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新县人民医院感控科 信阳 46555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胃肠道手术患者连年增多。胃肠道手术多为Ⅱ类手术或是Ⅲ类手术,但因手术属于侵入性手术,胃肠道部位存在较多细菌,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偏高[1]。临床有研究[2]指出,胃肠道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在9%~26.1%。为提高胃肠道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积极预防切口感染,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主要探究分析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9年1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手术患者84例,依循双色球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3.38±5.15)岁;手术类型,胃部手术18例、肠道手术16例、腹部手术6例、阑尾手术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2.89±5.24)岁;手术类型:胃部手术17例、肠道手术15例、腹部手术7例、阑尾手术3例。两组临床数据比较(P>0.05),有比较价值。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预见性手术室护理干预:(1)预防感染:胃肠道手术是一种对于无菌环境有较高要求的手术,且患者的手术部位有大量细菌群聚集,因此为降低感染发生率,术前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发生;(2)优化无菌理念:手术室需定期组织患者进行手术室无菌知识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理念,促使护士在手术前对手术室进行详细清洁、杀菌,保证室内温湿度适宜,手术室处于标准无菌环境。在手术间歇期需给予半小时的空气自净,从而保证空气的质量;(3)规范手术用品:选择高温高压蒸汽完成灭菌工作,对于不耐高温、高压以及潮湿的医疗器械物品,则及时给予快速低温等离子设备消毒,强化手术室的一次性无菌用品管理与使用,并定时检查相关物品;(4)规范护理操作:术中护士需及时保护患者的手术区域皮肤,需预防细菌在皮肤毛囊上残留,继而形成感染;积极实施保暖措施,预防低体温对患者的机体功能造成影响;术中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面色、血压、脉搏等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准备抢救物品抢救患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3]获取)、平均转院时间。
研究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平均转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医院感染中的发生率为15%~17%。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患者自身的原因之外,多数为医院内引起的感染。手术患者由于病情复杂且创口为开放性,在进行手术治疗时一旦处理不当,易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因此需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4]。术后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切口的愈合时间,而且会影响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引发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问题,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术后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无菌操作、切口缝合技术以及术后二次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5]。此外,患者的年龄、原有疾病以及体重也是诱发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胃肠道手术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较差,术后胃肠道功能进一步下降,免疫力进一步减弱,继而增加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后会增加患者的生理痛苦,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6]。
预见性手术室护理是一种针对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干预方式,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护理方案。针对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通过护理干预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力,从而达到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目的[7]。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预见性手术室护理干预不仅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
由上可知,预见性手术室护理干预可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