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红 李 慧 王剑鹏 李守军 闫 军 王 强 王 浩
以往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y,TGA)的外科治疗策略是心房调转,术后成为腔静脉(右房)-左室-肺动脉和肺静脉(左房)-右室-主动脉。但这样的“非解剖矫正”术后效果并不理想,右室心力衰竭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是最常见的严重术后并发症,10 年生存率约 60%[1]。目前 TGA 的最佳手术方案是动脉调转手术(artery switch operation,ASO),即恢复心室动脉解剖连接,但仍有部分患儿由于就诊时间晚,左室因长时间连接低压的肺动脉,出现左室腔减小、压力下降,即左室退化,无法接受ASO 治疗。1986 年 Mee[2]第一次提出左室训练的概念,但关于手术年龄、训练效果及判断标准仍有争议。本研究总结近年来本中心左室训练的经验,提出评估左室退化的新定量标准,比较分期ASO 效果,旨在分析左室训练的评估指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师更好地掌握左室训练提供参考。
收集 2007 年3 月至2018 年 12 月于我院就诊的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y,TGA/IVS)患儿86例,男64 例,女22 例。其中43 例接受左室训练术和分期ASO(A组),其余43例接受一期ASO(B组)。A组患儿就诊年龄20 d~8岁,平均(1.5±2.0)岁,其中2例为新生儿,日龄分别为20 d、26 d;B组均为新生儿,日龄6~25 d,平均(14.4±6.0)d。所有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为TGA/IVS,临床检查资料和手术记录完整。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超声检查:使用Philips iE 33和EPIQ 7 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S8-3和S5-1探头,频率2.5~7.5 MHz。患儿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若哭闹不能配合检查,则给予水合氯醛镇静),术前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内结构、房室、大动脉连接关系,以及心室发育情况。于收缩末期在胸骨旁长轴、短轴及心尖四腔心切面评估室间隔形态,分为3 种类型[3]:①正常,室间隔凸向右室面;②“D”型,室间隔低平;③“香蕉”型,室间隔凸向左室面。于胸骨旁长轴切面测量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及左室前后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LV mass),公式为:LV mass=1.04×(LVEDd+LVPWd+IVSd)3-LVEDd3,然后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 mass 指数)和左室前后径Z值(LVEDd Z值)[4]。
2.手术方式及指征:左室训练术包括体肺分流术(改良BT术)、房间隔扩大术、肺动脉环缩术(PAB术),其手术指征为:①术前超声提示室间隔呈“D”型或“香蕉型”;②术中心室测压结果提示左室压力低于右室压力的70%。常规气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胸骨正中切口,解剖游离升主动脉、左无名动脉和右肺动脉,用Gore-Tex 管端侧吻合无名动脉和右肺动脉;主肺动脉上环缩带,使左室压力达到右室压力的80%左右。ASO的手术指征为:①术前超声提示室间隔正常形态;②术前心室造影或术中测量左室压力达到右室压力的70%。常规气管静脉复合麻醉下经原切口进胸,去除体肺分流和肺动脉环缩带,行ASO术。
3.左室训练术后左室功能再评估及其分组:接受左室训练术的患儿术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左室形态及功能,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左室与右室压力比值(LV/RV),判断左室训练成功的超声标准见表1。设计判断左室退化程度标准为:左室压力退化率=(0.7-术前LV/RV)/0.7;LV mass 指数退化率=(60-实测值)/60。根据分期ASO的实施情况,进一步将A组患儿分成3 个亚组:3 周内未出院即完成ASO 为亚组1(10例),超过3周再入院完成ASO 为亚组2(31例),二次 PAB 术后完成 ASO 为亚组 3(2 例)。比较各亚组上述参数的差异。
