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经验及启示

2021-05-08 08:37杨永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智能化

杨永

作者简介:杨 永(1983— ),国家图书馆馆员。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能化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有关部门和机构纷纷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已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应抓住我国向智能化时代迈进的历史机遇,加强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数字化、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升级。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1-0101-03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交往和文化消费方式。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虽然给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固定设施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却推动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支撑的线上公共文化空间的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倒逼公共文化服务行业重新审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改革创新,各地相关机构纷纷组织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同时丰富线上资源供给,拓宽线上服务渠道,为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2002年以来,我国相继组织实施了与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并不断改进服务模式,推出了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等云服务形式,實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移动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克服公共文化场馆闭馆、群众难以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难题,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积极推动自身服务的数字化,实现了“闭馆不谢客,线上不打烊”,凸显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殊优势,有效扩大了服务范围,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1 将公共文化服务搬上互联网,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有实体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在有关部门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一直是固定设施建设和实体场馆服务,主要依靠线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服务功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将互联网作为主阵地,突破以往主推资源的做法,创新性地解决了线上文化活动难以和参与者互动的问题,将群众文化活动搬上了互联网,开设了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空间。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文化馆协会号召并组织开展了群众文艺作品创作与展示、“宅家才艺秀”、网上展览、战疫科普知识竞答、阅读马拉松线上快闪赛、“图书馆故事”短视频作品征集等系列线上活动,且让群众成为活动的主角。疫情期间,上海首次将市民文化节搬上互联网,在“文化上海云”平台推出了市级赛事、美育资源推送、文旅产品销售等项目和服务,开通和开展了“域精彩”“云赛场”“云剧场”等频道和大联播活动,使市民可看、可听、可游、可互动、可消费。

1.2 开展网络直播和在线教学,打造线上培训平台

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了艺术慕课、网络直播等艺术培训活动,使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能够有所学、有所得。中国文化馆协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开展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网上直播论坛活动,并组织授课专家与公共文化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在线互动。四川成都、湖南株洲、广东惠州、江苏苏州、宁夏银川等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纷纷通过钉钉、抖音、微信群等渠道推送特色艺术慕课等艺术教学课程,在直播间直播演讲、烹饪、舞蹈、花艺、摄影、书法等特色课程,引爆了“云端”文化课堂。

1.3 推送海量数字文化资源,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供给

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纷纷调集海量数字文化资源,通过各类数字化平台向用户推送,丰富了线上文化资源。国家图书馆精选了国图公开课、文津讲坛、文津读书沙龙等内容,以音、视频的形式在线上推广。河南省图书馆整合了海量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为广大教师、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开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站的免费使用权限,该网站包含2,000余种期刊、10,000余个课外学习视频、4,000余个微课视频、2,500余部有声绘本及2,000余个科普视频等资源。武汉图书馆联合武汉各区级图书馆推出了“方舱之家”公益文化服务平台,上线了海量的正版电子书、有声书及视频资源,并整合了多个线上休闲小游戏,满足了方舱群众的阅读和娱乐需求。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各地乌兰牧骑队员在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开设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专区,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宣传服务活动。

2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数字文化服务的启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空前重视,工作力度空前加大,使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从理念、工作手段和具体内容等方面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积累了充足的经验。

2.1 树立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高度自觉

通过开展疫情期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各地深化了对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群众的文化消费渠道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适应客观形势要求,牢固树立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高度自觉,贯彻开放、共享、创新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传播渠道、服务内容、服务业态的不断升级。

2.2 突出重大工程项目的带动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财政立项支持的公共文化云、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各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从我国各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实际开展情况可以看出,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文化机构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进程,是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2.3 突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在搭建自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同时,各地有关部门和机构还通过钉钉、抖音、微信等大型网络平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利用这些平台的用户数量优势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引流”,拓宽了服务渠道,扩大了服务覆盖面,增强了服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外,各地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改变以往主推数字文化资源的做法,重点增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在互联网上建立文化社群,开通了能够使群众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线上空间,优化了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2.4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

行业组织是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引导和组织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文化馆协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在线研讨、培训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开展行业机构拓展线上服务,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公共文化相关的协会、学会等组织发挥了行业交流平台作用,具有强大的行业引领力,是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3 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深化了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对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的认识,极大地影响了该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格局。目前,我国正全面步入智能化时代,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化趋势正在叠加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快速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幅整体跃升。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有关部门和机构应树立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高度自觉,牢牢把握我国即将全面迈入智能化时代的历史机遇,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

3.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升级

目前,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正在改变公共文化资源的呈现和传输方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空间逐渐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服务对象进行分析、画像,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建立良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主客体互动关系,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升级。例如,公共图书馆可利用智能化技术对自身进行升级,成为多元参与、互利共赢的知识“集市”,为知识生产者、服务者和消费者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

3.2 发挥重大数字文化工程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着眼我国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立足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利用制订“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契机,探索实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等项目,通过实施重大项目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水平。

3.3 发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经验的示范作用

有关部门应鼓励和引导基层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多样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模式,特别是在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增强群众参与性、开发智能化服务系统等方面的创新。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应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实地考察观摩、编制推介创新案例、联系媒体报道、开展论坛研讨等方式对公共数字文化进行宣传推广,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3.4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文化馆协会、图书馆学会等各类文化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开展行业交流研讨活动,凝聚行业发展共识,促进行业交流合作,形成事业发展合力。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具有开放性思维,通过与大型技术平台、公共平台及商业平台的社会化合作,探索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协作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通过广泛的社会化合作,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拓宽服务渠道,增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蔡青竹.从唯物史观看智能化趋势的社会发展意义[N].学习时报,2018-10-03(006).

[2] 现代图书馆越来越“智慧”[EB/OL].[2020-11-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195483918313713&wfr=spider&for=pc.

[3] 完顏邓邓,王文斐.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3):94-103.

(编校:冯 耕)

猜你喜欢
智能化
智能化的健身设备设计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关键点研究
一种智能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考
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技术探讨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施工技术及验收
弱电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成套智能化装备技术在制浆造纸行业的应用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