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得出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由此找出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1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两面性
1.1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因为其通俗易懂并且代表一类人的生活状态的特点,受到青年人乃至中年人的喜爱,在借助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使大学生这类人思想开放,增强了其创新能力和关注时政的意识[1]。同时,网络流行语可以作为正能量的宣传平台。网络流行语通俗易懂并且贴近生活的语句,能够让大学生群体接受青春向上的思想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
1.1.1 促进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网络流行语不同于正式严谨的传统书信,从相反的方向创造出贴近生活的、带有明显口语化特征的词句。形式多样、行业术语相互交融的网络流行语,为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惊艳而不失内涵的表达方式。首先,每位大学生都对网络流行语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由于理解不同,便产生了查询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和认知能力。其次,在使用过程中,将汉字、英语单词与表情图标糅合在一起,可以使大学生在潜意识中打破自身固有的思考问题的传统模式,理解与传统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新的见解,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活跃性。如“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爷青结”等,都确确实实反映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1.2 提高大学生对时政民生的关注度
网络传播具有及时性的特点,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媒体,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从我们的直观感受来说,对事件大量反复的报道并不能直接引起大学生群体对事件的关注,只能通过反复的视觉刺激达到大学生了解事件的目的。但是与冗长的事件报道相比,新闻标题往往更简洁,同时不缺乏幽默和有趣,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注意。例如,“供给侧”“工匠精神”都是展现国家近些年发展方向,赞扬实干精神的网络流行语,以前远远不被大学生群体所知,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另一方面,从社会新闻时政走出来的网络流行语使得大学生群体乐于接纳它们,并且会激发其好奇心,开始由新闻扩展到其他方面,激发大学生对相似事件或知识点的探索,迸发出无限想象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能力。”[2]
1.2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流行语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具有粗俗性和松懈性,必然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2.1 网络流行语暴力淡化大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
虽然网络暴力不会给当事人带去直接的物理伤害,但是会导致当事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对其日常生活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间接导致自杀案件。例如,2018年,一辆公交车与一辆私家车在桥上相撞,公交车失去控制,转向驶入江中,车上所有乘客不幸丧生。当网民得知私家车车主为女司机时,网络暴力接连而来,脏乱之话不堪入耳,对私家车车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车主当即抑郁。网络空间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无须负责的平台,淡化了网民的道德法律意识。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由于此前受伤,运动员刘翔在跨栏项目第一个栏下摔倒,网络暴力接踵而至。新闻发布后的50分钟内,他收到了一万多条评论,其中最多的是讽刺和谩骂。在互联网高度自由和隐蔽的特点下,一些互联网媒体为了快速扩张和盈利,一直使用以偏概全的、具有引导性的标题来吸引广大网民的注意,并经常用“黑幕”“起底”等词来煽动公众的情感,创造出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关注的话题,引起公民广泛的争论。从微信公众号到微博,从快手到抖音,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使大量的言论在传播平台的各个角落传播,并且大部分带有明显歧视和侮辱性的字句,严重毒害了大学生,不断侵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趋势愈加明显。
1.2.2 网络流行语阻碍了大学生与教育者的有效沟通
“由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社会不断信息化与网络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其成长也必然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3]他们厌恶传统的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喜欢打破常规和束缚,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和展现自己。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这种特点,所以其对网络流行语存在巨大的兴趣。网络流行语由于具有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特点,能使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已成为必然趋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流行语会在群体交际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主流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其工作会对大学生的言语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他们对新事物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和理论研究上,对网络流行语的理解比较片面,对流行语的定义也停留在自己年轻时的那个年代[4]。
2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
2.1 网络技术与大学生自身特点契合
互联网可以作为一个存儲着无线资源的数据库,也可以作为一个媒体,满足大学生的自我需求,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免费电话”,大大加强使用者之间的联系。根据一份调查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的报告,大学生对互联网的理解最多的是“一种相互交流沟通的载体”,约占50%;其次认为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储存卡”,约占40%。这次调查就可以看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主要作用,即与周围的人沟通,实现沟通便利化。
2.2 自我张扬和反传统教育的文化因素
网络流行语通过各种媒体中介进行传播和交流,迎合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方式,反映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并且使大学生跟上新的潮流。当某一种新奇的语句对个体有吸引力时,个人就会对它感兴趣,接受并模仿它,这种心理反映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大学生是我们这代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和能力提升,不再追求默默无闻,不再受规章制度约束,渴望得到关注和表扬,积极参与各种热门活动,热衷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展现自我,热衷广交朋友,热衷走遍世界,热衷在自己的圈子里展现自己所了解的世界。即使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我们也要展现自我,否则就缺乏个性。能否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里脱颖而出,取决于你是否拥有个性化的微博网名或微信标签,以及你是否使用时下最流行的网络流行语。
