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2021-05-10 09:55张燕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3期
关键词:阿替普纤溶溶栓

张燕梅

(龙岩市人民医院,福建 龙岩364000)

急性心肌梗死即指于冠状动脉病变条件下,出现冠状动脉血供急剧中断或减少,促使对应心肌持久且严重地缺血而引起心肌细胞死亡,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心悸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等[1]。早期溶栓治疗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流灌注恢复的关键,也是减轻心肌损伤的重要手段[2]。阿替普酶是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具有无抗原性、安全性高特点,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血栓内和纤维蛋白相反应的纤溶酶原,促使其转变为纤溶酶,从而促进血栓溶解[3]。但大剂量阿替普酶的运用,可导致血浆纤溶活性过度强化,提高出血风险[4]。另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代谢功能处于下降阶段,加之多数患者伴有较多合并症,临床溶栓风险较高。因此,本科室使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为验证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小剂量阿替普酶的实践价值,现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本院接收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3 例。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5],经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辅助检查确诊;(2)年龄≥60 周岁;(3)可积极配合研究;(4)患者和家属均了解、知情研究内容,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脑出血、心血管性休克者;(2)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恶性肿瘤、全身感染等疾病患者;(3)器质性疾病者;(4)具有溶栓禁忌证或对研究药物过敏者;(5)精神疾病者。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 法

两组均给予镇痛、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吸氧等常规治疗措施。

观察组实施小剂量阿普替酶治疗:应用3000U低分子肝素进行静脉推注,而后用8mg 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51)开展静脉推注,时间控制为1-2min,之后以42mg 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滴注,时间控制为90min。利用6000U 低分值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每日2 次,连续使用5d。

对照组施以尿激酶治疗:在100mL 生理盐水中加入尿激酶(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216)2 万U/kg(最高不宜超过150 万U)实施静脉滴注,时间控制为30min 内,滴注完毕后2h,采用6000U 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每日2 次,连续使用5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一般资料、冠脉再通情况、心肌功能、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发生状况。冠脉再通判定标准[6]:(满足以下两条及以上便可判定冠脉再通)(1)心电图提高最明显导联ST 段快速下降超过50%;(2)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Isoenzyme,CKMB)高峰迁移到14h 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高峰前移到15h 内;(3)溶栓2h 内,胸痛缓解。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月清晨空腹状态静脉血3mL,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红蛋白(Myoglobin,Myo)、CK-MB 及红细胞沉降率、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学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SPSS24.0 版本中录入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性别、年龄、溶栓到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冠脉再通率对比

两组溶栓后1h 冠脉再通率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2h 冠脉再通率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肌功能对比

两组治疗前cTnI、Myo、CK-MB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以上数据相比,观察组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血流动力学对比

两组组间治疗前上述指标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比较,观察组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s)

表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 值P 值例数(n)43 43男:女26:17 25:18 0.048 0.826年龄(岁)71.35±2.84 71.37±2.86 0.033 0.487溶栓到发病时间(h)8.12±0.53 8.15±0.56 0.255 0.400

表2 对比两组冠脉再通率[n(%)]

表3 对比两组心肌功能(±s)

表3 对比两组心肌功能(±s)

组别例数(n)cTnI(μg/L) Myo(μg/L) CK-MB(U/L)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3 43治疗前0.44±0.06 0.43±0.05 0.840 0.202治疗后0.91±0.13 0.69±0.15 7.268<0.001治疗前0.79±0.14 0.81±0.16 0.617 0.269治疗后1.46±0.35 1.12±0.31 4.769<0.001治疗前11.24±3.11 11.26±3.14 0.011 0.496治疗后15.23±2.94 13.51±2.67 2.840 0.003

表4 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s)

表4 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s)

组别例数(n)红细胞沉降率(mm/h) 血浆比黏度(mPa·s) 血细胞比容(%) 纤维蛋白原(g/L)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3 43治疗前23.47±3.01 23.52±3.04 0.077 0.470治疗后14.58±1.67 18.63±2.19 9.643<0.001治疗前2.16±0.24 2.13±0.22 0.604 0.274治疗后1.14±0.12 1.66±0.24 12.708<0.001治疗前52.26±6.35 52.18±6.31 0.059 0.477治疗后33.26±4.17 41.89±5.03 8.661<0.001治疗前383.49±47.52 382.84±47.26 0.064 0.475治疗后304.15±38.27 324.69±40.13 2.429 0.009

表5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诊科及心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且危重特点,由于局部血管闭塞造成心肌供血缺乏,易造成心肌细胞缺血性死亡,从而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早期给予其有效溶栓治疗,对其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阿替普酶为经基因工程技术研发的第二代溶栓药物,具有无抗原性、对全身纤溶活性无显著影响等特点。该药主要由糖蛋白组成,共有氨基酸526 个,可通过本身赖氨酸残基和纤维蛋白的结合、激活和纤维蛋白相反应的纤溶酶原,并促使纤溶酶原转换成纤溶酶,从而促进溶栓的溶解,改善局部血流情况。阿替普酶还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促进心功能的改善,并能预防心肌梗死后不良反应,从而降低患者死亡风险。该药具有良好血栓纤维蛋白亲和性,对循环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不易引起纤溶亢进,故而,其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较高。自1996 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批准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经筛选且发病低于3d 的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起,关于阿替普酶溶栓时间及治疗效果展开了大量研究,临床一方面表明溶栓实施时间和患者预后具有线性关系,另一方面进一步确定了阿替普酶运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7]。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剂量阿替普酶(100mg/次)对易造成血浆纤溶活性过度增强,甚至会降低或丧失对纤维蛋白的选择性,从而提升出血风险[8]。且老年患者通常存在较多合并症,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这明显增加了溶栓治疗风险。故而,本研究采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目前,临床诸多研究均已证实阿普替酶具有高血管再通率,可促进患者血流灌注较快恢复[11-12]。尿激酶也属于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其能对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进行直接作用,促进纤溶酶原裂解分化为纤溶酶,并可降解血液内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Ⅴ等,以阻止新血栓的生成,发挥良好溶栓作用。尿激酶所达到血管再通率较低,且易引发出血,因此,导致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中,观察组溶栓后1h 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提示小剂量阿替普酶可提升血管再通率。

cTnI、Myo 及CK-MB 均属于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标志物,以上指标表达水平对该病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般情况下,心肌细胞质内cTnI 含量较少,当发生心肌梗死时,cTnI 含量明显下降。Myo 为评价心肌梗死范围的特殊标志物,并能用于患者预后评估。CK-MB 则会于心肌梗死发生时,快速抵达血液。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cTnI、Myo、CK-MB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阿替普酶对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和尿激酶相当。

血流动力学能有效提示机体组织循环状况,为心血管疾病监测的重要内容。心肌梗死通常伴有心律失常等多种并发症,可造成心脏房室收缩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出现改变,如:红细胞沉降率、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水平升高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低,表示阿替普酶可促进患者流体力学的改善。阿替普酶于减轻血液凝固性与黏稠度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并可通过降低侧肢循环阻力,促进微循环改善,协助缺血半暗带细胞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组相比,显著较低,表明阿替普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阿替普酶起效速度较快,可有效减少患者心肌梗死范围,快速减轻其心肌细胞损伤,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综上,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小剂量阿替普酶的运用,可增加溶栓后1h 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心肌细胞、血流动力学的恢复,并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阿替普纤溶溶栓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及临床应用
探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对脓毒症患者合并DIC的临床预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