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元 媛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如何编码并解码的,形式语言学派一般支持弗雷格的语义组合性原理,也就是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可以从其组成成分意义和组合结构方式上推导出来[1]。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研究语言与人的体验的新典范,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框架语义学由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描写词项(1exical item)意义及语法句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的方法。框架语义学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动因。这个概念结构就是语义框架[2]11。框架语义学的研究揭示,一个语言社团创造了由词所代表的范畴,同时创造了用范畴来对词义进行描写[3]112。语义框架是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概念之一[4]。
根据Fillmore的解释,“框架”是人类经验、思维的结构背景,要理解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要先理解它所在的整体结构。框架语义学认为,框架是理解和界定词义的基础,对框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阐释势必要参照植根于生活体验的结构、信念和实践经验[5]76。语义框架是一个类似于“脚本”那样的结构,结构中的各个成分由词汇单元的意义联系起来[6]。20世纪80年代中期,Fikes和Kehler对框架以及基于框架系统的基本原理总结如下:第一,框架依据复杂等级体系而组织起来;第二,框架属性取决于各种空位(slots),空位必须对应相应的占位(fillers),包括空位的量值、空位与框架的关系等,且各种占位必须予以解释或者计算;第三,框架具有继承性特征,即框架根据继承性按等级体系从上义特征向下义特性转换[7]2。形成框架的基础是经验、信仰或惯例,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参照经验、信仰或惯例的结构背景才能被理解,这个结构背景就构成了理解意义的概念先决条件”[7]76-77。没有“结构背景”或框架的参与,词义就不可能被理解。所以,可以从描述词汇的基本语义框架着手来阐释词汇的意义和功能。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语料库技术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框架语义学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了新的发展。Dejica介绍了一种借助于框架进行真实文本分析的方法,包括识别框架元素,在翻译过程中形成认知结构关系,并促进对原语文本的理解,以建立有效的翻译框架[8]。Uchida & Fujii扩展了FrameNet(互联网在线框架网)的研究应用范围,探讨了英语多义连词while和比较连词whereas在句子中的使用框架,证明框架理论也可以有效地描述连接主从句连词的用法[9]。Hasegawa et al.运用FrameNet的机理,系统地研究了句子的语义框架,包括框架描述、框架与框架间的联系及句法信息的体现,为语内翻译(paraphrase)的发展奠定了结构化框架[10]。Venturi基于FrameNet,为意大利法律文本语料库赋码,实现了法律文本的自动语言处理,呈现出其语言学信息和语义框架[11]。Johnson & Lenci对意大利语视觉感知动词进行了框架语义学分析,显示出英语和意大利语感知框架的一致性,展现了基于赋码语料库的词汇研究相对于经典词汇分析的优势[12]。Zainudin et al.基于马来语语料库和框架语义理论,引导学生对现有的词典条目进行评估[13]。Alangari et al.基于框架语义理论,分析了短语动词在学术写作中使用的规律[14]。
国内学者也取得了较多的相关成果,如田兵利用框架语义学、理想认知模型、认知语法等对词义的研究成果,分析常用多义词义项的划分与释义问题,探究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之间的关系[15]。朱永生概括了Fillmore框架理论的基本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Halliday语境理论与框架理论的相通之处,探讨了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16]。程琪龙讨论了框架语义学的含义,并基于词汇语义框架及其和小句论元结构的关系,从语言系统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可实施认知操作的小句概念框架[17]。