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诗歌教学群文阅读策略初探

2021-05-08 06:47陈加华
考试周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群文阅读初中语文

陈加华

摘 要:近年来,群文阅读运用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策略,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走进文本,还能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增强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以九年级上册课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初探群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所应达到的课外阅读总量做出了要求,即400万字以上,同时提出应侧重于对学生广泛阅读习惯的培养,使之阅读面、阅读量等获得由量到质的飞跃,多读书,并且读好书,减少做题。近年在新课程深入贯彻下,课外阅读所具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获广泛认可。但在实践中,却由于落实不到位、课堂内外阅读零散等原因,效果不佳。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仅拘泥于教材中所涵括的课文,而应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努力改变语文课堂“少、费、差、慢”的现象。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予遴选的课文有限,对于教与学而言,无法对其需求予以充分满足。在实践中,教师应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完善备课,并于原教材所涵括选文之上,对教学的文本作必要的拓展和延伸,以期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增强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近年备受推崇的群文阅读恰可契合这一教学目标,并可视之为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所谓群文阅读,其本质即围绕教材选文为核心,对与之有直间接关联的课外读物予以精选,依托于一定议题,经由粗读、略读及重点节段的精读领悟文章核心思想,探索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生平、性格及寓意表达,引导学生经此收获阅读的乐趣,转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教学拓展至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有益尝试,近年来,无论是小学语文,还是中学语文,都有不少一线的教师采用这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接下来,笔者以教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粗浅地谈一谈群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近年来,诗歌阅读鉴赏在中考的考查题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部分老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常常把重点放在疏通字词、理解诗意和刷往年中考题上。有的时候,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些教师还会选择帮助学生去总结诗歌主旨,让学生生搬硬套地记下来,或者课下自行体会。这样不仅无法达到诗歌教学的要求,更加忽略了对诗歌本身“知人论世”的探讨,以及让学生通过对这类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熏习,逐渐培养仁义敦厚、乐观高尚的人格的终极目标。

命运多舛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斐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思想境界更是高绝。他的这首七言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彼时,其罢去和州刺史,返回故都洛阳,在经扬州期间与白居易相会,而后者恰處于罢去苏州刺史时期,境遇相近下,提笔所作。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更是道出了他多次遭贬后依旧意志不衰,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所以笔者从文本出发,把“知人论世”作为本设计的教学重点,通过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立足于本诗,去了解一千多年前的政局哀叹,感受一位怀才不遇、不屈不挠的文人“斗士”的灵魂。

针对群文阅读教学而言,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即对文本集群的合理构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彼此间呈现出有机关联性的文本集群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着眼点:

一、 “知人”——文本与作者的一生相关联

我们了解一个人,只解读和品析他创作的一部作品,是不全面的;而我们学习一首诗,

只是了解他当下的情感,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知道了这个人的人生遭遇,了解了他的心路历程,充分体悟到他写作时感情酝酿的程度,对于诗歌题旨的掌握,才显得顺理成章了。这就需要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辅助。

如何进入作家刘禹锡的世界,去了解他多舛的人生经历呢?我们不妨对孙绍振教授所倡导的“还原法”予以借鉴,即自文学语言中抽离并还原其于字典中所描述或其本来所具备的规范的意义……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否则只能在语言的表面滑行。在教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时,笔者查找资料,整理出刘禹锡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文,并通过任务驱动与问题设计的方式,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一组文本,并进行探究、解决,从而达到检验学生群文阅读的效果。

笔者通过PPT,根据刘禹锡的“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一组他的代表作,如《乌衣巷》《秋词》《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竹枝词》《浪淘沙》《望洞庭》《陋室铭》《再游玄都观》《尝茶》等,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从以上的诗文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刘禹锡?”为议题驱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领略到了许多诗歌的语言魅力,还通过阅读问答、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领会了“人生岂能尽如意,半坏半好一盏茶”现实,认识了大文豪刘禹锡刚毅的性格之下,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

二、 “论世”——文本与同期作家作品相关联

同样的风景,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风致;相同的时代和际遇,因为作者不同,必将展示不同的作品,由此,才形成了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文学天地。

与刘禹锡同一时代的作家有很多: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赠答诗,“乐天”即白居易。在宦海浮沉中,刘禹锡与白居易有着不少的交集,两位大文豪在贬谪途中,成了惺惺相惜的挚友,在人生的晚年相逢相知,构建起了唐代一对伟大的诗人友谊。犹忆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就是与白居易的唱和,用来劝慰晚年多病的白居易的。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群文阅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