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解放前中共扬中党组织为例,着重研究了扬中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党组织建设,深入探析了中共扬中党组织为什么能较早建立,中共扬中党组织为什么能吸引广大先进分子参加,中共扬中党组织为什么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以及新时期如何传承发展。希望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解放前;中共扬中党组织;探析;党员教育
[作者简介]钱吕军(1975-),男,汉族,江苏扬中人,中共扬中市委党校副校长,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教学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4-0004-04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发展为今天这样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各级党的组织,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而且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的同时,领导人民赢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从毛泽东首次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把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三大建设”之一,到习近平强调“把基层党组织这个基础夯实”,党始终重视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以解放前中共扬中党组织这一县级党的组织建设为例,对此进行初步探析。
一、在尖锐斗争中创立党的支部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上世纪30年代,在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中,在周边中共党组织的直接影响和持续努力下,扬中较早地建立了党的支部。
(一)阶级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扬中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1、封建势力强大
扬中建制虽短,但封建地主和官僚势力强盛。民国初年,全县26万亩耕地,其中8万多亩被地主占有。1931年前后,大地主杜三占有耕地达2000余亩,滩地达3000亩。①据《1950年扬中县土地改革前各阶级(层)占有土地情况表》显示,全县有地主997户,占总户数的2.02%,占有土地30063.2亩,地主户均占地30.15亩,人均6.65亩,地主占有土地不仅总量多,而且占有上等田多。据土地改革时调查,积善乡地主占有土地中,上等田面积占42.31%,中等田面积占34.69%,下等田面积只占23%;全县有贫农23811户,占总户数的48.17%,占有土地74466.1亩,户均占地3.13亩,人均占地只有0.78亩;雇农445户,占总户数的0.9%,占有土地320.6亩,户均占地0.72亩,人均占地更少,仅为0.3亩。②
2、旧社会压迫深重
解放前,扬中地主、封建霸头与地方官府相勾结,重租苛利,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以地租为例,民国时期,扬中地租以谷物为主,佃农分夏、秋两季缴纳。租额一般每亩夏季麦4斗、秋季稻1石或米6斗,约占正常年景农业正产物的50%左右。扬中流传着一首民谣:“穷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如牛毛,最后只有三条路——逃荒、要饭、去上吊。”解放前扬中总人口的变化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光绪五年(1879年),太平洲(扬中旧称)总人口就达18万人,民国2年(1913年)人口总数为162561人,解放前夕,扬中人口总数仅为17.99万人。因为阶级压迫深重、自然灾害频发、疾病疫情蔓延等诸多因素影响,从清末到解放前,70年的时间里,扬中的总人口不增反减。
3、自然灾害频发
扬中四面环江,地势低洼,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频仍。据《扬中水利志》记载,仅1901年至1949年,就发生了10次大的水灾。民国20年(1931年)农历七月,扬中发大水,扬中江堤决口32处,受灾面积100平方公里,受灾民众54355人,死亡119人。③民国32年(1943年)农历七月,扬中又遭遇洪灾,江堤港堤多处决口,仅永胜乡就有83间房屋被冲毁,死亡13人。此外,扬中还频繁遭受旱灾、风灾、雹灾等自然灾害影响。民国32年(1934年)夏,扬中遭遇大旱,田埂青草尽枯;民国29年(1940年),又遭遇大旱,缺水栽秧。民国20年(1931年),扬中长旺头墩子村遭受龙卷风侵袭,毁坏民房10余间,吹折树木100余棵;民国29年(1940年),扬中长旺二圩港村也遭受龙卷风侵袭,吹倒房屋20间。民国24年(1935年)农历四月,扬中中心沙的北胜、大新等地遭受冰雹灾害,麦子颗粒无收。自然灾害频发背后,是旧政府对百姓疾苦的熟视无睹,“民国廿年遭水荒,沙洲(指扬中)百姓苦非常。官方俨然无此事,高枕无忧喜洋洋”。
4、农民反抗激烈
