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生 滕辉辉
【摘 要】 文章在2018年财政部报表格式变更政策的背景下,利用上市公司A股2014—2018年的样本,研究了信息披露的位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政策变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研究背景,研发费用项目由之前的管理费用附注披露移动到了利润表内,而列报的内容并无改变。研究表明,格式变更后,企业通过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变小了,说明在以个人投资者为核心的中国市场,相比于附注,他们更容易在表内发现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对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他们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小,说明机构投资者有更强的监督能力。本研究可以对以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报表格式变更; 研发费用; 盈余管理; 有限注意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9-0048-07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目前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同时不希望被其他利益相关者发现,但进行盈余管理的各种痕迹都会藏在财务报表中。企业会权衡进行盈余管理的收益和被发现盈余管理的损失。同时如何减少盈余管理的程度,降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提升资本市场有效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8年6月1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修订印发2018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8〕15号),要求企业按照新发布的报表格式来编制报表,这个政策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背景[1]。报表中新增的“研发费用”科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该科目反映企业费用化的研发支出以及计入管理费用的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摊销。在格式变更之前,费用化的研发支出是在管理费用的附注中进行披露的,这说明财政部对费用化的研发支出非常重视,将其位置由附注移动到了表内。
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是企业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由于披露位置的变更,其他利益相关者会更容易注意到研发费用这个项目,更容易发现企业进行了盈余管理,给企业一个负面的评价,所以企业可能会出于这种考虑,而降低利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在报表格式变更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会较之前降低。
本文对投资者有限注意、信息显著度和盈余管理进行了综合研究,從而更详细地了解政策的经济后果,为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文献回顾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所谓“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中存有大量以“理性经济人”思维行事的投资者,他们相互竞争,努力分析并预测股票市场的走势和表现追求效用最大化。投资者均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而且不存在信息获取成本。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披露信息的位置不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从EMH看来,在表内披露和在附注中披露,市场的反应应该是相同的。
但是随着金融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了一系列市场异象,比如盈余公告后漂移(PEAD)、应计异象,大家对EMH提出了质疑,基于投资者个人特性的行为金融学诞生。投资者本身并非绝对理性的,他们有着有限注意、过度谨慎或过度自信、动机性推理等特性,决定了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这里研究的主要是有限注意力的影响,下面列举一些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一)投资者与有限注意力
Bernard et al.[2]的研究结果指出:在有限注意力的条件下,由于投资者无法关注所有的盈余公告信息,导致对市场信息的反应不足,造成PEAD异象,但该研究仅仅是推测,并未就有限注意力理论进行检验。
Hirshleifer et al.[3]利用模型分析得出结论,一部分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究其原因是他们有限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不同的信息列报位置,比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和附注板块,对股价的影响就比较小。
Ahmed et al.[4]通过比较对金融衍生工具确认还是披露的市场反应,得出确认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反应要比披露的市场反应强烈,他们把原因归结于:相比于只披露的衍生工具,投资者对在表内确认的衍生工具关注度更高,这是因为投资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且信息处理是有成本的。他们和本文的研究有着相似的研究背景,但本文并非研究市场的反应,而是研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Dellavigna et al.[5]发现,由于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在周五发布公告的公司直接反应的程度会降低15%,后续反应的程度会增加70%。说明投资者对盈余公告消息的解读存在周历效应,注意力的有限性可以解释周五发布盈余公告的反应。
Barber et al.[6]研究发现个体投资者购买行为会受目标股票所受关注度的显著影响,但是当卖出股票的时候影响却并不显著。
Alastair Lawrence[7]通过研究个体投资者持仓状况与财务报告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对于那些财务报告非常简洁明了的公司,个体投资者会投资更多并且会得到更多的回报的结论,说明更简洁明了的财报会减少投资者处理信息的难度,使投资者的注意力能够更加集中。
上述文献研究的都是投资者有限注意和资本市场的关系,而本文研究的是投资者的有限注意会不会影响企业的行为,比如盈余管理。由于现在的财报是冗长且繁杂的,投资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财务报表的主体部分,这可能导致他们忽视附注所带来的重要信息。由于表内会比附注有更高的关注度,所以企业有可能利用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力来在附注项目中隐藏盈余管理信息。研发费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而且我国的市场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所以这个效果在我国会更加显著。
因为盈余管理是有成本和收益的,企业在附注项目中隐藏盈余管理同时也需要考虑因此所产生的风险,企业管理者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权衡。
(二)企业与盈余管理
1.盈余管理的好处或动机
为了达成薪酬目标。Healy[8]发现,管理者会为了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对凈利润进行向上操作盈余管理。
避免错过市场的盈利预期。在1984—1996年的一项研究中,Skinner et al.[9]发现,未能达到分析师预期的公司将获得负的股票回报,这个数字明显高于同等超出分析师预期的公司的正回报。这表明市场对那些不符合盈利预期的公司而不是那些符合预期的公司有更严重的负面评价。
还有其他诸如防止债务违约、规避税务、增发更多股票、维持声誉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2.盈余管理存在的成本
Dechow[10]的研究直接表明,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了财务重述的发生,尤其是与盈余有关的财务重述,更是与企业的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Desai et al.[11]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短期投资者对财务重述现象的反应,发现对短期投资者来说,财务重述意味着财务报告信息的低质量,他们不再相信财务报告所传递的信息,从而做出了抛售股票的决定。
