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大运河音乐研究现状分析

2021-05-10 02:58王洁源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知识图谱大运河音乐

摘要: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工具对大运河音乐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继而绘制大运河音乐研究知识图谱。结合知识图谱和数据分析,得出目前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逐渐从单一的民族歌剧研究转向多种大运河音乐类别研究,从片面地研究音乐特性到大运河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关键词:Citespace;知识图谱;大运河;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0-02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来形容运河城市的繁荣,其“笙歌处处楼”充分展现了大运河沿线城镇音乐生活繁盛的景象。大运河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各地音乐文化集于此地,孕育出璀璨的大运河音乐。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因此,对大运河音乐进行研究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是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任务。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运用可视化分析法对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是目前学术界的主要途径,可视化知识图谱将复杂的数据信息转化成简单生动的图表,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科发展的现状、热点、趋势,有助于推动研究朝纵深发展。本文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大运河音乐研究知识图谱,对大运河音乐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人们把握该领域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为使研究文献更加全面,在知网高级搜索页面输入“运河”并含“音乐”为主题词,考虑到2020年的数据还不完善,将文献收集截止时间设定为2019年底,通过阅读文献摘要排除重复和无关文献,最终获得215篇相关研究文献。将获得的215篇有效文献作为数据样本导入Citespace软件,以共现分析作为理论研究基础对样本文献进行了量化与质化分析,透视大运河音乐研究在知网的载文情况及热点关键词变化趋势。

2 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文献的年度变化趋势可以很好地揭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年度发文量是衡量研究熱点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大运河音乐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可以直观且全面地了解大运河音乐研究的总体发展状况,进一步掌握大运河音乐理论研究水平,也有利于分析大运河音乐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

根据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图(图1)可以看到,2013年之前关于大运河音乐的研究比较少,总共加起来有31篇。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大幅上升,年度发文量达34篇,为史上最高。此后4年,学界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相对平稳,平均年发文量为23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任务,并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以保护、传承、利用为基本原则,同年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又达到了新的高峰,2019年发文量为32篇。

由此可以看出,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与相关政策紧密联系,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2019年《规划纲要》的颁布都使得学界对大运河音乐研究的热度上升。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脚步的加快,国家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大运河音乐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热点,研究成果逐年增加。

3 研究文献作者分布情况

核心作者是推动学术创新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核心作者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把握住当前研究状况与发展脉络。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出发,文献发文量是考察核心作者的重要标准。将数据样本导入Citespace软件,选取作者作为节点类型,调整参数和聚类,运行软件生成研究文献作者分布图。

从研究文献作者分布图(图2)来看,大多数作者的位置分布不太集中,核心作者有6位,分别是傅显舟、周皓、胡薇、苗菁、贾淑萍、徐民,而其他作者发文量较少。其中只有贾淑萍和徐民有明显的聚合关系,合作发文30篇,其他作者则没有明显的聚合关系,这说明大运河音乐文化研究领域的文献作者整体分布较为分散,缺乏有效的联动与合作,合作意识有待增强。根据作者发文频次分布表(表1)可以看到,发文频次前5的作者频次都在30次以上,傅显舟发文频次最多为32次,但是从第6位开始,发文频次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从30篇降到了3篇。这说明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分布不均匀,研究的学者比较集中且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大大运河音乐研究队伍,培养相关学术人才。

4 大运河音乐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及其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大运河音乐研究热点知识图谱,首先将样本文献导入Citespace,选取关键词作为节点类型,运行软件生成关键词知识图谱,根据研究需要和美观度调整参数和连线,最终得到大运河音乐研究热点关键词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的年轮节点越大、连线越密集,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越密切[1]。

从图3和表2可以看到,对大运河音乐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分别是《运河谣》、民族歌剧、水红莲、艺术特征、临清时调、传承、音乐文化、演唱、民族性、运河号子。其中,《运河谣》出现的频次是28次,中心度为0.21;“民族歌剧”出现的频次同样是28次,中心度为0.22,中心度超过0.1即为关键节点。因为《运河谣》属于民族歌剧,所以即使两个热点频次一样,在研究中,“民族歌剧”的中心度要稍高一些。“水红莲”出现的频次是16次,中心度为0.07,仅次于《运河谣》和“民族歌剧”。由于“水红莲”是民族歌剧《运河谣》中的女主人公,所以对大运河音乐研究的前三个热点关键词可以总结为一个:民族歌剧《运河谣》。民族歌剧《运河谣》本身就是以大运河为故事背景,用戏曲、民歌、民俗等音乐方式展示剧中人物在运河上的命运际遇。所以,当前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民族歌剧《运河谣》的剖析上,从而衍生出来的研究热点:艺术特征、音乐文化、演唱、民族性、传承。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大运河音乐研究热点,如临清时调、运河号子的相关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将研究热点关键词分布图以时间线(Timeline)的方式显示,得到大运河音乐研究热点时间线分布图(如图4所示)。从大运河音乐研究热点时间线分布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运河谣》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12年,相关研究热点主要从《运河谣》本身出发,如对歌剧男女主人公啸生、红莲的研究。2014年的研究热词中出现了“民族性”,这表明学界对大运河音乐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2016—2019年,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更注重音乐艺术方面,研究热词有艺术特征、音乐分析、艺术处理、音乐特点。相比之前单纯地分析民族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当前的研究更具学术价值。

5 研究趋势及展望

结合上述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和数据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大运河音乐研究的趋势及展望。

5.1 从单一的民族歌剧研究到多种大运河音乐类别研究

根据上述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可以看到,先前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民族歌剧《运河谣》的研究,但大运河音乐的种类不仅仅有民族歌剧。依据中国音乐学界对本国传统音乐采用的五大体裁分类法:一是民歌(包括古代歌曲);二是歌舞音乐;三是戏曲音乐;四是说唱音乐(曲艺音乐);五是民族器乐[2]。因此,大运河音乐包含传统音乐类、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器乐类,每个大类下面还有不同的子类别,都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有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增加了许多关于运河音乐、运河舞蹈等方面的研究。许士红在《运河(聊城段)三种民间乐舞的变迁研究》中就探讨了乐舞类大運河音乐,如临清驾鼓、运河秧歌、五鬼闹判,并认为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大运河音乐文化遗产,帮助传统大运河音乐生存和发展[3]。

5.2 从片面地研究音乐特性到大运河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仅从音乐特性的角度去看大运河音乐是片面的,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更多学者开始探讨对于大运河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王志军在《京杭大运河流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历史价值与作用》中就指出大运河沿线孕育了京剧、昆曲、评弹、江南丝竹、扬州青曲、古琴艺术等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音乐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音乐属性,其背后承载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认知,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4]。郭玉华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沧州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中提到大运河音乐文化遗产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保护、利用、活态传承大运河音乐文化遗产,才能使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音乐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我们对大运河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必须提上日程,以免造成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6 结语

大运河音乐蕴藏着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在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对大运河音乐进行保护、传承与利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目前,学界对大运河音乐的研究逐渐增多,其背后的学术价值也非常值得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运河音乐应该扩大研究队伍,拓展研究视角,掌握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样才有利于获取文化认同,增强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左国华,廖明君.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析——基于2009—2018年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9(05):130-139.

[2] 李爱真,吴跃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148.

[3] 许士红.运河(聊城段)三种民间乐舞的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 王志军.京杭大运河流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历史价值与作用[C]//田青.秦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5-27.

[5] 郭玉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沧州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4):51-55.

作者简介:王洁源(1995—),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知识图谱大运河音乐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放歌大运河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