解放前,扬中的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从1928年至1933年,扬中先后发生了8次农民暴动,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3次。④1933年11月发生了“江洲火案”,扬中1万多农民为反抗国民党县政府增加赋税,在当地乡绅戴实夫、黄植三、戴中选等人率领下举行了暴动,纵火焚烧了国民党县政府教育科长张子诚、国民党保安团长刘焕章、大地主杜三等7家官僚地主的房屋,迫使时任扬中县长的冯沛三投江自杀。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尖锐对立,是中共扬中党组织建立的社会因素。
(二)组织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在中共扬中党组织建立之前,虽然少有本地具有无产阶级思想的先进分子积极活动,但周边中共党组织在扬中进行了不懈奋斗。1925年4月,中共黨员恽代英等到丹阳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党员,于5月成立中共丹阳党支部。在此期间,丹阳等地的党组织就曾派人到扬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主张,并于1926年在扬中发展了1名党员;1927年冬,江苏省委任命管文蔚为特派员,负责开辟和发展包括扬中在内的五个县党的工作。⑤1928年中共镇江县委在扬中发展了2名党员,按月拨给活动经费,保障其从事革命工作。1928年夏天,中共江阴县委书记茅学勤率领红军游击队到扬中活动,当年12月初,江阴红军游击队奔袭扬中县公安总局老郎分局,缴获步枪30多支,子弹1800多发,并将缴获的几千斤大米当场分发给贫苦农民。1932年中共江阴县委派人到扬中开展建党工作,发展了19名党员,建立了扬中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太平洲支部。⑥在中共江阴县委的领导下,太平洲支部积极开展农运工作,发动农民,成立农会,领导农民进行抗租、抗税斗争。周边中共党组织在扬中接续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建党工作,是中共扬中党组织建立的组织因素。
二、在纷飞战火中发展党的组织
“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共产黨必须扩大自己的组织。”⑦在革命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中,中共扬中党组织卓有成效地进行组织发展,众多扬中的知识分子、革命群众,甚至部分地方上层人士,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中共扬中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起来,1945年1月北撤时,全县共建党支部65个,中共党员已发展到1100多人。⑧
(一)加强政策宣传
1、建立宣传团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抗日,1938年7月,李培根(后任“挺纵”战地服务团团长、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等职)召集全县50多名青年成立了扬中青年抗日团,李培根、赵良斌分别任正副团长,县团下设6个分团。据参加会议的施光前回忆,成立会议上首先由李培根作报告,主要是讲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说明抗日战争不能速胜,要长期坚持。接着讲成立青年抗日团的意义,并宣布了团的宗旨和团章。⑨管文蔚(时任“挺纵”司令)指出,“挺纵”第一次攻打扬中时,“挺纵”战地服务团进行抗日宣传,已经播下了一批种子。当地(指扬中)一些进步抗日青年,如金鉴、施光甲、施光前等已组织起来,受“挺纵”战地服务团李培根等同志联系领导。⑩施光前(后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扬中县独立团团长等职)强调,正是“在党的教育和帮助下,我们的政治觉悟逐步提高,……为以后许多同志参加革命奠定了基础”。?
2、创办宣传报刊
抗战期间,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扬中创办了石印《群众导报》(后与澄西的《前进报》合并,作为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机关报),由陈毅题签。该报每三天左右出版一期,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军实行“三光”政策的罪行,及时报道战局发展情况,鼓舞群众抗日斗志。其新颖的版面、丰富的内容、别致的插画,吸引了广大群众争相传阅。
3、开办培训学校
抗战期间,为培训干部,充实基层组织,扬中党组织举办了多期短训班。1945年7月4日,中共扬中县委在扁担沙庆善公所(今油坊镇长旺村内)举办短期训练班。为蒙蔽日伪、便于活动,短训班对外称“扬中县培根简易师范学校”,以扬中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培根的名字命名,简称“培根师范”。培训对象为基层干部、小学教员和社会进步青年,由各区根据县委分配的名额和招收的条件负责选送,教学重点是时事政治和革命人生观,同时进行一些基本的军事训练,为党培养了一批革命急需的干部。
(二)积极发展党员
1、积极吸收知识青年入党
