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教育的目标依然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未来,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在“五育并举”的高站位上重新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在传统的认识里,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上。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抽象建模、算法编程……这一系列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让课程在“智育”方面彰显了独特的价值。
但当我们把视角拓展到“五育并举”的时候,会发现,在“智育”之外,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乃至体育,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了大量鲜活的德育素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理性反思技术的合理运用。立德树人是课程不变的价值观,培养数字时代具有良好道德规范的高素质公民永远都是课程重要的职责所在。
信息技术课程看似与美育无关,但却无处不渗透着美。无论是在“三维设计与创意”还是在“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中,都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审美的学生能设计出好的技术作品。在严谨、理性的编程中,程序的简洁优美、语句的结构清晰,无不体现着艺术和美学的一面。而STEAM在STEM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個“A(Arts)”,就是认识到了艺术、审美对于技术创造的不可或缺。
在劳动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与时俱进地提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而信息技术课程中借助数字化工具形成创新作品的创客方式无疑属于由“新兴技术支撑”的“劳动新形态”。
即使体育,也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它不再只关注于学生身体机能的提升,更呼唤一种健康生活的方式。而如何正确对待电子产品、如何让人与技术和谐相处,正是对学生全面身心健康的塑造。
在新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智育,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乃至身心健康发展。从“五育并举”的高度看课程,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信息技术课程不会缺席,更大有可为。
(本刊特约撰稿人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