2.3 社会环境的外在驱动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并追捧,很大程度上与所处大学的氛围有关。大学生处在相同的生活环境里,对事物的接纳程度也趋于相同,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历史的必然。网络上出现的每一个流行词,都在反映现实社会的情况,都是一定的社会映射和人性反映[5]。各种文字融入网络流行语,并不总是成品,更像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可预测的产品。这种新产品,同任何不断更新换代的产品一样,都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更新。
3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对策
3.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
还未形成成熟性格的大学生会人云亦云,追随群体的脚步,从而在成长中误入歧途。这就要求大学生群体在使用此类语句的时候,有自我理性的判断。为了避免此类语句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这类语言只是现阶段网络传播的非主流形式的其中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消失,我们不必过分依赖和使用。互联网社交空间中此类流行语的兴起,丰富和完善了网络空间中人们之间的虚拟交流,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其次,网络流行语所包含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正确辨别和选择。“这需要借助网络传播平台的协助,我们主要的社交平台和APP等应该注重对于不良词汇的屏蔽,以及对恶性公众号、博主的封杀等,以此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网络流行语的扭曲使用。”[6]另外,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我们可以通过与大流量博主合作,引导大学生群体的交流方式,从而促使大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7]。
3.2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信息化不断普及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也受互联网的影响,并且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由此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网络化的学习生活必然导致诱惑点过多,精力无法聚焦在学习的某一点上,大学生可能被手机上的某一条广告吸引半个小时,学习时间大大减少,甚至可能被一些极端和消极的价值观同化,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大学生在使用这类流行语的时候,应该科学、合理地分析和判断网络流行语的思想特征,使其能够真正帮助自己。对高校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可以入手。
第一个方面便是加强大学生群体整体性、全局性的课程教育。通过大学课程的置入,实行课程考试的方式,知识层面的学习,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建设,带动大学生群体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生理与心理的建设。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让大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途径、话语引导能力,以及最后产生的影响。具体可以利用学校的官方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号等,让大学生全程参与前期的整理制作到后期的信息推送,了解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当后台产生大量恶意的评论甚至出现恶意引导话语的时候,让参与的大学生进行甄别筛选并打击,积极吸纳媒体发布过程中关于信息内容改进的建议。
3.3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网络平台上,有时会出现粗俗浅薄、风格低俗的网络流行语,语气恶意,态度傲慢,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不积极治理和管控消极散漫的网络流行语,必然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降低,反过来进一步促使这类流行语传播。
首先便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国家、社会和自身三个方面教育大学生群体,全面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意识、积极向上学习工作的意识,以及在生活中乐于助人的意识,让大学生群体体会到幸福是奋斗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从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满足。由此產生的网络流行语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必然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的话语保持青春向上的观念。
其次是通过道德实践让大学生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幸福。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群体参加植树造林的实践活动,通过第一步的动手,引导大学生关注实践的意义;其次表演网络暴力的舞台剧,用艺术的方式展现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样在相反的方向表演青春向上的、有关网络流行语的舞台剧,一正一反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群体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不断创造出积极青春的网络流行语。
最后便是发挥大学生本身的带动作用,一呼百应式的学习生活习惯,必然使大学生不断跟随,从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4 结语
大学生是整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最有活力和最有希望的一代,肩负着创造祖国新未来的使命。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教育方式、科学文化教育方式要适应大时代发展的需求,运用合适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才是正确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夏中华.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48.
[2] 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6:151.
[3] 郭熙.《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年[J].语言文字应用,2015(03):2-11.
[4] 田东婷.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网络用语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6(06):65-68.
[5] 张瑜,王光海.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实证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2(01):75-80.
[6] 于鹏君.网络话语权制度建设的困境及其化解思路[J].知与行,2017(10):46-51.
[7] 殷殷,姜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网络话语权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40-44.
作者简介:张阳(1995—),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