1939年夏末,国民党县政府举办师资训练班,有学生80余人。此时的扬中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党组织派陈寒等几名中共党员参加,并在师资班上成立了以陈寒为书记的党支部,由当时的中共扬中工委书记李中直接领导。师资班上也有国民党员和国民党员的子弟参加。两党都在师资班发展党员。据施光前(在师资班上被发展为中共党员)回忆,中共党组织对新党员的要求是思想进步,积极要求抗日,活动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在学员中有一定的威信。对原来的中共党员则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每人至少发展一名党员。大约一个月左右,支部就增加了10多名新中共党员,总数达到20人左右,在党的影响下,此后参加革命的师资班学生占一半左右。国民党党员发展却很不顺利,最后只发展了张锡昆等5名党员。此后,张锡昆等国民党员还因叛国投敌,被民主政府处以死刑。?仅从师资班两党组织发展比较看,共产党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有明显的优势。这样,就使国民党县政府培养小学教员的师训班变为中共培养干部的学校。
2、注重发展农民、手工业者入党
为了真正在扬中农村立足扎根,扬中县委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同时,针对扬中的组织发展不平衡以及党员大部分为青年知识分子,农民成份的党员很少,农民出身的干部几乎没有的实际情况,着力加强薄弱地区的工作力量,注重在农民、手工业者中发展党员。1939年底,扬中的县、区、乡三级普遍建立了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文抗会,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当年年底,全县中共党员发展到260多名。1944年底,虽历经“清乡”等残酷斗争,全县中共党员仍然发展到600多名。
3、慎重发展特殊党员
针对扬中敌我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共扬中县委发展了一批特殊党员,他们一般是扬中当地有名望的上层人士,目的是团结这些人一致抗日,更好地发挥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同时防止他们受日伪的宣传欺骗而产生动摇。发展这些党员首先需要向特委报告,由中共扬中县委批准。这批党员不编到支部,他们也不和其他党员发生关系,只同县委主要负责人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基本符合党员的要求,成熟了,革命信念坚定了,再把他们当成一般党员,这些特殊党员在当时复杂斗争形势下,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三)强化党员教育
抗战期间,扬中作为“长江跳板”,是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重要地区。与国民党顽固派、日伪等势力相比较,广大中共党员干部在革命斗争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抛头颅、洒热血,以其优良作风和光辉形象,赢得了人心。
1、党员严于自律
担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的李培根,对革命同志和人民群众关怀备至。在数九寒冬,他脱下自己的棉袄给通讯员穿,面对饥寒交迫的困难群众,他把身上仅有的一元多津贴送给他们,买粮度日。同时,他大义灭亲,镇压了依仗其声望在地方上招摇撞骗、干坏事的堂弟李荣山。?李培根等为代表的中共党员的好作风好形象,感动了群众,也影响了包括施光前、印世庸(历任区军事助理、县军事科长、县独立团参谋,1948年2月牺牲于丹阳)、顾维衡(任区长,后调任武进县长)、冯南生(任乡、区干部)等一大批先进分子。
2、注重气节教育
因为扬中严酷的斗争环境和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共扬中县委特别注意纯洁党的组织和作风建设。一段时期,党领导的政权是公开的,但党的组织是秘密的。中共扬中县委领导经常逐个深入到基层党支部调查思想和组织状况,同党员一起学习,进行气节教育、理想教育和阶级教育。这种教育是经常性、反复且有效的,扬中的大多数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1947年1月,根据组织决定,中共党员朱尊华等返回扬中坚持斗争,不久被国民党反动军警逮捕。被捕之后,其在重庆国民党电台任职的本家兄弟朱锦露回扬中保释,条件是朱尊华跟他去重庆参加国民党,朱尊华严词拒绝。在他给父亲的遗信中写道:“在儿本身只痛苦一时,死而已矣。自问对国家民族与人民是无愧,聊以自慰的”,最终于次年6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很多同志英勇奋斗,直至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就能说明这一点”。?
3、加强作风建设
中共扬中县委始终注重党的思想、作风建设。1942年秋,根据中央和上级党委關于整风学习的要求,扬中县成立整风学习委员会,县委书记陈定宏任主任委员,在三茅镇东南牛屎弄组织县、区主要干部20多人进行第一次整风学习,主要学习中央规定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文件,联系实际,检讨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该年底,全县、区以上干部又去江南黑木桥,参加中共京沪路北特委组织的整风学习。1943年中共扬中县委采取“集中起来,分散下去”的方法,在全县普遍开展整风运动,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上级规定的文件。通过整风学习,党员干部克服和纠正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增强了党性,改进了作风,增进了团结。?
