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四十余载,姚惠芬飞针走绣,妙手偶得,在小小绷架上聚集起不息的能量,使古老的蘇绣在传统与当代的艺术审美观照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姚惠芬,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致力于苏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总结凝练出“简针绣”刺绣技法,擅长中国水墨写意刺绣及人物肖像绣。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及建筑大师贝聿铭、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等名人收藏。代表作品有《骷髅幻戏图》系列、《写意水墨》系列、《苏州新梦——园林组画》系列等。
苏绣是江南文化的象征,亦是水乡苏州的缩影。走进姚惠芬的绣庄和艺术刺绣研究所,一幅幅摄影、水墨、油画、书法、人物素描等刺绣作品呈现于眼前,像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给人一种置身于美术馆的错觉。千百年来,苏绣艺术在一代代绣娘心手相传中发扬光大,迎来当今苏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当下苏绣艺术界,姚惠芬无疑是一位多才多艺、具有开创性的新一代艺术家。她潜心研究与探索具有当代性意义的系列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观感,为传统苏绣注入了新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
从绣女到刺绣大师的成长之路
生于太湖之滨、刺绣之乡的姚惠芬,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刺绣文化的熏陶。其祖父是绘制绣稿的高手,父亲曾担任乡刺绣站站长,祖母和母亲则以刺绣为副业。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自幼学习刺绣,跟着祖母和母亲练习一些简单的针法。后来,父亲在附近村子请来一位师傅。由此,姚惠芬正式开始了她的刺绣生涯,几年之后便在当地小有名气。
17岁那年,姚惠芬跟随父亲到原吴县刺绣厂交货,偶然发现绣工正在绣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是一种令人惊艳的感觉,原来手里的针线也可以作画。我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学绣这种人物肖像。”姚惠芬回忆道。几经辗转、曲折寻觅,姚惠芬结识了“仿真绣”创始人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并跟随其学习仿真绣理念及针法技艺。“当时我在老师上下班经过的地段租了间小屋,牟老师下班后便来示范和辅导,白天我再按老师的要求练习针法和图案。”姚惠芬说道。
学艺的过程是辛苦的,姚惠芬却是幸运的。此后,她又拜“虚实乱针绣”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闲为师,系统学习乱针绣技艺与理论。仿真绣吸收了西洋油画在写实、光影透视及色彩方面的技法,以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彩,绣品色调自然柔和,尽显写实之功。而乱针绣则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感与色彩变化。能同时得到两种刺绣技艺大师的真传,这在同龄绣娘中实属罕见。就仿真绣而言,姚惠芬是一代“针神”沈寿的第四代传人;对于乱针绣来说,她成了苏绣名家、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的再传弟子。
经过10余年的刻苦学艺,姚惠芬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熟练地掌握了苏绣的各种针法及绣制技艺。1995年,她采用乱针绣技法绣制的《张大千肖像》荣获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一等奖,其本人也获得了“中华巧女”美誉。1998年,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在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创办了当地第一家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专业绣庄—琴芬绣庄。此后的20余年里,姚惠芬不断突破传统刺绣技法,作品数十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国家级大奖,并荣获“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大工匠”“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一步一步地从乡村绣娘成长为知名苏绣艺术家。
走进威尼斯双年展的苏绣艺术家
近10余年来,姚惠芬不断开展苏绣创作与创新实践,探索具有当代性意义的系列作品,开始从对“技”的追求转向对“艺”的探索。
2007年,姚惠芬在传承“虚实乱针绣”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刺绣针法与西方素描技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刺绣技法—简针绣。简针绣以简为道、以简为美,用最少的针法来创作最简练的刺绣作品。其适用于表现素描、速写人物肖像及动物等题材,在寥寥数笔的勾勒中,整个世界的质朴与纯净跃然于绣料之上。