表1 ASO术前判断左室训练成功的参数及标准
4.预后及随访:记录ASO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严重并发症(使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和死亡)发生情况。对所有出院患儿进行临床和超声随访。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行LSD检验;手术前后各参数比较行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左室训练时间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参数判断ASO手术时机的诊断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 组患儿室间隔呈“D”型8 例,呈“香蕉”型 35 例,LV mass 指数为(41.91±11.34)g/m2,LVEDd Z 值为-3.60±2.34,LV/RV 为(46±8)%。B组患儿室间隔形态均正常,LV mass指数为(71.91±18.20)g/m2,LVEDd Z 值为 0.13±0.07,LV/RV 为(85±10)%。两组室间隔形态、就诊年龄、LV max指数、LVEDd Z 值、LV/RV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图1和表2。
A 组接受左室训练术的43 例患儿中,38 例行改良 BT 术和 PAB 术,3 例行单纯 PAB 术,1 例行房间隔扩大术和 PAB 术,1 例行改良 BT 术和房间隔扩大术。训练期再手术发生4例,再手术率9.3%,无死亡病例。1例出现心力衰竭考虑PAB过紧,再次开胸调整PAB环缩程度;3例术后当日出现BT管道闭塞,外科重置BT外管道。
在接受左室训练术前,各亚组患儿的年龄、体表面积、LV mas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亚组ASO 前LV/RV 和左室训练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就诊年龄是影响左室训练时间的独立因素,与术前LV/RV、LVEDd Z值、LV mass指数及姑息手术方式均不相关。见表4。
ASO 术后严重并发症(使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和死亡)共3 例,A 组使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和死亡各1 例,B 组死亡 1 例,两次左室训练后接受 ASO 患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图1 两组患儿收缩末期于胸骨旁长轴(A、C)及心尖四腔心(B、D)切面评估室间隔形态
表2 两组就诊年龄、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及心室压力比较
表3 接受左室训练术各亚组患儿术前超声参数、心室压力及测值时间比较()
表3 接受左室训练术各亚组患儿术前超声参数、心室压力及测值时间比较()
与亚组1比较,*P<0.05;与亚组2比较,#P<0.05。EF:左室射血分数;IVS:室间隔厚度;LVEDd:左室前后径;PW:左室后壁厚度;LV mass:左室质量;LV/RV:左室与右室压力比值;ASO:动脉调转手术
训练时间(d)10.4±4.6 281.6±292.6*143.0±188.1*7.303 0.002组别亚组 1(10)亚组 2(31)亚组 3(2)F值P值年龄(个月)5.9±3.5 24.8±24.9 48、96 6.887 0.003 EF(%)68±4 67±6 71±1 0.817 0.450 IVS(mm)4.3±0.6 4.4±0.8 4.5±0.7 0.201 0.819 LVEDd(mm)18.3±3.4 22.2±5.4 25.0±1.6 3.084 0.058 PW(mm)3.7±0.5 4.0±0.7 4.5±0.7 2.048 0.144 LV mass(g)13.1±5.0 20.5±11.3 31.5±32.7 3.712 0.034 LV mass指数(g/m2)40.7±9.6 42.3±12.4*46.5±16.6 0.254 0.777 LVEDd Z值-4.0±1.7-3.4±2.6-2.7±4.5 0.380 0.687左室压力退化率(%)32.5±12.1 35.3±12.4 44.4±2.2 0.950 0.396 LV mass指数退化率(%)32.2±16.1 29.5±20.7 22.6±27.7 0.254 0.777 LV/RV(%)术前47.2±8.5 45.3±8.7 38.9±1.5 0.950 0.396训练后76.8±8.3 77.0±9.7 65.5±3.5 1.525 0.231 ASO前81.9±7.2 87.3±10.4 48.5±3.5*#17.218 0.0001