Mostafa[12]对比了经营业绩较差的公司与经营业绩较好的公司,发现经营业绩较差的公司虽然能够通过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来对外掩盖其绩效较差的事实,但是降低了这些公司的价值相关性。
企业面临多种风险,如果企业在政策实施之前利用了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在研发费用放入表内列示后,投资者的关注度就会增加,企业就会为了减少风险而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
Hunton et al.[13]对财务报告透明度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报告中透明度提高部分,盈余管理变得更少,或者企业会将盈余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不太明显的地方。本文利用政策变更这个背景来实证检验企业是否减少了盈余管理。
3.外界监督
企业面临的风险并非100%兑现的,这个概率取决于外界监督的强度,外界监督越强,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的概率就越高。比较典型的外界监督有审计师、机构投资者等。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所以另一种类型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否能起到帮助个人投资者监督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同时把审计意见作为控制变量,确保结果的稳健性。
Maug[14]认为机构投资者可以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他们是否使用这些影响力,部分取决于其个人或集体持股的规模。如果他们持股比例很高,那么持有的股票就更不容易全部交易,而且通常会持有更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有更大的动力来收集信息,监督管理者行动,并敦促他们有一个更好的绩效。
Chung et al.[15]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监督与投资性的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他们回顾之前的文献,发现结果是不一致的。Graves et al.[16]、Lang et al.[17]认为机构投资者经常目光短浅,他们实际上可能会催促公司积极进行盈余管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在股票市场还无法完全抵消因盈余管理而增加的收益时,这些机构将在股票市场完全发现前将其股份出售。他们自己的研究结论是当投资基金拥有大部分公司股票时,机构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企业管理者过度进行盈余管理,该结果与前人研究是完全相反的。
Bondt[18]研究了研发支出的操纵与机构投资者的关系。他们的结论是,当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盈余管理(与研发相关的)较少。
Bushee[19]发现,机构持股的数量与企业更高水平的研发支出有关。他的结论是,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水平非常高的,他们看重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利益。因此,机构投资者减少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总结上述文献发现,对于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众说纷纭。在中国当前的政策背景下,机构投资者较少,所以能否发挥监督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设计
(一)假设提出
由之前的文献可知,在非EMH条件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有成本的,企业会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被发现,由于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所以部分操纵投资者是发现不了的。同时由有限注意理论可知,投资者的注意力资源也是有限的,企业在表内中做的手脚要比附注中的更容易被发现,所以企业可能会忌惮投资者发现自身盈余管理,而降低盈余管理程度,或转向其他方式的盈余管理。由此,提出假设1。
H1:政策实施后,企业通过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会较之前下降。
虽然投资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没有精力处理这么多信息,但是机构投资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以帮助投资者去监督企业,企业在有专业人士的监督时,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就会增加。所以提出假设2。
H2:机构投资者比例高的公司盈余管理下降的程度更少。
(二)数据来源、样本选择及变量定义
本文选择2014—2019年共5年的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报表变更前后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本文数据来源于CSMAR和Wind数据库。
1.由于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具有明显特殊性,本文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2.由于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有可能出于避免退市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程度有可能偏大,本文剔除了ST、?觹ST和PT的上市公司数据。
3.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缩尾处理。关于研发费用的计算,对于2017年使用2018年年报比较报表中的数据;政策前由于没有统一规定研发费用的科目名称,对于2014—2016年手工收集管理费用附注中和研发费用相关的项目进行汇总,并结合了年报中主营业务分析板块的研发投入①来进行计算。
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检验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系数
表2为描述性统计,从均值来看,研发费用均值取对数后为6.036,取对数前均值为127 392 492,数值较大,对净利润有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企业会重点关注研发费用项目。
在表3中,研發费用是和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的,与前人的结论是一致的。所有相关系数都是小于0.5的,且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4,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主要实证结果
本文对数据进行了两种模型的检验,第一种使用了固定效应模型,第二种参考了叶康涛[20]对行业效应进行了控制。
本文首先对H1进行检验,根据之前的理论基础,对检验结果做出了预测,并使用Stata14.0统计软件验证结果是否与预测一致。
DAi,t=α0+α1R&Dexpi,t+α2Posti+α3Posti×
R&Dexpi,t+∑Controlsi,t+εi,t② (1)
预测α1>0,因为企业会利用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同时,政策实施后企业通过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会降低,所以α3<0。
如表4所示,第一列是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的检验,可以看到盈余管理程度DA和研发费用R&Dexp是显著正相关的,说明企业会利用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Post与R&Dexp的交互项是显著为负的,说明报表格式变更后,由于研发费用由附注移动到了表内,企业更少的利用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验证了H2。第二列是控制了行业效应的模型,得到的结论同模型1是一致的。
DAi,t=α0+α1R&Dexpi,t+α2Posti+α3Institutioni,t+
α4Posti×R&Dexpi,t×Institutioni,t+α5R&Dexpi,t×Institutioni,t+α6Posti×R&Dexpi,t+∑Controlsi,t+εi,t(2)