周领顺详细考察了FrameNet中框架元素Cause使用方法,讨论了Cause在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Chinese FrameNet)中认定的问题,同时也展示出学术翻译的求真过程[18]。邓静回顾了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翻译研究的现状,并预测了框架视角下翻译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19]。毛海燕在英语FrameNet和中国学者建立的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CFN)的基础上,探索英汉词汇对比的方式和程序,构建词汇语义对比模式,并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对该模式进行了应用性尝试[20]。袁红梅等综述了框架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框架理论在语言学、认知科学和跨文化传播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21]。马珊以 Charles 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指导,分析了汉英词典在翻译“科举”词汇方面存在的问题[22]。黄丽概括性地讨论语义框架的描写方法,并建议在信息处理技术上从过去的方法过渡到框架语义学方法上来[23]。但是,基于语义框架理论,对赞赏性评价词进行跨语言定量分析,在国内外还是首次。
运用Sketch Engine软件,分析中英文中常见赞赏性评价词“好”和good用法。汉语语料库采用的是Chinese Gigaword Second Edition,该库库容约为2亿词,现在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英文语料库采用British National Corpus,库容约为1亿词。两个语料库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广泛涵盖各个学科、领域的语言。
在汉语语料库中,“好”共出现155179次,标准频数为每百万词620.4次;在英文语料库中,good出现81101次,标准频数为每百万词722.9次。由此可见,“好”与good都是语料库中的常用词,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而good的标准频数稍高于“好”,在语料库中使用更加频繁。应用语料库软件和技术,探讨“好”和good在搭配和用法上的相似与不同点,以丰富人们对两种语言的认知和理解。
Martin认为,框架是一种多维的概念结构,由一系列概括性概念组合而成,他把概括性概念范畴称为“概念槽”,详细说明称为“填充项”[24]。
为研究二词的概念结构和填充项构式分布,使用Sketch Engine软件,选择“好”字作为节点词,统计其搭配词,生成图1展现的结果。图1中第一列词(word)为“好”字左二位的词,第二列词(word)为“好”字左一位的词,从次序上讲,下一列就应是节点词“好”,这一列在图中省略,第三列词(word)为“好”字右一位的词,第四列词(word)为“好”字右二位的词,最后一列显示的是这种搭配模式出现的频率(Freq)。在“好”字的实际应用中,形成了固定的概念槽,在槽中的不同位置,凸显了不同的填充项。
如图1所示,“好”字的左二位置的填充项为:逗号、动态助词“了”或表示动态变化的实义动词“发展”“取得”等;左一位置的填充项为:程度副词“更”“较”“很”等,判断动词“是”,实义动词“取得”;右一位置为:结构助词“的”“地”,抽象名词“成绩”“势头”“效果”等;右二位置为:表示部分句子或整句结束的逗号、句号等,抽象名词“经济”“效果”“成绩”等,动词“发挥” “解决”“履行”“完成”等。形成这种概念槽的句法搭配框架在语料库中的具体索引行举例见图2。
图1 “好”的句法搭配框架及具体频数
图2 语料库中“好”字索引行举例
如图3所示,good左二位的填充项为:介词in、for、with,be动词,助动词have,句号等;左一位置的填充项为:不定冠词a或定冠词the;右一位置为:抽象名词evening、idea、example、deal等;右二位置为:逗号、句号,不定式符号to,介词of等。形成这种概念槽的句法搭配框架在语料库中的具体索引行举例见图4。
英汉两种词汇框架的相似之处在于,左二和右二的位置都使用逗号、句号等标点,右一位使用抽象名词;不同之处,英文左一位使用冠词,而汉语没有这种情况,英文右二位除标点外,使用不定式符号或介词这样的虚词,而汉语右二位使用名词或动词这样的实词。这种语言框架中填充项不同的特点是由两种语言不同的背景和概念结构决定的。
图4 语料库中good索引行举例
表1 “好”与搭配词的共现率分析结果
续表1
表2 good与搭配词的共现率分析结果
比较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与汉语词“好”搭配力高的词汇更加丰富,且较多为表示程度的副词和表示具体意义的实词;与英语词good搭配力高的词汇略显简单单调,且虚词占很大比例。
根据框架语义学对词项的描写,来收集词项的共现率信息,有助于使影响一个词使用的整个知识结构背景变得更容易理解,并且使词项的用法说明更宏观、更准确。
