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2021-05-10 02:58余劲松陈胜利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综合性艺术设计学科

余劲松 陈胜利

摘要:复合型人才指在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同时在某一专业方面具备更好发展基础的人。“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则是基于综合性大学具有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科群特点,提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的特点与优势的视角,思考“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表明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与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需要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还能提高其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02

只有实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与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是基于综合性大学具有的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科群特点,提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构想模式。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的特点与优势,探索“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培养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方综合性大学与“艺术+科技”复合型人才

1.1 地方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比较齐全(涵盖哲、文、理、工、管、法、医、农林、经济、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的综合实力强的高等学府。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科群的特点与优势,是区域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的标志,也是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国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区域性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下,纷纷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培养具有跨学科意识、科学与艺术兼修、有能力引领国内相关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卓越人才,形成办学特色,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1]。

1.2 “艺术+科技”复合型人才

科学与艺术分属不同学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范畴,其中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纳与推理,总结、抽象出客观规律;艺术则是以人类情感为表现对象,通过形象塑造,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的创造性活动。从历史来看,科学与艺术形影不离,共同描绘了人类灿烂的文明。科学探索是求真,艺术探索则是求美;科学家像艺术家一样追求美,艺术家则像科学家一样追求真,这也是二者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重要途径。因此求真求美既是科学与艺术的共性,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艺术+科技”复合型人才正是基于二者的这一共性特征,提出以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为基本理念,遵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通过空间、艺术、媒体、技术与商业的整合,培养具有交叉学科基础、创意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广泛满足空间环境设计、信息交互设计、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需求[2]。

由上述可见,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基于综合性大学具有的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科群的特点与优势,提出的一种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 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2.1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回顾

目前,有专家、学者、专业教师等对高校艺術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一,阐述了新时代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重点对实践教学与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再思考,为当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理论提供参考。第二,分析了现有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指出课程体系建设达到了教学目的:包括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培养、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来发掘其创新能力等。还探讨了相关院校培养方式的借鉴意义:为学生提供国际国内设计大赛、名家讲座、画展等多种平台和机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以提升其创新设计能力。第三,以国内知名高校为例,归纳其艺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特点。提出观点认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文理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专业教师灵活的授课方式、与海外高校联合的培养模式四个方面形成了该校拔尖人才培养优势。第四,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我国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既有推动作用,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制约。有学者研究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目的在于尝试通过全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基本能力,在教师指导的设计实践中培养其综合素质,达到树立创新意识和塑造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关于中国设计教育与国外的关联研究,国内有学者对包豪斯的设计艺术理论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并从观念上给出新的阐释。另有学者探讨了当代中国设计教育应该如何学习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挖掘其借鉴价值等问题。

以上研究围绕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从时代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和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不同视角展开,总体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宏观向中观研究层面转变。其中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是宏观层面研究的主要探讨内容,主张通过将综合素质教育与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而构建及应用新型教育理念依然是学校教育研究中的主要方向;中观层面的研究则是力图从基本理论方面界定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创新素质等,并由此延伸至对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途径、模式及体系的探寻。总之,国内专家、学者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3]。基于以上认知,从地方综合性大学入手,在弘扬综合性大学具有的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科群的特点基础之上,遵循艺术规律探索特色教育和多样化教育,寻找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方案,以期有所创新并取得突破。

2.2 探索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并以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地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根本使命[4]。探究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意义。

理论意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立足于地方为区域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综合性大学要思考如何打造艺术设计教育特色,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应针对地方发展急需人才的类型确立培养方向,以满足地域需求为目标,从而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第二,构建以培养“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素质为目标,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或借鉴价值的培养模式。地方性综合大学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战略的制定,应基于区域服务,树立普适育人的理念,追求卓越、兼顾公平,进行针对性培养。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提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多维度育人、多元化教育模式则应成为新时代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第三,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定位提供新思路。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打造复合型人才,着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利用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并存的优势,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满足不同行业对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并且要把培养目标与专业艺术院校明显区别开来。第四,提高艺术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规格的重要战略举措。研究地方综合性大学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地方艺术设计教育。批量地培养层次较高又能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质量规格和培养层次,不仅是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实际意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完善设计学理论体系,以研究促进教学改革。艺术设计学科应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不同学科间具有的可相互交叉融合的优势,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优化构建设计学科实践课程,以研究促教学。笔者作为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承担了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修订等工作,学习借鉴国内外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我国当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实情况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也以发表研究论文的形式表达了看法,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第三,尝试在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将“连接学生与科技”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重点,通过设置与新媒体技术相关的系列课程,让学生进行艺术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学习,对学习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追踪,并做好数据收集整理,依据分析结果来判断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以期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5]。

3 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路径

3.1 关注与了解的内容

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以满足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办学基础条件、学科优势等现实情况进行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应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学院为研究对象,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调研当代中国高校设计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其次,归纳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的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科群特点,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第三,提出并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关注与深入了解,重点在于探索构建一个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式构建的探索过程中存在有难度的问题,即如何选择在国内外高校有关人才培养中有代表性的样本,经过研究和分析,形成准确、可靠的结论。

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整理从国内外网站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不同学者所持观点、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从中获得有益借鉴,也为本模式构建探索中所持观点和认知提供理论依据。第二,比较研究法。选择笔者所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与国内外典型高校,比较分析和研究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试图从中发现当前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探究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并尝试找到对策。第三,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进行调研,通过数据统计发现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也试图为同类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4 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特色和创新

本文中关于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它是以新时代应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为指南,分析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最终实现研究目标:弘扬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科群特点,构建“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作出贡献。在学术觀点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具体看法:首先,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需求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创造新机遇。其次,“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弘扬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特点,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新方向。第三,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区域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在研究方法上则是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文化内涵的交叉融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最终形成适合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的结论。

5 探索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具备的基础

5.1 基本条件

为了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笔者成立了一个项目研究组,项目组成员为笔者所在高校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项目的研究,同时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申请人所在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相吻合,具有完成该研究项目的时间保证。

5.2 工作基础以及其他有利条件

笔者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曾参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研究项目“工科大学艺术类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创新”,研究成果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并完成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中的宣传画美学价值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承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图形设计”“海报设计”等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的设计课程。在实践中,笔者每年组织由本科生、研究生与教师组成的参赛团队,参加国际、国内新媒体信息技术创新设计大赛,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调查方式与研究方法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5年,笔者曾前往加拿大康卡迪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系统地接受EBD(Environment Based Design,基于环境的设计)设计方法论学习,并取得了在国际E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一篇、入围参展国际大赛宣传海报作品两幅的成果,也为本研究工作积累了重要的调研资料。此外,学院为教师和学生配置有“艺术教学综合图书室”,专业藏书丰富,为笔者及项目组成员从事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6 结语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针对其个体发展需求,以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为目的。充分利用好综合性大学学科群的特征与优势,大力推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需要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还能提高其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综合性大学[D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BC%E5%90%88%E6%80%A7%E5%A4%A7%E5%AD%A6/5076820?fr=aladdin,2020-08-29.

[2] 陈庆修.科学与艺术谁也离不开谁[DB/OL].光明网,http://ln.offcn.com/html/2019/09/167194.html,2019-09-26.

[3] 左明.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D].山东:聊城大学,2014.

[4] 李喆.核心竞争力,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新课题[J].走向世界,2018(4):98-99.

[5] 孙奎利,龚立君.艺术与科学融合背景下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建 [J].建筑与文化,2020(8):181-182.

作者简介:余劲松(197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逻辑、公共图像传播。

猜你喜欢
综合性艺术设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星.云.海》
《花月夜》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