三、在服务群众中赢得广泛支持
兵民是胜利之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扬中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得到了扬中人民的真心拥护和广泛支持,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一)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1、重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扬中是长江中的沙洲,四面环江,但因为旧政府不注重水利建设,岛内水系不畅,扬中百姓时常遭受旱涝灾害。抗战时期,扬中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龙,为解决三茅大港下游三?地区定和、普济、长乐等乡“旱时水不来,涝天排不出,十年九荒”的状况,于1941年发动万余群众开挖新港、疏通旧港,用3个月的时间,修通9华里的港道,从三茅大港南段封头坝直通夹江。?当年,普济乡农业获得丰收,当地群众向抗日民主政府赠送了一块“为民造福”的横匾,以表达感激之情。
2、切实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
减租减息是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挺纵”占领扬中全境后,就广泛宣传并开始减租减息。1940年4月,扬中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减租减息深入推进。通过宣传减租减息政策,组织贫苦农民诉苦等,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明白“谁养活谁”“谁依靠谁”的道理。动员开明地主绅士带头减租减息;对中小地主采取说服教育,辅之以群众说理斗争的形式;对依仗反动势力,拒不执行减租减息政策的,组织群众进行坚决斗争。对于出现的农民过高要求、过火斗争等“左”倾错误,及时予以纠正。通过“有理、有礼、有节”的减租减息斗争,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扬中虽属于游击区,但有十万以上的穷苦百姓(占当时扬中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从减租减息中得到经济利益?,这对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团结扬中各阶层人士尤其是广大贫苦农民开展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紧紧依靠团结群众
中共扬中县委十分重视团结依靠普通群众。扬中人多地少,人口中有“五多”,即小商小贩多、跑单帮多、船民多、外来移民多、渔民多。这些人流动性大,四通八达,特别是小商小贩、跑单帮的,频繁往来于上海和苏北之间,接触各方人士,消息尤为灵通。中共扬中县委遵照陈毅关于“做好这些人的工作”的指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争取他们的同情和支持。许多小商小贩、渔民积极参加抗日活动,采购、运送军需物资,提供日伪情报,掩护革命人员,为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领导组织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文抗会等群众组织,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宣传抗日、锄奸和拥军支前等各项工作。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严桂珍(贾奶奶)等为保护党的干部、守护党的秘密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众多群众典型。
(三)领导群众赢得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中共扬中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各项路线方针与决策部署,始终成为扬中人民进行艰苦绝卓斗争的主心骨和领导力量,为扬中最终赢得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领导群众赢得抗日斗争胜利
在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时,中共扬中工委积极配合新四军江南挺进纵队抗日、反顽。扬中是可靠的敌后根据地,成为新四军跨越长江天险的“江心跳板”,陈毅题诗称赞“立足扬中无限好”;在新四军主力移师北上后,中共扬中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在这里建有秘密“水上交通线”,保持畅通直至解放。抗战时期,中共扬中县委不仅领导人民取得了“反清乡”“反伪化”,活捉伪县长章谋,“两桥”痛歼日军等胜利,而且建有扬中被服厂、江南烟草厂、苏中五分区榴弹厂等,有力支援了抗战。1945年7月15日,扬中成为整个苏南地区最早光复的县。
2、领导群众赢得解放斗争胜利
抗战胜利后,根据上级要求,中共扬中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奉命北撤。解放战争时期,扬中笼罩于白色恐怖之下,中共扬中县委坚持领导扬中的革命斗争,不仅在扬中有留守人员,而且时常派遣党员干部到扬中开展秘密斗争。解放前夕,中共扬中党组织通过内线及时获取了国民党军队在扬中至镇江一带的兵力部署等重要军事情报,为解放军胜利渡江,解放扬中等地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革命历史是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解放前扬中党组织建设的艰辛历程和奋斗成就,为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财富和经验资鉴。历史昭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来自人民。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的基层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组织中,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善于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发展活力。要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偏离,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注释]
①中共扬中市委党史办公室.扬中革命斗争史[M].1996:4.
②王孝椿等.扬中市土地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73.
③李名方等.扬中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77.
④中共扬中市委党史办公室.扬中革命斗争史[M].1996:6.
⑤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
⑥中共扬中市委党史办公室.扬中革命斗争史[M].1996:7.
⑦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3.
⑧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第二辑)[M].1986:113.
⑨施光前.江花红胜火——施光前回忆录[M].1995:5.
⑩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3.
?《江洲》编辑部.江洲抗敌记——革命斗争会议专辑[M].1985:11.
?施光前.江花红胜火——施光前回忆录[M].1995:13.
?施光前.江花红胜火——施光前回忆录[M].1995:32.
?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抗战专辑)[M].1985:31.
?中共扬中市委党史办公室.扬中革命斗争史[M].1996:66.
?中共扬中市委党史办公室.扬中革命斗争史[M].1996::67.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
?中共扬中市委党史办公室.扬中革命斗争史[M].1996:43.
?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抗战专辑)[M].1985:27.
?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抗战专辑)[M].19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