语义框架描写也包括唤起该框架的一系列词项,这样,人们便可以理解这一框架内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在框架语义描写的基础上,对单个词项意义的理解能促进我们更直接地理解所有属于该框架的词项[25]。意义是与某种特定的背景框架和场景有典型联系的,而这种框架和场景具有高度结构化特征[26]25。框架是从反复出现的人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一种图示化的结构,是一个语言社团创造出来的由词代表的范畴,是一种语言的概念化表现。因此在这一层面,可以对比不同民族对世界的概念化和范畴化的共性和差异[20]。
根据句法学理论,框架语义学中某个框架的词元与框架元素(即语义角色)的各种不同的语义—句法配位模式,以及在每一种配位模式中,使这些框架元素得以实现的词组类型和句法功能,被称为“配价”(valence)。框架元素、词组类型和句法功能是三位一体的,都需要得到“标示”,即配价不仅要表示出框架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的信息,而且还要表示出在有关语料库中检验过的短语类型信息和句法功能信息。框架语义学中的“配价”还指某个框架的词元与框架元素的负载词之间的语义相容性。如果相容,框架元素的负载词就是这个框架中的词元的配价[27]。一个框架内词元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描述框架元素在句子中与词元的句法关系来体现。对比常见赞赏性评价词“好”与good在句子中与词元的句法关系发现:它们处于相似的框架中,有着相同概念意义,但其句法实现方式却有很大差别。
经过软件分析发现,第一,在“好”之后,最常出现的是被它修饰的论元,按照共现率高低排序,排在前几位的分别为:效果、效益、成绩、方向、开端、机会、经验、条件、食粮、环境、基础、作用、名次、疗效、意见、建议等,形成一种类似于“好的效果”“好的方向”的框架。第二,出现率较高的是由“好”字构成的名词化结构,即如“好风气”“好势头”的固定配价。第三,“好”之前直接附加论元的结构也占一定比例,最常见的论元为:谁、我、成绩、双方,形成如“谁好”“成绩好”这样的句法结构。除了之前加论元以外,第四,“好”字之前还有一个字经常出现,即否定词“不”字,非常常见的框架有“摆不好关系”“治不好病”等。
英文单词good最常见的词性是作为形容词,其句法结构稍显复杂。配价中最常出现的负载词也是被它修饰的论元,按照共现率高低排序,排在前几位的分别为:idea、news、reason、deal、evening、example、 luck、job、fortune、faith、chance、look、friend、humor、health、fun等,形成good idea、good news等结构。从这些词的搭配上可以体现出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态度,西方人更关注于好的思想、榜样、运气、信仰、朋友、幽默、健康、乐趣等,相比于汉语中出现在“好”字之前的效果、效益、成绩、方向、基础、作用、名次、疗效等词,西方人在语言交流中显得更加生活化,表现出的态度也更加轻松。与good相容性较强的第二类词是副词性的负载词,通常出现在good之前,起加强程度的作用,分别为:very、as、pretty、really、quite、jolly、so、particularly、too、extremely、perfectly等,形成的句法实现为very good、perfectly good等。good较突出的第三类配价是一些相容的形容词,如:gracious、old、clean、natured、honest、kind、humorous、rattling等,可以使用连接词,如and,将两词相连,或不使用任何连接词,将两词直接相连,形成如good and gracious king、 good old days等配位模式,这些用词也表现出西方人对于雅致、好性情、诚实、善良、幽默、活泼等个人品行的关注。第四类元素为用在good之前做主语的论元,如:going、visibility、guess、weather、omen、prospects、food、outlook、exercise、God、snow、wine、taste、performance等。这些词的使用反映出西方人对于上帝的崇拜和对于好前景、好征兆的关注,体现出他们的宗教信仰。The weather is good和The snow was good等框架结构的频繁出现,表现出他们对于天气状况的关注;good之前的论元为food、 wine、 taste等词,也让我们看到西方人对于美食的浓厚兴趣。这些都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的不同认知模式直接相关的。相容性较强的第五类词为一些系动词,good经常出现在这些动词后充当表语,如:sound、taste、look、feel、smell、seem、remain、become等,描述出一种较好、较理想的状态。此外,good后还可以配位一些常见介词,形成一种如good for、good at、 good in、good with、good on、good over的构式框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框架里,good over evil这一配位模式出现的频度相当高,而且这里good over之后仅有evil这唯一一个论元,也表现出西方文化中,人们相信善良最终是能够战胜邪恶的,反映出一种美好的生活信念。
