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梅嫣 曾汇霞 吴海宾 李朝辉 梁燕媚
【摘要】 目的 探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对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0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收治并被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 根据是否合并DIC分为实验组(22例, 合并DIC)和对照组(78例, 不合并DIC)。测定两组患者确诊为脓毒症24 h内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9.16±3.58)s、(18.18±3.19)s、(40.63±8.60)s、(1.79±
0.93)g/L、(199.00±80.80)×109/L, 对照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26±3.00)s、(17.71±2.54)s、(36.51±7.67)s、(1.70±0.89)g/L、(240.50±76.43)×109/L;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脓毒症致DIC的发展过程中, 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可作为脓毒症合并DIC的预测指标, 提示在确诊为脓毒症24 h内低凝状态越明显的患者越容易出现DIC。
【关键词】 凝血;纤溶;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2.009
Discussion on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 count and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sepsis with DIC LIAO Mei-yan, ZENG Hui-xia, WU Hai-bin, et al. Zhaoqi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Zhaoqing 526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 count and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sepsis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Methods A total of
100 sepsis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22 cases, with DIC) and control group (78 cases, without DIC) according to whether DIC was combined or not. Platelet count and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were measured within 24 h of the diagnosis of sepsis in the two groups, and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Results The prothrombin time, thrombin tim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fibrinogen, platelet count were (19.16±3.58) s, (18.18±3.19) s, (40.63±8.60) s, (1.79±0.93) g/L and (199.00±80.80)×109/L
respective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were (15.26±3.00) s, (17.71±2.54) s, (36.51±7.67) s, (1.70±
0.89) g/L and (240.50±76.43)×109/L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othrombin time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platelet coun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rombin time and fibrinogen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C caused by sepsis, platelet count and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can be used as predictors of sepsis combined with DIC, suggesting that patients with hypocoagulation more obvious within 24 h of diagnosis of sepsis a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DIC.
【Key words】 Coagulation; Fibrinolysis; Sepsi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 主要发生在本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 例如严重烧伤和肺炎等,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且病死率高,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据相关国外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 脓毒症的死亡率早已远远超过心肌梗死, 成为ICU病房非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每年有>1800万严重脓毒症患者发病, 并且急剧上涨[2]。近年来, 随着临床工作者逐渐对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和器官衰竭等的研究逐渐加深, 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逐渐明了。临床上脓毒症患者一旦出现 DIC, 将预示着病情凶险、病死率增高。对于脓毒症患者, 预防DIC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 本文旨在探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与脓毒症合并DIC的关系, 进而分析其对预测脓毒症合并DIC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于本院ICU并被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 其中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皮肤和器官内脏出血、止血困难等症状, 以及相关指标检测, 根据是否合并DIC分为实验组(22例, 合并DIC)和对照组
(78例, 不合并DIC)。
1. 2 诊断标准 根据2016年版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国际
处理指南提出的诊断标准[2]:感染或疑似感染患者, 当其全身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系统(SOFA)评分≥2分者, 即诊断为脓毒症患者。根据(2017年版)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3]提出的诊断标准诊断DIC。
1. 3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等;②合并肿瘤患者;③重大外伤或入院后重大手术类患者;④合并存在不可逆脏器功能衰竭患者;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⑥合并病理产科危重病患者。
1. 4 研究方法 测定两组患者在确诊为脓毒症24 h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水平。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異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9.16±
3.58)s、(18.18±3.19)s、(40.63±8.60)s、(1.79±0.93)g/L、(199.00±80.80)×109/L, 对照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26±3.00)s、(17.71±2.54)s、(36.51±7.67)s、(1.70±
0.89)g/L、(240.50±76.43)×109/L;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 但是一旦发生后, 其发生发展遵循其自身的病理过程和规律, 是一种持久的失控的严重炎症反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临床症状等的不同, 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随着近年来脓毒症发展和转归机制逐渐受到关注, 脓毒症凝血障碍机制的研究也日渐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因此探究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与脓毒症合并DIC的关系, 为早期预测DIC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9.16±3.58)s、(18.18±3.19)s、(40.63±8.60)s、
(1.79±0.93)g/L、(199.00±80.80)×109/L, 对照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26±3.00)s、(17.71±2.54)s、
(36.51±7.67)s、(1.70±0.89)g/L、(240.50±76.43)×109/L;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诊断脓毒症24 h内显现出更为低凝状态, 提示诊断脓毒症24 h内低凝状态越明显的患者越容易出现DIC, 这是因为DIC是一种全身小血管广泛形成微小血栓, 容易破坏机体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抗纤溶平衡失调, 随着凝血过程的加速, 过程之中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并且刺激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致使其发生纤溶亢进, 从而引起上述指标的变化。但是实验组出现DIC的22例患者中, 有3例患者24 h内监测处在正常状态或略高凝状态;而对照组不合并DIC的78例患者中, 有13例患者在24 h内监测存在明显低凝状态, 但最终却未发生DIC。这提示虽然在诊断脓毒症24 h内低凝状态越明显的患者越容易出现DIC, 但是也有早期非低凝状态的患者会发生DIC, 而早期显著低凝状态的患者也并非每个都发生DIC, 说明凝血四项指标虽与脓毒症患者发生DIC的关系十分密切, 但并不能百分百预测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DIC。这可能与患者体质、随后的治疗干预等多因素有关, 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而且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本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 病例样本小, 研究范畴存在局限性, 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和对象。
综上所述, 在诊断脓毒症确诊24 h内,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具有显著的敏感性, 理论上可作为脓毒症患者合并DIC的预测指标, 提示在诊断脓毒症24 h内低凝状态越明显的患者越容易出现DIC。但由于本次研究的病例样本小, 研究范畴存在局限性, 有部分在诊断脓毒症24 h内未出现低凝状态的患者发生了DIC, 而诊断脓毒症24 h内出现了低凝状态的患者也并非每个都发生DIC,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和对象。
参考文献
[1] 姚咏明, 张艳敏. 脓毒症发病机制最新认识.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7, 30(7):678-683 .
[2] 曹钰, 柴艳芬, 邓颖, 等. 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 临床急诊杂志, 2018, 19(9):567-588.
[3]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 33(11):978-979.
[4] 张军, 杨晓明, 卫晓丽. 脓毒症病人凝血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20):137-139.
[收稿日期:20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