表4 影响左室训练时间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84 例出院患儿均完成临床及超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2 个月,58%的患儿随访超过6 个月,均无远期死亡。A 组和B 组患儿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7±8.7)% vs.(65.0±5.4)%,P=0.433)]。A 组出现1例中量肺动脉瓣反流,2例中量主动脉瓣反流;B 组出现1 例中量肺动脉瓣反流,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64、0.15,P=0.303、0.992)。
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LVEDd Z 值、LV mass 指数与LV/RV 均呈正相关(r=0.602、0.676,均P=0.0001)。左室压力退化率与LV mass 指数退化率呈强相关(r=0.807,P=0.0001);两者与就诊年龄均呈中等相关(r=0.726、0.603,均P=0.0001),与术前 LVEDd Z 值均呈中等相关(r=-0.674、-0.873,均P=0.0001),与术前LVmass指数均呈强相关(r=-0.738、-0.970,均P=0.0001)。
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LV mass 指数是判断ASO 手术时机的最佳超声指标,诊断临界值59.7 g/m2,曲线下面积0.97,敏感性88.9%,特异性97.4%;其次为LVEDd Z 值,诊断临界值-1.45,曲线下面积0.93,敏感性88.9%,特异性82.1%,见图2。
图2 LV mass指数和LVEDd Z值判断ASO手术时机的ROC曲线图
对就诊延迟的TGA/IVS患儿,左室会出现退化,即左室不能承担ASO 术后体循环压力。降低分期ASO死亡率,获得与一期ASO 相同的术后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评估患儿左室退化程度、左室训练程度及训练后效果。LV/RV 影响室间隔形态,但室间隔形态仅能间接反映左右室压差,虽可初步判断左室退化程度和训练是否成功,但不能判断心肌潜力和估测左室训练成功所需时间和最终效果。
目前左室训练术主要为改良BT 术和PAB 术。改良BT术改善缺氧,在造成左室容量负荷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右室后负荷;PAB 术增加左室后负荷,使左室处于过度收缩状态,从而致左室壁厚度、内径、左室质量增加,综合锻炼左室功能[5]。但左室训练术也导致了双心室超负荷工作,使患儿在训练期可能处于心力衰竭的病理状态,导致左室或右室功能减低、严重二尖瓣反流[6]。本研究中1 例患儿在训练期中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故训练期需要密切术后监护、超声随访,及早调整PAB程度或尽早完成ASO。
LV mass 和LV mass 指数是依赖左室舒张末容积、前负荷、后负荷的综合指标,可以评估左室压力和心肌力量,评价维持足够后负荷的可能性。本研究认为LV mass 指数和 LVEDd Z 值可以反映 LV/RV,判断ASO 手术时机,LV mass 指数诊断临界值与目前常用标准均一致为60 g/m2,新生儿LV mass 指数诊断临界值为35 g/m2;本研究新提出的LVEDd Z 值诊断临界值为-1.45,同样有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提出的新指标,即左室压力退化率和LV mass 指数退化率,可以客观评估左室退化程度,反映心肌力量。本研究结果发现,TGA/IVS 患儿左室退化程度与就诊年龄密切且独立相关,意味着就诊延迟、年龄越大,则左室腔压力和LV mass指数减低也越明显。
既往动物研究[7]结果显示PAB 术后大鼠LV mass在术后2~3 d 内迅速增加,术后7 d 内可增加95%,故建议左室锻炼期应控制在7~10 d。但本研究中仅有23.3%的患儿在训练后10 d 内完成ASO。这一结果可能与参加左室训练患儿年龄偏大有关,本研究中A 组患儿平均就诊年龄为1.5~8.0 岁。近年来关于就诊年龄对左室训练成功是否存在影响一直有争议。有学者[8]认为左室训练更适合于10 岁以内的儿童。笔者认为就诊年龄不是左室训练术的限制因素,却是训练成功所需时间的唯一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LV mass 指数和LVEDd Z 值可以反映LV/RV,判断ASO手术时机;患儿就诊年龄是影响左室训练成功的独立因素;左室训练安全有效,可为已出现左室退化的TGA/IVS患儿提供治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