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钟来
写景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景色之中,借景抒情,既给读者以美感,又能够使读者从中有所体悟。鉴赏写景散文,应从文学体裁、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深入了解和体悟其中的思想与内涵,进而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并逐渐提升文学素养。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科学、有效的散文鉴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写景散文基于某一处景物展开描写,通过景物描写展示情感、凸显写作意图。通过鉴赏写景散文,高中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阅读感受和丰富的写作技巧与经验,这对于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抓住景物描写
赏析写景散文类文学作品,关键在于抓住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写景散文的核心在于“写景”二字,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景散文鉴赏时,应强调“赏景”的重要性,抓住景物描写的特征,细细品味其中的意蕴和内涵,从而感受作者要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并且在赏析景物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写景状物、借景抒情、情景结合等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写作能力。
比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主要是景物描写,突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在描写时并不是单独描写两处景物,而是将荷塘和月色充分融合起来。荷塘不是单独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不是单独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整体展示出一种幽静朦胧之美。文章的四、五段将这种美展示得淋漓尽致。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風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文字中并没有提到月色,但是处处都能看到月色,荷塘中的花和叶都在朦胧的月光之中绽放光彩,月色的描写并不直接,但让人印象深刻。荷花的丝丝清香,被风吹散,断断续续,沁人心脾。而这种幽静朦胧的感受只有在月夜才有,这是月夜的特点。荷花的香味是一种嗅觉,作者在描写时将其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变化成为一种听觉,这是一种“通感”的写作手法,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加深入的联想,让读者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这种境界和美好。
二、把握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写景散文的核心,因此,在赏析写景散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可以从对景色描写的鉴赏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进行散文赏析时,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对景色进行直观展示,为学生营造更加真实、生动、直观的视觉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予合适的点拨,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认知共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挂图、课文插图、视频等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到景色氛围中,进而深刻感受其中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比如在《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散文中,开头作者点明自己此时的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和这种“不宁静”的情绪相关的:路是幽静偏僻的;月光都是淡淡的,就连云都是轻轻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蝉声和蛙声,可“热闹的并不是我,我什么都没有”,联想到采莲的美景和盛况,更是让人心里感觉不宁静,进而说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想法。虽然对于当前的现状不满,但是还要回到现状当中,这种情绪洒满整篇文章。
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第三段,这是一段内心的独白。这一段也是作者心中由不宁静的心理状态向观赏荷塘月色之后变得依然自然的过渡,是作者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相斗争的一个过程。一种寻求突破的愿望。作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之中,心中是忧愁与喜悦交织。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体悟这种情感,教师可以将“寓情于景”的句子、语段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视频产生沉浸式体验,从而快速与作者“共情”,感受文中的思想情感。
忧愁与喜悦其实是共生的,人在忧愁的状态中总会向往喜悦,处于喜悦的状态中总是会受到忧愁的牵掣。忧愁和喜悦是作者在看到月下荷塘时的两种矛盾心态。内心当中虽然没有大的波动,但是还是有所控制,这也是作者称自身为“中和主义”的一种表现。不论是喜悦的情绪还是忧愁的情绪,表现起来都是“淡淡的”。
本文通过描写幽静偏僻的情景,表达心中的凄凉情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是作者内心忧愁烦闷情绪的表达;有人认为作者在观看月下荷塘的美景之后,感叹自然之美,对自己当下身处的环境也多了几分淡然,表达的是一种闲情逸致;有的人认为这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情绪的表达;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对美好、对希望的憧憬。
三、品味精美语言
写景散文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语言,写景散文的语言优美,不同作者创作的文章其语言风格也各有特色。通过科学有效的赏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体悟和理解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而从中吸收更多写作技巧和经验,并能够从中感受语言之美。
比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都具有一种朴素的美,他在描写时更注重“真”,回归“自然”,《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就是这样。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没有使用过多的色彩语言,完全是从自然的角度来进行描写,营造出一种淡墨水彩的画感。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在一些地方使用有色彩的语言点缀其中,尽显自然之美。作者在整篇文章中使用比较多的还是比喻手法,以此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构建浓厚的画面之感。
如在描写静态的荷花时,使用三个比喻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虽然看语句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在文章语境当中,能够展示出不同的魅力,准确生动地展示出景物之美。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这个词原来指的是眼神表达情意,这里用来描写流水,将流水写活了,好像有了感情一般。这些描写的句子简单地连在一起,虽然不耀眼,但是表现力十足,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整篇文章使用了三十多个叠字来描写景物,不仅将眼前的景像传神地描写出来,同时还营造出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景物描写的实感,还使得整篇文章文字联通优美、音韵和谐。
总之,在鉴赏写景散文时,教师可以从景物描写、思想感情、精美语言三方面着手,紧紧抓住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