预测α6<0,同时α4对α6有一个负向的调节作用,所以预测α4>0的。
如表5所示,第一列是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的检验,可以看到盈余管理程度DA和研发费用R&Dexp仍然是显著正相关的,Post与R&Dexp的交互项也是显著为负的。同时观察到R&Dexp×Institution的系数也是显著为负的,说明在中国机构投资者可以抑制企业通过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这里重点关注的3个变量的交互项Post×R&Dexp×Institution是显著为正的,与Post×R&Dexp系数的是相反的,Institution起到了一个反向的调节作用,这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面临的监督压力更大,所以即使在附注中披露时,也不敢进行较多的盈余管理,当报表格式变更后,盈余管理下降的程度也更少,验证了H2。第二列是控制了行业效应的模型,得到的结论同模型1是一致的。
五、结论
本文利用2018年财政部发布的报表格式变更政策这个背景,研究了报表项目列报的位置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费用项目由附注移至表内位置,确实会减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程度的减少主要受限于外界的监督强度,个人投资者由于自身有限的注意力,并不容易在附注中发现企业进行了盈余管理;但是在表内,相对来说更容易发现,所以企业会减少盈余管理。外界监督中除了个人投资者还有机构投资者,他们有着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更高的公司,受到政策的影响更小,因为之前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本就较少。
通过实证检验2018年财政部新的报表格式,从研发费用项目来看,政策实施后的报表更加有利于个人投资者进行监督,也减少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在中国以散户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下,新的报表格式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财务报告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导向,列报项目也要尽量简洁明了,方便专业知识不足的个人投资者进行有效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2018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A].财会〔2018〕15号.
[2] BERNARD V,THOMAS J.Post-earnings-announcement drift:delayed price response or risk premium[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9,27(27):1-36.
[3] HIRSHLEIFER D,TEOH S H.Limited attention,information disclosure,and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3,36(1):337-386.
[4] AHMED A S,KILIC E,LOBO G J.Does recognition versus disclosure matter? Evidence from value-relevance of banks' recognized and disclosed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J].Accounting Review,2006,81(3):567-588.
[5] DELLAVIGNA S,POLLET J M.Investor inattention and friday earnings announcement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9,64(2):709-749.
[6] BARBER B M,ODEAN T.All that glitters:the effect of attention and news on the buying behavior of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21(2):785-818.
[7] ALASTAIR LAWRENCE.Individual investors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3,56(1):130-147.
[8] HEALY P.The impact of bonus schemes on the selection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1-3):85-107.
[9] SKINNER D J,SLOAN R G.Earnings surprises,growth expectations,and stock returns or don't let an earnings torpedo sink your portfolio[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2,2-3(7):289-312.
[10] DECHOW P M.Asymmetric sensitivity of CEO cash compensation to stock returns:a discuss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1-2):193-202.
[11] DESAI H,HOGAN C E,WILKINS M S.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or aggressive accounting:earnings re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turnover[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81(1):83-112.
[12] MOSTAFA W.The impac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n the value relevance of earning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gypt[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17,32(1):50-74.
[13] HUNTON J E,LIBBY R,MAZZA C R.Financial reporting transparenc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Review,2006,81(1):135-157.
[14] MAUG E.Large shareholders as monitors:is there a trade off between liquidity and control?[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53(1):65-98.
[15] CHUNG R,FIRTH M,KIM J B.Institutional monitoring and opportunistic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2,8(1):29-48.
[16] GRAVES S B,WADDOCK S A.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control:implications for long-term corporate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1990,4(1):75-83.
[17] LANG M,MCNICHOLS M.Institutional trading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D].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Stanford University,1997.
[18] BANGE M M,DE BONDT W F.R&D budgets and corporate earnings target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1998,4(2):153-184.
[19] BUSHEE B J.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myopic R&D investment behavior[J].Accounting review,1998,3(73):305-333.
[20] YE,KANGTAO.Independent director cash compens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4,33(4):39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