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玲
(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210029)
随着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的日益提升,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就是生活中较多的一类心血管事件。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往往非常突然,而且病情发展迅猛,变快较快,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就会造成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率衰竭、休克的严重情况,甚至会发生猝死。医学研究表明,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其出现心力衰竭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心脏重构有一定关系,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心脏重构的方法,来达到改善预后的效果[1]。B型钠利尿肽(BNP)是一种神经激素类物质,研究和临床都已经正是,这种物质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在评估病情。当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是介入式治疗,这种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症状[2]。本文将重点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其中会特别谈到介入治疗对BNP的影响。
选取我院8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各40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参考组4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小者51岁,最大者79岁,平均年龄(60.7±4.5)岁;冠心病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15年,平均病程为(10.8±6.6)年;心肌梗死发病到入院时间从2h-12小时,平均为(8.3±1.4)年。研究组4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者52岁,最大者80岁,平均年龄(61.1±4.7)岁;冠心病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15年,平均病程为(10.8±6.6)年;心肌梗死发病到入院时间从3h-12小时,平均为(7.8±1.2)年。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且通过冠脉造影、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确诊;②年龄50岁~80岁;③发病至人院时间<12h;④病人及家属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②陈旧性心肌梗死;③伴有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他类型心脏病变;④冠脉介人术禁忌证。
参考组,给予患者活血化瘀、硝酸甘油等对症治疗。在发病的6小时内,给予患者150万U尿激酶,将其溶于100ml0.9%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30min滴完。用药之前嚼服0.3g肠溶阿司匹林,而后第2天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将剂量调整为0.1g。在患者尿激酶治疗的12小时之后,给予7500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12小时注射1次,连续注射3~5d。
研究组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予以1%的利多卡因(山西晋兴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95;规格:5ml:0.1g)进行局麻,结合患者具体的冠脉病变特点,采用球囊、导管、支架以及引导丝等完成介入治疗。术后常规药物治疗。
① 记录治疗前、治疗后7d,使用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②治疗前,治疗后3d、7d抽取3mL病人空腹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BNP水平,试剂盒购于杭州浙大迪讯生物基因工程有限公司;③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HSS)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分数越高,提示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④入院后采集患者静脉血,应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对患者CK、CK-MB进行检测,记录患者峰值、峰值出现时间。
使用SPSS20.0对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如下表1中数据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EDV、LESV、LVEF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LEDV、LESV、LVEF均显著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对比
如下表2中数据所示,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的BNP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3d后、7d后,研究组患者的BNP水平分别为(513.96±122.04)ng/L和(313.97±75.72)ng/L,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BNP水平对比(ng/L)
如下表3中数据所示,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的NIHS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3d后、7d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6.59±1.50)分和(3.51±1.06)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NIHSS评分对比
如下表4中数据所示,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的NIHS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3d后、7d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6.59±1.50)分和(3.51±1.06)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冠心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会逐渐发展出多种并发展,导致病情加重,其中心肌梗死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一旦发展到冠心病心肌梗死阶段,必须要接受有效的治疗,否则对患者的生命会形成很大的危害。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主要就是对梗死血管实施开通,从而使血流得以顺畅流动。介入治疗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出现并发展成熟的[4]。
当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式,不仅对患者不会造成较大的损伤,而且能够较好的保证患者的预后情况[5]。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EDV、LESV、LVEF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LEDV、LESV、LVEF分别为(131.4±12.28)ml、(93.37±9.38)ml和(48.79±5.18)%,均显著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的BNP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3d后、7d后,研究组患者的BNP水平分别为(513.96±122.04)ng/L和(313.97±75.72)ng/L,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的NIHS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3d后、7d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6.59±1.50)分和(3.51±1.06)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的NIHS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3d后、7d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6.59±1.50)分和(3.51±1.06)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采用冠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浆BNP水平,使患者的心功能得以有效回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