与传统的人物肖像绣或动物刺绣技法相比,简针绣注重在创作实践中弃繁从简,以少胜多,基本以传统平针等几种简单针法为主,局部施以细乱针,以不同粗细、不同色阶的丝线来表现题材,使作品具有光影透视的明暗效果。与此同时,作品背景要尽可能留白,充分体现出一种简洁与纯粹的审美内涵,在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反映刺绣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正如姚惠芬所言,简针绣作品看似简单,画面一目了然,反而不容许一点儿差错,图简、色简、针简,表现力却不减。如在绣制简针绣作品《素描少女肖像》时,姚惠芬采用不同色差的黑、灰线,以滚针和接针来绣制,局部再结合套针表现少女的头发及身体轮廓。如此,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简单、更清晰和更彻底。
姚惠芬认为,坚守传统与创新突破、保持特色与融汇中西都是苏绣一体两面所必需的要素。不懂传统,创新就无从谈起,“出新”就像浮萍;没有创新,传统也将难以为继。艺术当随时代,苏绣亦是如此。2017年,姚惠芬、姚惠琴与当代艺术家邬建安合作,带领50人绣娘团队历时3个月绣制完成《骷髅幻戏图》系列、马远《水图》系列、《精卫填海》系列等34幅当代苏绣作品,参加了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开创了当代苏绣艺术进入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的先河。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观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获得广泛的肯定与赞誉。
其中最让姚惠芬感到满意的,当数以南宋名画为蓝本绣制的《骷髅幻戏图》系列。合作艺术家邬建安希望姚惠芬、姚惠琴在作品中以不同的针法表现不同的局部,要在不断的内心“纠结”“迷茫”“冲突”及“取舍”中,运用相互矛盾、对立甚至是原来不可能用的各种针法去完成《骷髅幻戏图》各个部位的图像。“我们刺绣传统所追求的是和而不同,他现在要求的却是不同而和,整个就是颠覆。他要求每一个局部间的刺绣都要展现冲突,所以我们那时拿起针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刺下去,因为几十年的刺绣习惯很难改掉。”姚惠芬感慨道。
《骷髅幻戏图》精妙之處在于将传统苏绣的近50种针法展现在同一幅作品中,以制造出画面的矛盾与冲突。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相互矛盾的针法构成,赋予传统针法以全新的创作生命。在该系列作品中看不到传统苏绣中花鸟虫鱼、风花雪月的程式化构图,看不到“精细雅洁”的审美趣味,看到的却是矛盾冲突的语言构成、变形扭曲的画面张力,以及“不同而和”的审美秩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评论道:“姚惠芬团队是回到沈寿之前再次出发,是对苏绣的自我突围与返本开新。一方面将传统技艺重新挖掘、组合与创作,打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美术绣模式,是对更古老传统的一次创造性的回归;另一方面基于当代艺术观念与审美要求来进行创作实践,进行了反传统刺绣方式的创作,使作品呈现出当代性意义上的奇异构图,可被视作苏绣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做绣娘是一辈子的事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一直十分注重苏绣技艺的传承和传承人群的培养。自1998年创办琴芬绣庄以来,她先后招收安排了200余名绣娘工作,并培养了来自全国的学生100余名,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5名、工艺美术师8名、助理工艺美术师12名,3名学生自主创业并开办了新的绣庄。2015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启动,多年来姚惠芬受邀到多所高等院校为非遗传承人群及相关专业学生授课,进行刺绣理论的讲解及刺绣技艺的培训,得到了刺绣传承人及大学生的一致好评。谈及苏绣的未来,姚惠芬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苏绣队伍,把苏绣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从懵懂少女到卓有成就的苏绣艺术家,对于姚惠芬来说,刺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自己选定的生活方式。“我是一名苏州绣娘,一个绣了40多年的手艺人。在我取得的所有荣誉和称号中,我最希望人们称呼我为绣娘。因为如果没有先做好一名真正的绣娘,那么所谓的‘大师‘专家都是‘浮云。”这是姚惠芬对于自己的基本认知。
在姚惠芬看来,苏绣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当代苏绣要反映当代生活。苏绣从业者要运用刺绣的手段来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精神,使苏绣艺术在表现人文关怀、透视时代面貌、针砭时弊的过程中创新创作形式,提高审美价值,完成从“技艺”到“艺术”的升华。苏绣的创新发展必须先把传统技艺传承好,把老一辈刺绣大师的经典作品研究好,把前辈刺绣艺术家高尚精神继承好,当技艺与理念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创新便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结果。目前苏绣正处在一个回归期,不再像以往那样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而是更多地被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也是非遗回归当代生活的真切体现。
“刺绣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就是为苏绣而生的。做绣娘是我一辈子的事,我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这是姚惠芬从事刺绣实践数十年的感悟。
王永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