一个框架包含什么词元及论元,形成什么样的配价关系,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共同认同。只有建立在这种共同认同的基础之上,语言才可以被用于使用者之间的交际,而这种认同来自使用者日常基本相似的生活、工作、休息、娱乐等各种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共性的经验、信仰、风俗和惯例等。这样也就产生了不同地域、地区使用者概念框架上跨语言、跨文化的差异。了解日常基本词汇在框架语义学层面跨语言、跨文化的差异,就能够提高语际翻译中译者在句法语义疆域的翻译认知水平、确保翻译中源语言和目的语表达中词汇的正确使用及句法结构中词元的正确配价。同时,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辅助和促进作用。
“好”字在汉语中表达比较抽象、笼统的概念,它有一些表达较为具体含义的近义词,如“成功”“突出”等,英文的good也有一些类似的近义词,如successful、great等。使用软件中的Thesaurus功能,可以发现这些相关词汇的使用特点。
与“好”和“成功”在汉语中都可以形成配价关系的有下面这两个论元:经验、基础,即可以使用“好的经验/基础”,也可以用“成功的经验/基础”。但有些词的搭配框架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只能与“成功”配价,一般不与“好”匹配,如:秘诀、奥秘、关键、背后、喜讯、国事、可能性。英文中也有一些词只能与“成功”的一般译词successful形成配价,如:completion,applicant,outcome,businessman,candidate,这些词与good相容的概率较小。由此可见,汉语中提到成功,人们更关注于成功和处事的方式,而西方人更在意于成功的过程和个体。
“好”和“突出”在汉语中用法相近,如经常提到的“好成绩”,也可以表达成“突出成绩”。另外,两词也都可以相容的论元还有:例子、特点、表现、印象。而一般仅与“突出”配价的有:贡献、地位、感受、位置,即人们常说“突出贡献”,而不太常说“好贡献”等。在英文中,相应的,与good和great二词都可以相容的论元有:fun、thing,仅与great而不与good配价的有:majority、importance、difficulty、pleasure、success。相比较而言,在汉语中,人们更关心突出的贡献和个体在社会当中的位置,而西方人更在意如何克服困难,追求快乐、成功和个人价值。
英汉语翻译中,表达“好”及与“好”相近的意思时,认识到这些差异,就会避免一些本族语者较难接受的翻译形式的出现。在翻译中,要根据认知习惯和语言搭配、不同的词元和它们之间的配价及句法关系,选择在意义、色彩、搭配等方面,与源语言相匹配的目的语词汇,并仔细考虑这些词汇的结构框架,确定翻译策略,以使译文最接近于目的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同时,对比英语及汉语的不同语义框架特征,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用法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加强正迁移的作用。
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语义学理论,每一个词元都有一个表格形式的词汇配价模式报告,记录词元和框架元素的组合方式,描写一个词元的所有搭配可能性和论元的结构。例如,对比中英文中常见赞赏性评价词“好”和good的配价模式报告,可以详细了解其构式分布中图式化的多样性特征,及这两个词元与其他框架元素之间的搭配偏好、组合方式等差异。研究发现与“好”搭配力高的词汇丰富,且较多为副词和实词,与good搭配力高的词汇较单调,且较多为虚词。通过句法语义疆域的对比,体现出西方人在语言交流中显得更加生活化,他们对于幽默以及天气状况、美食、好前景有更多的关注,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信念和宗教信仰。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更关注于方法,而西方人更在意于过程;中国人更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西方人更在意快乐和个人价值。这些方面都体现在词汇搭配框架上。
在二语翻译,特别是英汉翻译中,译者常产生这样的认知,即感受到“形实分离”现象的存在,意识到英语中有大量词语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译词,同时也开始留意英语词语及汉语译词之间语义框架的差别。基于语料库数据,运用框架语义学理论对词的配价模式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疆域差异,能够突破这种翻译中的局限性,帮助译者采用准确的翻译策略,促进翻译认知的发展。
同时,对比英语及汉语的不同语义框架特征,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词汇的构式分布特征、搭配词共现率、句法语义疆域、相关词汇等信息,有利于他们了解本族语和目的语用法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加强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