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小学课堂中游戏活动的实施策略

2021-05-10 02:56朱青
教育界·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渗透思维发展基本原则

朱青

【摘要】习惯形象思维的儿童在遇到抽象的概念或難以理解的图形等复杂问题时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为此,笔者所在的实验小组开展了基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小学课堂游戏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力图用游戏活动为儿童架起直觉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桥梁,让学生在体验游戏与不同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奠定宽厚的文化基础,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游戏活动;基本原则;双线结构;文化渗透;思维发展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开始接受正式的教学活动,习惯形象思维的他们在遇到抽象的概念或难以理解的图形等复杂问题时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是我们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基于儿童思维发展的游戏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

一、课堂游戏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本身是抽象、枯燥的,但游戏活动可以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以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寓“教”于“乐”,寓“学”于“玩”,让儿童在感受到学习“好玩”的同时觉得学习“有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知识,发展思维。为了切实保证游戏活动对儿童思维发展的效果,在设计时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课堂游戏活动设计应具备直观性、形象性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开始接受正式的教学活动,他们的思维开始由表象走向深入,由直觉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和发展。在遇到比较抽象的概念或比较难理解的图形等复杂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游戏活动,为孩子们适时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消除畏难情绪,愉快高效地接受新知。

(二)课堂游戏活动设计应具备启发性、针对性

课堂游戏是为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保障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学情及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启发学生通过体验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自然生长。

(三)课堂游戏活动设计应具备多样性、挑战性

小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一成不变的活动会让他们失去持续参与的热情,而难度与学情不匹配的游戏活动又无法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因此,课堂中的游戏活动既要坚持“一跳能够到,再跳能摘到”的标准,又要尽可能消除后进学生“怎么跳都够不到”的可能性。作为教师,我们在设计时要尽可能拓展学生的选择面,努力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挑战成功的欢愉,如此的课堂游戏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

二、课堂游戏活动实施的双线结构

小学生天性活泼,有意注意时间不长,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低端,对于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难以直接理解。如果我们给数学知识织上游戏活动的外衣,为学生创设最佳的体验场景,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有趣,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则更乐于接受。

(一)数学课堂中融入短游戏活动

1. 导入环节—游戏活动激发思维兴趣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例1】在学习《循环小数》时,一位老师用“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mountain. There was a house on the mountain...”作为本课的开场白。首先,这位数学老师新颖的英语开场白瞬间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接着孩子们在接力讲故事的游戏活动中,直击本课的主题“循环”。如此导入,新鲜,直接,高效。

2. 新授环节—游戏活动锻炼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学生通常难以直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锻炼思维能力。

【例2】在《认识图形》时,老师提前准备了七巧板,让孩子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的活动中感知图形的分割与组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 拓展环节—游戏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通常,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20~25分钟,而一节课的时间为40分钟,若拓展环节仅采取传统的练习方式,很难保证所有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此时,游戏活动的融入是必要的。

【例3】在《四则混合运算》新授结束后,一位老师设计了“巧算二十四”的游戏,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并增设了适当的竞争机制。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抢答两种游戏活动,既高效地巩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延长了注意力,提升了思维品质。

(二)在活动课堂中融入长游戏活动

通过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短游戏活动的尝试,大家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对数学学习态度的转变。老师们在进一步研读相关专著,分析各年级教材和学情,广泛征求学生的意愿后,开始将一些长游戏活动融入地方课程中,让孩子们在“做”中“玩”,在“玩”中“学”。

一年级的“快乐七巧板”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图形的分割与组合,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二年级的“趣味聪明格”活动(ken ken puzzle),培养孩子们逐步形成严谨、细致的逻辑思维习惯;三年级的“巧算二十四”活动,让孩子们逐步增强数感,提高运算能力;四年级的“巧解环扣”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五年级的伤脑筋十二块(clever cube)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合理想象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六年级的“玩转魔方”(magic cube)活动,让孩子们在不断进阶中锻炼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反应能力以及手眼脑并用的协调能力。

这六个年级的活动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例如,七巧板体现于平面图形,伤脑筋十二块则注重于立体几何,魔方中又涉及点、棱、边、面、层等诸多概念,这些知识点之间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孩子们在愉悦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巩固学科知识,提升思维品质。

三、传统游戏活动实施的文化渗透

在和孩子们共同体验游戏项目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学生们前后对“巧解九连环”的态度反差是最大的,起初胡乱拆解,屡试屡败,准备放弃;接着探究原理,反复尝试,初尝喜悦;最后合作探究,总结规律,提升速度。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自主探究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是传统益智游戏带给孩子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给孩子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我们的学生应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成为更高精神追求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传统益智游戏中的智慧结晶和优质文化适时融入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奠定宽厚的文化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于是,实验组的老师们开始聚焦传统益智游戏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文化渗透,拓展更多学科教学中传统游戏活动的切入点,力图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思维生长。

【例4】在英语三年级《How old are you?》一课教学时,授课老师在对课文中玩具puppy、panda、robot进行年龄搭配后,适时导入了Chinese ring puzzle(環扣)Luban Lock(鲁班锁)、Huarong pass(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游戏。这些玩具虽没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亮丽光鲜的外表,但在看老师展示时孩子们眼睛里都透着光,课后也积极要求动手操作。这种传统游戏的渗透既让学生在对比中拓展了思维想象空间,又加深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了良好文化意识的形成。

【例5】在劳动与技术四下《缝沙包》一课教学后,孩子们对于传统玩具的热情非常高。以此为契机,授课老师结合四年级开展的“巧解环扣”活动课程,带领孩子们开展了关于“九连环”和“鲁班锁”的主题探究活动,了解传统游戏“环扣”和“鲁班锁”的传承、发展、流传和原理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在挖掘历史和内涵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给现代文明带来的启示。对学生而言,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课堂中适时融入恰当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而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中融入传统游戏活动中蕴含的古典智慧和优质文化,则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奠定宽厚的文化基础,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https://www.sohu.com/a/254516486_99903105.

[2]邹乐陶.中国传统益智游戏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孙小杰.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 新课程导学,2019(35):30.

[4]周群.“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2020(24) .

[5]陈燕.“数学游戏:撬动儿童数学学习”[J] .江苏教育研究,2020(25) .

猜你喜欢
文化渗透思维发展基本原则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美媒:北京警惕西方进行“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