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有关“人性”的观点,揭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格特征。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同样需要用“性善论”的眼光去看学生,从而对学生“施教”。本文通过笔者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从“性善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性善论”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两方面说明“性善论”对于学生及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给相关学者及教师带去新的思考,进而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性善论,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
一、“性善论”教育观的实质内涵
在21世纪的教育发展中,民办高校林立,由于缺乏中央财政的支持,在师资力量上呈现参差不齐的格局。在这样的师资中,传统教育理念依旧是许多老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至今无法较好的施行。尽管学校在大的方针政策上宣传“素质教育”,而到落实的环节却仍旧有着较为明显的传统影子,比如学校用规定束缚教师,教师以主位的姿态束缚学生,整体的教育依然是“灌输式”的,这并不符合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以为,在民办高校中实施“性善论”教育观亟不可待。笔者所述的“性善论”教育观实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重在教育”的教育理念。众所周知,民办高校在学生的生源问题呈现的是一种“来者不拒”的姿态,因而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类学生多数是无法寻找到合适的公办学校,退而求其次选择的民办高校,因此在“高考分数”上展现得并不漂亮。于是,依据“分数”就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定性为了“性本恶”,应当在入学时就严加看管、教育,保证学生“不犯事”,这样通过“规矩”、“惩罚”等手段,让学生不敢“造次”,如此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能相安无事。
尽管这种“性恶论”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的可以保证学校秩序的平稳,但随之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规矩乃至数次的惩罚破坏了师生的良好关系,进而使管理工作和其他事项在学生中变得更难进行。综而,笔者推崇的是一种“性善论”教育观,原因有二,笔者在下午择重述之。
二、“性善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思想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互学互鉴的态度,广泛汲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创新发展而形成的。[1]这样一种素质教育实质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在素质教育中才能不被“传统教育”所束缚,才能全面提升学习能力,与教育者达到互学互鉴的高度。
“性善论”教育观讲究教育者从认知中确定学生是一个本性良好且有思想的人,因此在与学生对话上讲究尊重学生,在学生犯了错误时要以教育为主,使学生明白错误的道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这种“性善论”的理念是与素质教育在行为内涵上是一致的,这也保证了学生能够真正明白素质教育的深刻意义,在未来的学习中求真知、悟道理,以全面“修身”,提高自身素养。
“性善论”教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关爱学生、包容学生。笔者例举一个真实的案例:一次学校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两位辅导员带班的学生均有迟到几分钟,有的是真实的拖沓,有的则是对校园不熟悉迷路了。辅导员A说必须要严惩这帮新生,不然后面都没法管。辅导员B说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新生刚入学情有可原,对这些人加以教育,并让他们作保证就好了。两种处理方式展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一种是令行禁止的规矩,另一种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很明显笔者倾向于后者的处理。在这个事件中,辅导员A属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即告诉学生这件事不能做,而在辅导员B的处理中,明确了以引导为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明白事情的错误及带来的后果,使学生以事件本身为苗头,散射到在其他事情的处理中也当以此为鉴,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生活在犯错误就要被处罚的恐惧之中。这里,辅导员B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关爱和包容,推动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
三、“性善论”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
在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中提到,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对此,教师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是尤为必要的。
“性善论”教育观就是认为学生是正直的人,是教师的朋友,而不只是教育的“对象”。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以“性善论”为指引,把每一位学生看做是“朋友”,学习上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帮助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生活上关心爱护,让师生彼此充满信任感,从而增进师生感情,成为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上述这一切的前提则是建立有效长远的“信任关系”,而建立这种关系自然离不开必要的交流。
以“性善论”为核心的交流可以加快“信任关系”的建立。学生在进入校园的第一时间联系的人便是自己的辅导员,当辅导员以朋友的姿态迎接学生时,会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独特的关爱,从而减少了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因此会在学习生活中充分依靠辅导员。反之,辅导员以这种姿态对待学生时,自己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如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谈心谈话、宿舍走访时都会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进而可以更加高效快速的掌握学生情况,建立稳固的师生关系,保证学工的所有事物都能平稳运行,这较之于盲目的“立规矩、惩罚”破坏师生关系而使彼此不信任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好处。只有保持良好而稳定的师生关系,辅导员才能切实做好“人生导师”及“知心朋友”的角色,才能更好的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结语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本文提出的“性善论”教育观是笔者在民办高校工作中的实践总结,从“素质教育”及建立“信任关系”出发,揭示了“性善论”教育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期给更多教师带去管理上的思考。素质教育虽是现下的主流,作为教师应当更加冷静、理性的思考,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培养真才实学、明事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瞿振元. 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5期
作者信息:孙丰,(1993.10-),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绵阳城市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