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年秋,由高朗亭带领、来自扬州的徽班三庆班进京庆贺乾隆帝八十寿典,在众戏班中崭露头角,自此扎根北京。此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入京演出,徽班艺人声名鹊起,奠定了京剧的基础。高雅的昆曲日趋式微,底层社会审美趣味发生转变,一种在演出实践中不断融会徽调、秦腔、京腔、汉调等戏曲形式的崭新剧种—京剧应运而生。
1930年1月,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率演出团队抵达美国,先后在西雅图、华盛顿、纽约、洛杉矶、檀香山等地上演《汾河湾》《青石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剧目,共演出七十余场。这是中国京剧第一次在西方上演,演出盛况空前,风靡全美。美国剧评家罗伯特·里特尔惊艳地形容:“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极其微妙的庄严和宁静。”
2010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次会议上,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彰显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和美学理想的戏剧集大成者,京剧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认可。
二百余年间,京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初创到辉煌的演变。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伴随生旦净丑等人物群像的登场,生动演绎出世间百态、人世悲欢。一睨一瞬、一趋一止,各有讲究,暗含金戈铁马的岁月;低吟高和、刚柔相济,余音绕梁,寄寓悱恻缠绵的情感。
虽然与中国其他传统戏曲形式相比,京剧出现时间较晚,但正因如此,它承继和融会了众多地方戏剧的精华,从而具有无与伦比的成熟性和丰富性。一切皆有程式,又始终贯穿以无尽的美感—身段之美、声腔之美、服饰之美、意境之美。而在它国韵天香的外在形式之内,又包裹着传统中国的秩序与礼制,从而演绎出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感与美学。
京剧流变的二百年,也是中国社会剧变的二百年。这二百年间,大时代下的家国兴亡与梨园名家的个人命运紧密缠绕,共同推进着京剧的承传与发展。它在一次次阵痛中破碎而又重生,包罗万象,又渴求创新。热闹的舞台上持续上演着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剧人生,触动人心的情感未变、引人惊叹的功夫未变、动人心弦的美感也未变,变的是伴随时代而始終更新的光怪陆离的剧中世界,也是岁月刻画下的坎坷心路赋予京剧的种种新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