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思考

2021-05-08 06:36卜军娥
考试周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思考道德与法治

卜军娥

摘 要:自步入新时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且严格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除应传授给学生基础文化知识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其素质素养。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始受到更多关注,依托于该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新的教学目标。文章便以此为背景,对如何从核心素养出发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研究,并对优化课堂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一、 引言

一直以来,道德修养都是备受全社会关注的一个人才培养命题,以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国家始终重视对人才的德育培养。但是,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在过往的小学教育工作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地位并未受到很好的重视,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素质发展。与此同时,虽然一些教师在大力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但由于方法应用不当,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这也就意味着,以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思想,教师必须立足于现实情况寻找促进学生核心素養完善的新教学方法。

二、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及成因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基础教育结构不断革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应通过基础教育,让学生形成坚实的文化基础,并获得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对终身成长有益的素养与能力。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它还包括对学生道德意识、健康生活理念、法治观念三大基本素质的培养,旨在让他们在理解和掌握道德、法治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构建健康生活。但是,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他们更愿意控制课堂和学生,经常以“主导者”角色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之上,这与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同时难以满足学科知识本身的开放性、丰富性要求,不仅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更是对其核心素养发展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均衡发展为目标,教师需要积极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学科规律和核心素养内涵,及时调整教学态度与方法,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灵活性以及自由性,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三、 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鼓励代替控制,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核心素养教学,不仅应以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为目标,还要关注其自主发展,以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完善,使其在日后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考虑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其自主发展形成了限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身在应试模式下形成的刻板思维,以鼓励学生代替控制学生,引导他们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自主探究知识。这样一来,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和道德与法治知识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近,他们能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以及自主解决问题、发现知识的自豪感,其学习态度必然会更加积极,核心素养能够随着学习质量的提高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选择,‘互联网+教育模式是必然发展趋势”,并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段和信息化教学工具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便利。对此,教师可以将“微课”“慕课”等应用起来,打造具有一定开放色彩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借助技术手段更加灵活地讲解基础知识,进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基础知识背后的人文情感信息,使其在对知识形成新的理解的基础上,同步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与道德意识。

(二)以情境代替文本,让学生深入感受

道德与法治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是丰富且复杂的。小学生与社会的基础尚处于较浅层次,他们往往很难直接通过文字理解教材案例背后的道德情感、法治关系,久而久之,无法在学的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收获,其学习兴趣与质量必然会降低,核心素养得不到发展。因此,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更加贴近文本和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以情境代替文本,直观、具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深入情境当中去感受知识、体会道德情感与法治内涵。这样一来,通过身临其境的深入感受,学生不仅能够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能获得更好地迁移情感的能力,在探究中对健康生活形成新的认识,其核心素养必然能够得到积极发展。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以教材文本为基础,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生活中真实的“违反规则”事件视频,以动态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想象如果自己是事件相关人员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如此,通过置身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和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价值并主动遵守规则,发现知识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综合素养可以得到深化。

(三)以互动代替提问,让学生发散思考

提问是传统课堂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会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围绕某一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检验他们对于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但是,这一方法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从教师的主观思维出发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展现学生对该问题所涉及知识的理解情况,并不能展现学生对全部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是有限的,他们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也很难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因此,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以互动这一更加开放、活泼的师生交流方式代替刻板的提问,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发散思考并结合自身不理解之处向教师、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多元的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情感体验、深化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网络”的认识提出来,先让他们互相答疑解惑,再对整个问题涉及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总结并系统地告知给他们。这样一来,通过自由提问和互动答疑,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学生的思考更加灵活、多元,他们不仅可以在教师的总结支持下对“网络”形成更正确的认识,还能进一步提高人际交往素养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教学思考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英语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