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提高,人才市场对于高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因而高校更加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完整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体系,是高校为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必要手段,并且刻不容缓。本文对高校创新人才和创业发展评价标准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对高校创新人才和创业评价标准中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思维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創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地位,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国家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现阶段,多数国家已经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对于自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核心。对于中国而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我国教育研究的创新是有效增强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由于严重缺乏顶尖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导人才,致使科技出版和知识技术创新缺少实用价值,大部分仍需要引用其他发达国家。由此可见,创新型国家建设依靠教育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要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也就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让高校培养具有高心智素养、知识储备扎实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前景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创新的主要目标。在技术创新上,高校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的重要阵地,更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因此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必经之路。
二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
培养创业人才具有两面性,未知性和实践性。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对于一般人而言,成功创业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受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没有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知识水平也不高,其创业活动却很成功,反之亦然。这也很好说明了创业人才培养的未知性,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科学评价其受教育结果,绝不能只看其成绩。
目前,各层级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是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实践。并且很多高校开始研究如何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日常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比如,部分高校建立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创新创业可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建立创业园区,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操演练,实践中教育学生如何创业,实施创业教育的各项指标。虽然,我国各高校创业教育也处于不断探索当中,但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然而,影响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是缺少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是由多种标准组合而成,主要可以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一)理论知识
一个人能否创业成功并不在于其理论水平的高低,究其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拥有高理论水平的人创业成功率远远高于低理论水平的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创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它是创业路上的奠基石。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主要评价标准依靠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水平,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够量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1]。作为创业者,只有具有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付诸行动,取得创业的成功。这一评价标准主要是通过试卷考试,测试学生对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在模拟创业园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种依据测试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既简单,又容易执行。因此,被大多数高校所采纳。理论知识的评价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是可取的。
(二)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受其特点限制,该评价标准的适用范围比理论知识的小。实践能力评价是指,学生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创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将其创业表现、结果以及社会评价反馈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2]。相对于理论知识评价而言,实践能力评价难度比较大,因为其受客观影响较大,而且又涉及具体的操作,存在太多未知或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高校不具备实施实践能力评价的便利条件,在评价结果上就已经落后。一些高校拥有自己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孵化园,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将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能体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三)创新思维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启明星。在实际创业活动中,存在各种市场变化,时常遇到难题,这就需要创业者开拓思维,创新思路,运用崭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突破困难,取得成功。创新思维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具有一定困难,因为创新思维属于一种主观意识,无法用具体数字来界定[3]。作者个人认为,可以利用一些比较成熟的心理测试技术,来界定创新思维,用以标准评价。
(四)创业能动性
创业能动性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阻碍,始终保持着创业热情和持久的冲动,不抛弃,不放弃,最终坚持到成功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创业能动性作为主观的评价标准,极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而且对评价标准不容易把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在面对孤独、失败的创业历程中,是否仍有不放弃的毅力;第二,是否对创业成功具有强烈无比的自信;第三,是否保持有长期的冲动来开创你的事业并长期发展下去。 如果学生对上述问题都能回答“是”的话, 并且这个答案能长期保持不变, 则表明该学生已经具备了创业能动性的标准。
总 结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由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创业理论知识是评价标准的基础,基础越扎实,创业成果越丰硕。实践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理论知识作用,并付诸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验证理论掌握情况。高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要想使学生成功创业,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心智素养,使其拥有开拓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现阶段的教育体系向着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赵胜男,霍楷.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及质量标准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4):69-71+74.
[2]袁琳. 创新创业理念下高等职业院校韩语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20.DOI:10.27272/d.cnki.gshdu.2020.006191.
[3]吴红霞,刘雪芹,蔡文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125-129.
作者简介:徐红伟 ,女 ,满族 重庆合川,1988年4.16,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合川)(401520)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