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1-05-10 15:32沈娇
教育界·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习作教学口语交际

沈娇

【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核心,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教育;价值观;口语交际;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提升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文化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故而语文学习脱离不了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无不接受着生活教育。但是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虽然生活经验比一般孩子更为丰富,但在语文学习中,这一自身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给予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延伸思考,在生活实践中活用语文。唯有融生活教育于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才有提升的可能性。

一、生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做了明确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要怀有积极乐观宽容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着重强调了统一,即人与社会、人文与科学、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生活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重要性。

(一)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没有办法像讲解知识要点那样,通过语言文字直观呈现、直接教授给学生,教师需要通过一步步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感悟内化后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可是当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缺乏基础的主体性认识时,“教”和 “学”就出现了一个断层,结果往往是学生无法调动已有经验,无法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听了以后更加一头雾水,无法和老师达成共鸣。另一种情况是,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扮演传授者的角色,认为通过讲授,学生可以机械地记住哪些是正确的价值选择,哪些是错误的价值选择,要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甚至要求学生进行记忆性的背诵,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选择。这样的“教”就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知识技能教学混淆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画上了等号,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当下的反馈可能符合教学期望,但学生是否能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内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结果不言而喻。

(二)策略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无处不体现的。首先,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积极乐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便内化于心了。

例如,当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初步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适当展开以下活动:就课前查阅到的有关地球环境变化的资料开展交流活动、交流讨论生活中破坏环境的做法、开展如何保护地球妈妈的讨论会以及自制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宣传手册等。在以上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及时恰当的点拨,提供方法方向上的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图片、視频等形式直观地分享老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绿色行动,通过自己的行动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这些活动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活动中就有了语言表达的欲望。在活动中,学生或自行获取知识,或交流分享,或亲身体验发现,或动手制作,学生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其学习能力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心中早已深深扎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在自主模仿、探索、锻炼和实践中一步步形成的。教学中唯有带领学生回到生活中,在回顾自主体验中进一步认识生活,在参与实践中提升能力,在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才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二、生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一)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意在让学生获得交际过程中实用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在教学中往往会有这些情况发生:教学口语交际时,教师给出的交际要点模式化,学生机械地模仿套用,应付练习答题,实际上口语交际能力没有提升;教师在教学时照着教本教参进行教学,学生练习时局限于既定的几种情景,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一旦出现的交际情境不是课堂上模拟的情境时,学生就不会说了;学生在模拟情景练习时怕说错、说得不够好而不敢说,面对模拟的情况时突然不会说,或者在说的过程中出现语无伦次、条例混乱的情况。这些都是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的。

(二)策略分析

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离不开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充分感知理解,一旦碰触到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学生的话匣子自然就会打开,从而各抒己见。教师此时只需适时引导,抛砖引玉,学生自然会提取交际重点。如此,在模拟情境练习中,学生的积极性便提高了,愿意说也会说。此时教师点评学生的重点不必以交际要点为评判标准,而可以实际情境下学生的表现是否合理为准则,多观察发现,对学生语言行为的积极面给予及时的表扬。

三、生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一)教学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小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各类作文范文,长此以往,学生会越来越依赖范文,或模仿,或索性照搬,呆在思维的舒适区,拿出现成的话套用,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只是辞藻的堆叠,毫无真实性。

有的小学生抗拒写作文,一听到布置作文就头大,半个小时过去就憋出几行字,实在写不出来就随便写点糊弄老师。这些学生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自身的喜好判断事物,不愿意进行复杂的思考。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进行随堂的写话练习,这些学生往往因为不会写而产生抵触心理,次数一多,形成了凡遇写作必先逃的“条件反射”,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便对写作产生了恐惧心理。

还有些学生,他的情感是丰富的,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但是自身的表达能力有所欠缺,这源于自身的阅读量少,相关词汇语句积累匮乏,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杂乱,语句松散,往往要表达的内容有,但是遣词造句能力差,文章没有结构,缺乏可读性。

(二)策略分析

如何应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习作“痼疾”?首先要做到有话可说。话从哪里来?生活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小学阶段的作文材料皆来源于生活。例如,班级创建了植物角,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对植物角里的盆栽细致观察的活动,给足学生自由观察的时间,给予观察的要点,在不伤害植物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们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后进行及时表达。话无对错,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的组织。观察结束,可以进行班级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锻炼,同时又能在交流中收获不同的观察结果,从而拓宽了观察的视野。接着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这时候学生就有话写了,即使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了同学间的交流,他的表达也会更流畅。

有些学生有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却仍套进生硬死板的范文里怎么办?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好文章要自己心里有数,要多推荐优秀作家的书,多把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孩子品读,培养他们对文章的审美,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崇美的学习氛围,学生们知道哪些文章是好的,自然就能判断哪些不够好,学生的行文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变好。

对于缺乏写作欲望的学生,应当重点激发,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是他们的第一动力来源。在教育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将他们觀念中被动的“逼着我写”转换成主动的“我想写”。例如,请同学们当小小检查员,深入校园的角角落落,寻找校园中是否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有哪些地方仍不完善有待改进等等。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必要时做好相关记录,指出问题,并能够给出相应的对策。在汇报时,鼓励每位学生进行发言,汇报后可指导其完成文章,并将优秀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展示,邀请其他学生点评;也可将班级所有学生的发现制成一份调查记录表,将调查记录表展示给校长看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够激起学生的写作欲,这样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也必然提高。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从交流探讨中提高写作能力,从表达与分享中获得写作的快乐,这无疑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2]教育与生活休戚相关,教育如果脱离了现有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育必然是落后的、封闭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没有融入生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落入假大空,没有融入生活的口语交际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融入生活的作文教学只会乏味可陈。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活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把金钥匙,融生活教育于课堂,为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陶行知. 生活教育[J].中小学德育,2008(12):1.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习作教学口语交际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