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小主人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1-05-11 04:05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梅山中心小学苏宗混
亚太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直角梯形三角形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梅山中心小学 苏宗混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一节课都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小主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差异,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以旧促新,让学生的潜能在运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又要注意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体验自我超越的快乐。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促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借助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相联系,利用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为学生探索新知识提供完备条件。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鲜事物的重要环节,能够激发兴趣,推动学生思维进步,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圆的认识”这一节教学为例,创设以下情境:有三个小朋友分别用圆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车轮参加自行车比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形状的车轮呢?同时提问:“他们谁会先到达终点?”“你知道为什么吗?”“想想轮轴要安装在哪里呀?为什么?”这一情境的创设有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一节数学课仿佛是一次有趣的思维游戏,学生兴味盎然,思维活跃,智慧火花怦然绽放。

二、嫁接已有的经验,促学生生长新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展开与数学相关的教学活动,关键在于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入手,并结合学生的教育背景与生活经验。奥苏泊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只有对学习环境了解充分,才能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知识经验,以实现新知识在学生内心中的“生长”目标。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在这里,牛究竟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是要求圆的什么?”生:“是要求圆的面积。”笔者紧追着问:“那么圆的面积又是如何求出来的呢?圆的面积和什么有关?”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教师的追问,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在画圆形的过程中,所确定的半径越大,最终呈现出的圆形看起来也就越大。因此,圆面积的大小,极有可能是半径确定的。”有的说:“圆形与其他的平面图形并不一样。它的边不是平直的,因此若套用以往的平面图形公式,根本不可能求出这种有曲线图形的面积。”有的说:“我课前进行了预习,知道圆的面积是S=πr2,但我不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还有的说:“我从一些有关数学的书上读到,想要求出圆形的面积,可以将圆形转换为长方形,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怎样转换,它们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我想不出来。”听了学生精彩的讨论,笔者高兴地说:“同学们,你们真棒呀!在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如此多的知识,真的是非常优秀,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这样,学生通过嫁接已有的知识,“生长”出了新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开展问题探究活动,通过合作更快地得出相关结论。该过程中,教师应在各个小组中不断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给予必要的帮助,帮助学生找出圆形转化为其他图形的方法,根据已有知识推算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善用提问技巧,促思维横纵延伸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无疑是问号。”教师要善于发问,或提问,或疑问,或追问,或反问,或诘问,或明知故问……调动学生思考探究,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相关规律。

问题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纽带,课堂提问注重诱导性,促发学生去探索,会让学生思维得到纵向延伸。正因如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将重点放在问题的深度上,并选择性地提高问题难度,让学生全面思考相关知识,为开发学生更多的智慧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发挥教师引领,促知识网络建构

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把学过的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分散的知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把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整理成知识体系,学生的基础才会变得扎实而深厚。以“平面几何图形”复习课为例,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以下两种图案。

图1

图2

问:“有没有同学能够猜测出,这两个图案各自代表的是哪一种类型的图形?说说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给学生5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而后让学生讨论。图1 可能是锐角(一个顶点、两条边)、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围起来的图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四边形(四条边、四个角围起来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扇形等。图2 可能是直角(一个顶点、两条边)、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扇形等,学生的回答是杂乱无序的。笔者按一定顺序在黑板上逐一板书,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对平面图形特征的复习。最后,用标箭头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清晰梳理出平面几何图形的知识要点,厘清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缺漏,为后续纠补训练提供帮助。温故知新,融会贯通。让学生学会复习,学会知识架构,必定能为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持续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到的知识最终也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紧密结合生活,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虽然社会经验不足,但是对于周边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生活中的相关元素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以“比例尺”教学为例,在教学时基于学生对地图以及平面图的充分了解,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应具备同等大小平面图形的绘制能力,让学生明确即将要画的图形边长比例是1 ∶1。然后提问:“在座的各位同学,有谁能够将长为80米、宽为40 米的球场按照1 ∶1 的比例画到纸上呢?”学生在听到要求后,纷纷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大的篮球场,想要按1 ∶1 对其形状进行复制,即使自己能够画,又到哪里找满足绘画要求的纸呢?再说,这样去画费时费力,有什么意义呢?”这时,笔者顺势提问:“那怎么办?”学生回答:“缩小比例。”笔者追问道:“怎么缩小比例?”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笔者轻轻点出:“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地图吗?”当学生说出见过时,笔者再问:“我国的版图就只有地图上展示的这么大吗?”学生明白了笔者的意思,从中获得启示,纷纷微笑示意。学生在教师没有仔细讲解比例尺概念的情况下,联系生活领悟到生活中常常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事物的长与宽缩小后画到纸上。之后继续提问:“你是怎么画的呀?”学生在教师不断诱导下,对这一概念认识不断加深,逐渐明白“比例尺”这一数学知识的意义以及重要作用,为后续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以致用,引进生活要素教学,既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又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了完备条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今后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当小主人。教师应退到幕后,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一定会变得生机勃勃。

猜你喜欢
直角梯形三角形
缘起“一线三直角”
玩转梯形
梯形达人
多少个直角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化归矩形证直角
三角形,不扭腰
梯形
初识“一线三直角”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