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洛阳 471000)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情况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步提高。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阶段的心功能退减综合征[1]。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生率、死亡率与致残率均高于青壮年患者。临床调查发现[2],多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冠心病、心脏病及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而年轻患者则常伴随着急性重症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与扩张型心肌炎。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在早期容易出现疲乏现象,且运动耐受力下降,继而在夜间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入院检查时可见其心室增大,肺部出现湿罗音、哮鸣音等情况,均提示患者心功能出现衰竭现象。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休克、急性肺水肿及昏厥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较大,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进行医疗干预[3]。目前该疾病以内科治疗为主,予以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强心苷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4]。糖皮质激素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及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且具有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抗敏、抗炎的作用,能够使血管扩张,并增强其心肌收缩能力。强的松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够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并降低细胞膜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组胺的释放,抗过敏性良好[5]。临床研究中发现糖皮质激素具有改善心肾功能的作用,并逐步运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中。本研究探讨强的松辅助治疗CCU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病例纳入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6月,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参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1.71±6.72)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16±1.03)d;原发疾病:扩张型心肌病19例,缺血型心肌病21例;晨起心率最快为57次/min,最慢为38次/min,平均(45.31±5.73)次/min。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53岁~76岁,平均年龄(61.58±6.79)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17±1.13)d;原发疾病:扩张型心肌病18例,缺血型心肌病22例;晨起心率最快为56次/min,最慢为37次/min,为(45.36±5.76)次/min。将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心肌坏死物检查所得结果均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6]中关于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患者年龄大于50岁;所有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7]均为Ⅳ级。排除标准:患有高血压且未得到控制的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凝血功能失常的患者;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无法全程配合治疗的患者。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及正性肌力药物等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病况分别予以呋塞米、利托普利、洋地黄等药物。观察组在参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服用强的松(天津力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23,规格:5mg×100片),依据具体病况每日服用50~80mg,于早上8点顿服,持续用药2周,在2周后医生依据患者的具体病况酌情减药或停药。将1周视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衰标志物指标进行评价。
(1)疗效评价:采用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评价患者的治疗效率,其分级标准:普通生活活动及体力活动均不受到限制为1级;日常活动不受限制,而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为2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体力活动受限明显为3级;在从事日常活动、体力活动时出现心衰症状为4级。疗效评判标准:治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20%以上,心功能改善2级;显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10%以上,心功能改善1级;有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10%以下,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基本无变化,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缓解。治疗总有效率等于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2)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于治疗前后使用心脏彩超检查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3)心衰标志物指标: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心衰标志物指标进行检测,其中包括肌钙蛋白T(cTnT)、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5.00%,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指标LVEDD、LVESD、LVEF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指标LVEDD、LVESD、LVEF均优于参照组,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衰标志物cTnT、NT-proBN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衰标志物cTnT、NT-proBNP对比,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衰标志物水平对比
急性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右心室衰竭与急性左心室衰竭,其中后者较为常见。在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临床上采取经典联合用药方式,遵循减轻心脏负荷、加强心脏收缩能力、扩张血管的治疗原则,该用药方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安全性较高;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代谢能力较差,长期服用大量药物对其肝脏的损害较为严重。为改善上述问题,临床上加用强的松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强的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有效调节患者的代谢功能,对患者的肾脏、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心力衰竭的主要特征为水钠潴留及心脏泵衰竭,利尿剂为控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液体潴留的最佳药物,但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机体会对其产生一定的抵抗性,控制病情的难度逐渐增大[8]。据医学研究表明[9],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血管扩张剂,能够增加肾小球的过滤率及肾脏的血流量,使得患者的水钠潴留得到减少,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利尿剂等药物对患者的影响。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参照组(85.00%),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强的松辅助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LVEF的容积是提示心室射血功能的指标,属于判断心功能指标的重要依据,LVEF分值高低与心功能呈正相关,而LVEDD、LVESD则与心功能指标呈负相关[10]。强的松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可作用于心脏儿茶酚胺受体之中,血管平滑肌对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的敏感度提高,在协同作用下,心脏收缩能力增强,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心输血量增加。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脏彩超所得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LVEDD、LVESD、LVEF均优于参照组,表明在进行辅助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心衰标志物血清cTnT、NT-proBNP是判断心理衰竭患者的病情的重要指标,医师将其作为临床工作指导的依据。心理衰竭患者的发病时,心肌细胞处于缺氧状态,在此状态下心肌损伤细胞释放出cTnT,患者血液中的cTnT数量逐渐增多,表明患者的病情加重倾向较为明显,需及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结果表明[11],心衰标记物血清 cTnT、NTproBNP水平升高与患者前后心室负荷增加有关,心衰标记物在负荷增加时会快速合成,并释放于周围血流。在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之中,应增强其心功能,在增强心脏收缩能力的基础上,降低其心脏负荷[12]。使用强的松辅助治疗急性心力衰竭,该药物能够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使心肌氧供需趋于平衡状态,患者的心脏负荷得到有效地减轻,其心衰标志物血清cTnT、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治疗前两组患者心衰标志物cTnT、NT-proBN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衰标志物血清cTnT、NT-proBNP水平优于参照组,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使用强的松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使患者的心室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总而言之,使用强的松辅助治疗CCU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及临床预后影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