们学不成!
于是,“大面积破坏文具”的事件发生了。用同学的痛苦来缓解自己的痛苦,这是对自尊心和正常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消极行为反应,属于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中投射作用的典型表现。但这种投射作用否认事实,对他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让人际交往变得更糟糕。
用心沟通,学会交往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思想简单,单纯,他们也想和别人和睦相处,但是不懂得如何处理。小龙正是其中焦虑的一员。我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辅导:
一是扭转小龙的思想观念,矫正错误行为。第一,生活认知重建。让小龙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需真心待人,不能随心所欲,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拿,就破坏文具这件事进行深刻检讨,向同学认错。第二,学习认知重建。通过聊天使小龙意识到小学生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的行为规范训练和约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我调整了小龙的座位,安排学习态度好、有责任心的小琴与他同桌,一方面督促帮助他,一方面做他的榜样。适当降低对小龙的要求,能完成作业,就对其进行奖励;课堂上提较为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及时鼓励,让他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寻找小龙身上的优点,再放大表扬其优点,比如,当值日生时清理垃圾干净,热心为班级服务;送给他几本书,培养他的阅读习惯,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二是改进教育方法。通过家访、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要求家长多关注小龙,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督促,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与孩子交流。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小龙创造展示的机会,当小龙有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及时表扬,给他自信。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龙明显与我亲近很多,听讲认真多了,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晚上完成作业后,拍照发给我,我及时跟他讲解辅导。孩子的学习进步了,越来越自信,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也不再拿别人的物品,还交了朋友。
人际交往中的弱势群体,有时被忽视,有时被贴标签,有时遭排斥,未必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其实,他们更需要关爱和尊重,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解读他们异常行为后的诉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